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7)
- 2023(7349)
- 2022(6475)
- 2021(6014)
- 2020(5263)
- 2019(12464)
- 2018(12224)
- 2017(23645)
- 2016(13235)
- 2015(15207)
- 2014(15634)
- 2013(15657)
- 2012(14878)
- 2011(13677)
- 2010(13897)
- 2009(13125)
- 2008(13260)
- 2007(12084)
- 2006(10530)
- 2005(9597)
- 学科
- 济(59222)
- 经济(59130)
- 管理(35861)
- 业(32423)
- 方法(26863)
- 企(24840)
- 企业(24840)
- 数学(24059)
- 数学方法(23817)
- 中国(18843)
- 农(15703)
- 地方(14019)
- 财(13997)
- 学(12954)
- 制(12310)
- 业经(10644)
- 贸(10310)
- 贸易(10306)
- 农业(10189)
- 易(9938)
- 环境(8572)
- 融(8532)
- 金融(8530)
- 银(8470)
- 和(8450)
- 银行(8445)
- 行(8048)
- 理论(7951)
- 务(7716)
- 财务(7696)
- 机构
- 大学(201950)
- 学院(198773)
- 济(81403)
- 经济(79412)
- 管理(72895)
- 研究(70756)
- 理学(62285)
- 理学院(61454)
- 管理学(60358)
- 管理学院(59961)
- 中国(52571)
- 科学(44308)
- 京(43712)
- 财(37722)
- 所(37236)
- 农(35883)
- 研究所(33683)
- 中心(32443)
- 江(30760)
- 业大(30678)
- 财经(29876)
- 农业(28368)
- 北京(27662)
- 范(27301)
- 师范(27054)
- 经(26939)
- 经济学(25887)
- 院(25166)
- 州(24409)
- 经济学院(23470)
- 基金
- 项目(129864)
- 科学(100738)
- 基金(93564)
- 研究(92497)
- 家(82179)
- 国家(81522)
- 科学基金(68434)
- 社会(58626)
- 社会科(55327)
- 社会科学(55306)
- 基金项目(50126)
- 省(49866)
- 自然(44215)
- 自然科(43127)
- 自然科学(43112)
- 划(43012)
- 自然科学基金(42324)
- 教育(42076)
- 资助(38104)
- 编号(37442)
- 成果(30976)
- 重点(29539)
- 部(28884)
- 发(27995)
- 课题(26191)
- 创(25678)
- 科研(25001)
- 教育部(24371)
- 创新(24174)
- 国家社会(24087)
共检索到295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志强 范胜寒 余慧 洪亘伟
城市公园配置不均衡与人口高度聚集是长三角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刻把握城市公园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探明与人口聚集状态相协调的公园建设路径。文章选用2020年长三角城市公园和人口密度相关指标截面数据,引入标度律模型,探析二者在长三角城市的标度律。结果表明:(1)整体标度律特征方面,公园与人口密度存在非线性关系,其中,公园率、人均公园面积呈超线性模式,为集聚效应的体现,公园密度呈次线性模式,具有规模效应;(2)分类标度律特征方面,苏、浙、皖三省与不同人口密度城市公园要素均符合长三角整体标度律,并存在趋同聚集的空间规律。研究结论可为适配城市人口密度的公园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亦是标度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应用延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林 陈晨
基于熵值法对上海、南京和杭州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Arc GIS点距离工具测算各空间单元到沪宁杭的距离,然后借鉴重力模型,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3个城市经济区,并进行区域人口密度模型拟合。相比线性、指数和乘幂模型,对数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经济区内各县、县级市或市辖区人口密度与其到各自经济区中心距离的关系。而相比上述基础模型,基于基础模型的二次模型拟合的判定系数更高,拟合效果更好。其中,对数二次模型拟合的判定系数最高,且明显优于基础模型。基于对数二次模型的人口密度变动的空间差异,沪、宁、杭经济区增长模式可以总结为"强向心集聚"和"近域扩散",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增长模式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晓阳 代柳阳 牟士群 鄢晓凤
文章以1990—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别基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测算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为11.24%,远低于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以及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通过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和人口质量红利实现,但人口数量红利贡献率较低;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上海与浙江的人口质量红利贡献率与人口质量现状不匹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温锋华
利用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就业人口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统计方法,考察和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就业密度分布情况。研究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就业密度核心区均集中在三角洲沿岸的重要城市,由核心区往外就业密度分布呈圏层结构递减。此外,两大经济区相比,长三角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的单中心就业空间结构,扩散效应强于集聚效应,就业密度核心区向西北方向扩展;珠三角则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为中心的多中心就业空间结构,在空间收缩中呈现密集化,集聚效应明显。由此可见,长三角就业中心的辐射与带动效应强于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呈现出"单中心扩散"和"多中心集聚"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克强 万宁娜
基于我国大型物流企业长三角地区分支机构的城市联系数据,运用联锁网络模型,从聚合与互锁链接、城市网络距离、城际非对称性联系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联系高度集中在多个中心城市之间,占据了网络的中心位置,外围城市各项指标落后,处于边缘位置;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正在形成多中心辐射、拉动外围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上海市的核心地位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以外的企业倾向于在长三角、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城市门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地企业的落户选择;在长三角五大亚都市圈中,苏锡常、南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克强 万宁娜
