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64)
2023(11614)
2022(9966)
2021(9033)
2020(7574)
2019(17461)
2018(17216)
2017(33563)
2016(18712)
2015(20879)
2014(21154)
2013(21127)
2012(20049)
2011(18364)
2010(18587)
2009(16905)
2008(16846)
2007(15527)
2006(13692)
2005(12365)
作者
(55903)
(46819)
(46670)
(44612)
(29624)
(22471)
(21498)
(18132)
(17520)
(16942)
(15816)
(15653)
(14903)
(14876)
(14750)
(14617)
(14509)
(13998)
(13540)
(13515)
(11720)
(11579)
(11453)
(10711)
(10526)
(10520)
(10440)
(10289)
(9500)
(9441)
学科
(80596)
经济(80523)
管理(54325)
(51870)
(40626)
企业(40626)
方法(35309)
数学(31516)
数学方法(31088)
(24534)
中国(20335)
(19717)
地方(19552)
业经(16895)
(16717)
(16530)
贸易(16523)
农业(16366)
(16020)
环境(15978)
(14426)
(13380)
(12442)
(12358)
(12125)
银行(12084)
(11583)
(11356)
金融(11353)
(11255)
机构
学院(273987)
大学(271546)
(115710)
经济(113297)
管理(104620)
研究(95739)
理学(89749)
理学院(88709)
管理学(87240)
管理学院(86722)
中国(71409)
科学(59040)
(56955)
(52312)
(50375)
(49492)
研究所(45024)
中心(43982)
(42581)
业大(42267)
财经(41130)
农业(39800)
(37094)
(36180)
师范(35826)
北京(35642)
经济学(34808)
(34118)
(33632)
经济学院(31528)
基金
项目(179946)
科学(140824)
研究(130195)
基金(129576)
(113456)
国家(112513)
科学基金(95274)
社会(81781)
社会科(77631)
社会科学(77601)
(71107)
基金项目(68352)
自然(61839)
自然科(60370)
自然科学(60352)
(60149)
教育(59913)
自然科学基金(59284)
编号(53560)
资助(53346)
成果(43497)
重点(40873)
(40579)
(39817)
课题(37329)
(37031)
创新(34678)
科研(34604)
教育部(33734)
国家社会(33351)
期刊
(130401)
经济(130401)
研究(79538)
中国(51601)
(45569)
学报(43186)
科学(40134)
(39557)
管理(37563)
大学(32179)
农业(30507)
学学(30474)
教育(27282)
(25973)
金融(25973)
技术(23590)
业经(22146)
经济研究(21287)
财经(19777)
问题(17060)
(17042)
(16720)
(14509)
技术经济(14187)
商业(13836)
统计(13254)
(13205)
资源(12874)
理论(12418)
现代(12307)
共检索到408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府霖  韩传峰  滕敏敏  
应用LMDI因素分解法与基于岭回归估计的修正STIRPAT模型,基于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人口规模是正反馈驱动因素,分别促进产生186 215.76万吨、14 421.71万吨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负反馈驱动因素,分别抑制产生93 253.01万吨、4 082.47万吨碳排放。经济产出、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因素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0.845?4%、2.293 5%、0.832 8%和1.933 3%。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要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集约型转变,加快新能源绿色化变革,在生态补偿、产业链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府霖  韩传峰  滕敏敏  
应用LMDI因素分解法与基于岭回归估计的修正STIRPAT模型,基于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人口规模是正反馈驱动因素,分别促进产生186 215.76万吨、14 421.71万吨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负反馈驱动因素,分别抑制产生93 253.01万吨、4 082.47万吨碳排放。经济产出、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因素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随之增加0.845?4%、2.293 5%、0.832 8%和1.933 3%。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要加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集约型转变,加快新能源绿色化变革,在生态补偿、产业链升级、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长三角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韩传峰  宋府霖  滕敏敏  
文章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系统聚类、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碳排放时空格局、聚类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形成了“低者恒低、高者恒高”的局部空间格局;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核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单极”现象,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形成5个聚类,分类结果打破传统时空界限,呈现分散、跨域等特征;影响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决定力从大到小依次是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人口规模,其中,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的交互因子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包含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的关键交互因子对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更显著的空间叠加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保健  
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远超过商品输出为中心的对外贸易。在外向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视角,利用区位熵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外向度水平进行测评。主要结论是:(1)从时间变化的趋势来看,十六城市的旅游业外向度总体上呈现出变强的趋势。(2)从空间分异来看,各城市的旅游业外向度区位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区位熵对临界点的突破存在时滞。(4)各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外商直接投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胜  温作民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与能源消耗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以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能源消耗量、能源技术进步率、能源结构优化系数变动率为影响因素在对IPAT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2006-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技术进步率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减排作用还不能抵消人口与GDP的快速增长的影响,受能源结构优化系数变动比率逐步增加的影响,碳排放量受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影响呈逐年减小趋势,能源技术进步率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顾昭洲  梅磊落  
