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75)
2023(16188)
2022(13274)
2021(11790)
2020(9466)
2019(21163)
2018(20732)
2017(39149)
2016(21594)
2015(23810)
2014(23850)
2013(23171)
2012(21421)
2011(19519)
2010(19615)
2009(18318)
2008(18113)
2007(16175)
2006(14755)
2005(13719)
作者
(64834)
(54333)
(54120)
(51163)
(34448)
(26009)
(24266)
(20888)
(20750)
(19343)
(18727)
(18188)
(17748)
(17103)
(17102)
(16725)
(16106)
(16068)
(15689)
(15591)
(13644)
(13544)
(13091)
(12372)
(12249)
(12213)
(12053)
(12034)
(10944)
(10692)
学科
(92233)
经济(92105)
管理(62720)
(60199)
(45896)
企业(45896)
中国(32189)
方法(29940)
(29057)
地方(25868)
数学(25567)
数学方法(25336)
业经(23561)
(22601)
(21709)
农业(20111)
(18031)
(16814)
银行(16758)
(16467)
贸易(16452)
(16128)
(16118)
金融(16116)
环境(16037)
(15887)
(15650)
(15048)
技术(14339)
地方经济(13242)
机构
学院(309896)
大学(308448)
(128470)
经济(125706)
研究(114317)
管理(112470)
理学(95648)
理学院(94468)
管理学(92882)
管理学院(92319)
中国(85642)
科学(70269)
(67143)
(60428)
(60020)
(58716)
研究所(53038)
中心(50956)
(49332)
业大(48875)
农业(46959)
财经(46614)
北京(42248)
(42222)
(41822)
(41577)
师范(41300)
经济学(39655)
(38817)
(37086)
基金
项目(206463)
科学(162538)
基金(149043)
研究(147896)
(132210)
国家(131067)
科学基金(111211)
社会(96683)
社会科(91638)
社会科学(91617)
(81802)
基金项目(78921)
自然(70804)
(69260)
自然科(69170)
自然科学(69149)
自然科学基金(67893)
教育(66928)
资助(58804)
编号(58038)
(49650)
重点(47564)
成果(47100)
(44550)
(43174)
课题(42209)
国家社会(40750)
(40714)
创新(40589)
发展(39200)
期刊
(151469)
经济(151469)
研究(95977)
中国(70411)
(56900)
学报(53300)
科学(48596)
(46121)
管理(43617)
大学(40260)
学学(38149)
农业(38011)
教育(34495)
(32339)
金融(32339)
业经(26076)
技术(25443)
经济研究(23970)
财经(23505)
问题(21401)
(20322)
(19926)
(15778)
科技(15263)
(15009)
现代(14588)
技术经济(14222)
商业(14199)
世界(14033)
业大(13935)
共检索到482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章辉  吴柏均  杨上广  
本文通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中具有区域性特征的3种动力机制:政府政策的自上而下推动效应、乡镇企业内源型扩张效应、经济全球化的外延型推拉效应;最后,本文分析了江浙沪之间城市化的路径演进与路径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昌林  李江  
长三角城市群正逐步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本文以其成长历程作为研究内容。本文从城市化的演进视角,首先描述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及其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最后,从长三角现有格局着眼,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性分析。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志彪  陈柳  
更高质量地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上构建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这要求发挥政府和市场次序有别的"双强"作用。发挥政府强力推动作用的目的,是营造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环境。要在竞争和协商中处理好各自的利益诉求,设计出牵引一体化的动力引擎。当前应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龙头的辐射作用;在长三角范围内复制推广国家试点政策;打造有形"飞地经济"和无形"互联网平台"整合区域资源;鼓励企业在长三角范围内兼并收购;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区域协调作用;逐步构建长三角区域的竞争规则。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锴丰   施建刚   吴光东   周佳宁   刘聪  
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一个持续演进并有序发挥作用的复杂、有机的运作系统。为拓展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相关理论体系,进而指导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论文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并分析了4类驱动情景(包括基准情景和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基础动力三类动力因素驱动情景)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不同维度水平以及综合水平随时间的动态演变特征,并讨论了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1)现状延续型发展模式下,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不同维度及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趋势向好;(2)三类动力因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路径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间能够弥补彼此在城乡融合发展不同维度方面驱动力不足的劣势;(3)外生动力和基础动力对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效果明显弱于内生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纯增  姜虹  
首先构筑了集群间互动发展的动力模型,将集群间互动概括为合作与竞争,以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为例,设计了企业调查和多元回归方法对集群间合争动力、强度与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群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等级性,集群间互动结构具有不平衡性,集群间合作(竞争)的动力依次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行业协会和其他,在微笑曲线上表现为产研销等单一或多重层面;医药产业集群间互动主要以强势企业为中心,它基于能力和资源的互补,表现为多种互动形式。因缺乏学研机构的强力的激发和牵引,群间有效互动的自加强机制尚未形成;集群间竞争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因过度竞争而带来负效应,但群间合作及群间总体竞合互动呈现正效应。集群间加强合作或提高集中度而弱化零散的过度竞争均会带来明显的正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鲜鲜  左颖  李婧晗  晋秀龙  
文章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A级景区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为指标,构建旅游发展指数,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市际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发展相对较为均衡,初步形成了上海、南京、杭州和池州四大区域旅游中心分布的空间格局,城市群发展效应已显成效;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应从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注重人文景区的开发、完善交通体系及旅游接待设施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空间布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静  徐琴  
城市群是现代化的引领区和主要空间载体,对国家现代化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城市群现代化是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与腹地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决定了现代化的高度,腹地具有对核心城市溢出要素的强大吸纳力及对整个城市群的支撑力,决定了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城市群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确定城市间新型功能合作关系,并在二者间形成良性循环。就长三角而言,可采取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和都市圈-发展主轴-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提升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发挥腹地优势,培育现代化的紧密跟随者和潜在突破者,形成产业、空间协同度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城市体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静  徐琴  