基于我国大型物流企业长三角地区分支机构的城市联系数据,运用联锁网络模型,从聚合与互锁链接、城市网络距离、城际非对称性联系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联系高度集中在多个中心城市之间,占据了网络的中心位置,外围城市各项指标落后,处于边缘位置;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正在形成多中心辐射、拉动外围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上海市的核心地位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以外的企业倾向于在长三角、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城市门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地企业的落户选择;在长三角五大亚都市圈中,苏锡常、南京都市圈与上海市的联系最为紧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喻琦 马仁锋 叶持跃 干青亚
文章以长三角26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网络复合视角,借用SPSS 22统计分析软件和Ucinet 6.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等级分布,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形成自合肥。经上海、杭州到舟山的一条等级较高的旅游廊道。(2)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核心—边缘"结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核心城市"核心极化效应"突出,边缘城市表现出"长尾现象"。(3)旅游中心度分析与旅游网络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旅游等级较高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一致,具有"马太效应"。等级较低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不一致,存在"短板效应",大力发展交通是其解决"短板"的主要手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网络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建构;区位条件差异、要素空间流动、交通综合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嬛 郑秀君 张学良
文章基于空间密度依赖理论,考察了空间产业密度及相伴的产业合法性和竞争性对企业诞生的影响过程,并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1998-2008年长三角地区26个制造业行业的企业诞生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诞生受到本地、周边地区和国家产业密度的共同影响,其中本地产业密度的影响最大。对于传统制造业,本地产业密度对企业诞生的影响呈"倒U形",周边地区和国家产业密度的影响则为负;而对于先进制造业,本地产业密度对企业诞生的影响为正,周边地区产业密度的影响呈"倒U形",国家产业密度的影响则为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江丽
本文分析了出口开放对中国沿海城市规模增长同时存在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利用长三角城市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了出口开放对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一方面,出口开放提高了工业集聚程度,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城市规模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结构却限制了服务业发展及其对城市规模增长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成本提高与城市规模扩大显著负相关,政府支出对城市规模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和绿化水平相对滞后不利于城市规模增长。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它也是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出口开放 产业结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润龙
2010年长三角人口总量、GDP总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和地均GDP都处较高水平。长三角的高收入和优裕生活条件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大量的人口流入,使上海、浙江的人口老龄化似乎得到了缓和,但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仍非常高。论文讨论了人口老龄化的三个阶段:长寿(健康)老龄化、少子老龄化和迁移(流动)老龄化。迁移老龄化加剧农村空心化,加大了政府和社区的社会责任;迁移老龄化的突发性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下降;迁移老龄化也造成全局老龄化和区域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相背离。这些都必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注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顺 杜士强 徐慧 吴燕娟 王黎明 宗玮 温家洪
利用我国1∶25万DEM、人口密度格网数据库GPWv3和LanD Scan,分析长三角沿海低地的空间分布及其人口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沿海低地分布在距离海岸180 kM以内,面积为67 339 kM2,占长三角总面积的32.2%;超过1/3的沿海低地海拔低于4 M,其中60%分布在距海岸60 kM范围内。2010年,长三角沿海低地人口占长三角总人口的45.52%,其中,2/5以上低地人口分布在海拔4 M以下区域,2/3的低地人口分布在距海岸60 kM范围内。1990—2010年,长三角沿海低地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人口由内陆向沿海、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态势。
关键词:
沿海低地 人口 时空变化 长三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宪浩
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存在着流动人口输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相反的人口流动模式。文章以江苏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分别分析了两种人口流动模式的形成原因、经济效应和联系与区别。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建高 王凌宇
我国学界对城市人口密度有不同认识。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中国天津、上海、广州和日本东京、大阪的人口密度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普遍比日本高许多,上海约是东京的两倍,而且中心市区与周围郊区密度差异悬殊,显著的一极集中。日本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体现在城市住宅形态上,中国城市以集合住宅为主而日本城市以独立住宅为主。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城市研究有待精细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