本文运用LMDI模型和C-D生产函数对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碳排放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单耗水平、交通运输强度、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均抑制碳排放量增长,其中技术水平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家军  任怡  
文章从长三角地区电力资源需求现状入手,在回顾了相关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Panel Date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关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生产的长期规划和电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胥  龙燕妮  毛中根  
基于消费城市内涵及特征分析,分两步构建消费城市中心度指数:先构造消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方法对城市消费中心度进行测算。鉴于长三角地区在培育建设消费城市方面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消费增长极是带动区域消费城市发展的关键。上海作为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消费城市发展效果明显。(2)其辐射强度存在空间分异且表现出衰减效应。随着区域内消费城市快速发展,低消费中心度城市更加依靠自身力量内生发展。(3)受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共同影响,长三角消费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集聚性,表现为空间正相关。(4)第三产业、城镇化、互联网和金融市场发展均能显著提升城市消费中心度,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在提高本地消费中心度的同时对周边城市产生虹吸效应。(5)消费城市的驱动因素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江龙  李平星  高金龙  
区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经济发达、经济关联密切、产业格局变化剧烈的泛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1990年以来典型年份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解析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格局稳中有变,核心区16个城市排放量占比大都超过50%。(2)以2005年为拐点,之前外围城市增长幅度较低,之后外围城市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外围地区碳排放量占比从2005年的33%快速增加至2014年的47%,区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3)碳排放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各异。其中,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及人口集聚仍是现阶段泛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固定资产与外商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呈增强趋势,但其作用强度较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要小。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卿  吴功兴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并借助LMDI模型对碳排放效率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从1.010上升到1.104,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省域来看,上海明显高于江苏、浙江及安徽,其中上海纯技术效率增长率最大。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邻接省域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影响。能源结构、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以发展理念引领流通业聚集、优化长三角地区流通业能源消耗结构、加强流通业与能源产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春玉  夏梦凡  董战峰  杨玉文  
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能源平衡表,采用排放因子法,对长三角地区2000—2014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应用LMDI法对长三角地区历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为了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因素,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量与人口、富裕度、技术进步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模拟后发现,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每变化1%,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量将分别发生3.12%、0.0068%、-0.45%、0.49%的变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未来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久文  肖春梅  
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采用1992-2010年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数据,实证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并且进行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分解,发现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实证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看,1992-2010年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是上升的。从TFP指数的进一步分解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指数上升,技术效率没有变化。因此,长三角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驱动,并且表现为阶段性波动,这与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关。从区域看,上海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最高,浙江次之;江苏全要素能源效率表现为负增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一些对策和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广宇  陈爽  余成  王肖惠  
植被退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的重要表征。利用2000~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和格网计算方法,对长三角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a间长三角地区最大化NDVI均值空间分布南北高、中间低,区域14%的植被覆盖面积显著退化。植被退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而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在长江以南、太湖的北部与东部,环杭州湾地区及南京、南通和台州等城市快速无序的城镇化,造成了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耕地的破碎化,使植被退化区域集中连片分布。经济利益驱动农民将水田转化为向水产养殖,引起植被退化。部分区域植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