城市群是现代化的引领区和主要空间载体,对国家现代化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城市群现代化是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与腹地现代化协同推进的过程,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决定了现代化的高度,腹地具有对核心城市溢出要素的强大吸纳力及对整个城市群的支撑力,决定了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城市群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确定城市间新型功能合作关系,并在二者间形成良性循环。就长三角而言,可采取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和都市圈-发展主轴-一体化网络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提升核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发挥腹地优势,培育现代化的紧密跟随者和潜在突破者,形成产业、空间协同度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城市体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群芳  陆玉麒  颜敏  孙汉群  
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60年里的各类统计年鉴和1980—2015年土地利用、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明晰城市化进程特征。根据城市化率、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等指标,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波动发展时期(1949—1978年)、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3年)和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伴随城市化发展呈现5个方面显著特征:(1)城镇数量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密度集聚的特点;(2)城市等级显著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群体系;(3)城市用地面积急剧扩张、建筑空间快速向高空方向延伸;(4)城市建设投资迅速增加、市政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5)城市化促进人口、经济和谐发展,城市经济规模持续上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强  杨东辉  
长三角城市具备了较好的创新环境,其创新投入逐年增加,创新资源重点分解为财力和人力两种,探讨长三角城市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现状获得的主要结论是长三角城市创新研发资源规模总量多年来在全国雄踞榜首,但局部规模和结构不均衡。论证结果表明,从长三角城市创新资源的分布看,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和政府主导配置的现象并生,共同构筑了创新资源分布的内在机制,理解和把握科技资源分布的内在规律并寻找其与政府配置行为内在规律的共同交融点,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望很好地实现两者的结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慧源  李叶  
长三角文化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和集聚效应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强政府和强市场作用的发挥。强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一市三省地方政府通过府际协调破解文化产业集群的产业趋同问题;强市场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创意氛围、集聚经济和企业衍生三种市场化机制提高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基于此,实现长三角文化产业集群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在于深化府际协调破除集群一体化发展制度壁垒,以强链补链延链为导向提升集群专业化优势,营造区域创意氛围释放群体学习效应,重视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外溢效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忠华  李书萱  杜雪君  
研究目的:基于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地价数据,实证分析地价增长及空间分异格局、机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地价历经复苏增长、相对企稳、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4个阶段;(2)城市间地价差异整体缩小,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依赖性;(3)不同层级城市地价受到核心城市地价变化影响而呈现出相似变动和关联特征;(4)长三角区域地价空间关联格局成因主要是要素流动聚集效应与市场联动。研究结论:当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长三角城市地价一体化效应还不强,应进一步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土地要素流动、土地市场整合与地价协同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维阳  唐锦玥  王逸飞  
认识重点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城市的网络化扩展过程对解析全球要素如何参与建构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跟踪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重点外资企业的网络化过程,建立“企业来源地—城市特征—历史路径—特定事件”的多维分析框架,解析重点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城市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重点外资企业在时间上经历了准备扩展、波动扩展、快速扩展和稳定扩展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现出梯度演化的规律。亚太国家企业偏好邻近扩散,而欧美国家企业倾向于按等级扩散。经济基础、营商环境、自然环境和创新能力四类城市属性对企业扩展选址具有显著影响。重点外资企业在网络化扩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全球、国家及地方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均会对重点外资企业的扩展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小妮   管卫华   张惠   吴连霞  
区域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动态把握两者时空格局演变和耦合发展态势对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测度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度模型,运用熵权法、SBM模型和Tobit面板模型揭示了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格局、两者耦合发展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和高质量发展年际变动呈现出同步的波动中上升趋势;前者宏观格局逐渐呈现出“南北”差异,而后者的“东西”差异逐渐明晰;(2)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及以上时期,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省市两者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动;两者宏观格局差异显著,但均呈现出高值区向核心城市及周边收缩的特征,“东南-西北”向差异显化;(3)经济基础、政府干预、城镇化率及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具有促进作用,碳排放强度则具有负向约束作用。最后,在推动两者协同互促、加强区域间协同互动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聂莹   龚晶   郭建鑫  
基于201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未含上海市)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莫兰指数与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深入探究该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并显示出集聚特征,但近年来这种集聚效应呈现出减弱的趋势,显示出集中与扩散的双重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性,高、中高发展水平层次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物流体系以及信息技术等。因此,应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农产品电商协同发展,引导优化和共享电商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的空间布局,采取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城市群内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和合作,促进均衡发展;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多维支撑体系,涵盖经济支持、产业融合与转型以及物流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