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52)
- 2023(13651)
- 2022(11439)
- 2021(10382)
- 2020(9021)
- 2019(20618)
- 2018(20293)
- 2017(39733)
- 2016(21686)
- 2015(24054)
- 2014(24161)
- 2013(24455)
- 2012(22897)
- 2011(20524)
- 2010(20870)
- 2009(19619)
- 2008(19903)
- 2007(18108)
- 2006(15782)
- 2005(14590)
- 学科
- 济(99124)
- 经济(99022)
- 业(89221)
- 企(78550)
- 企业(78550)
- 管理(74449)
- 方法(45227)
- 数学(36370)
- 数学方法(36042)
- 农(31227)
- 财(30963)
- 业经(29686)
- 中国(23442)
- 务(22350)
- 财务(22321)
- 农业(22311)
- 财务管理(22284)
- 企业财务(21165)
- 制(20808)
- 地方(20080)
- 技术(18879)
- 贸(18341)
- 贸易(18332)
- 学(18002)
- 易(17758)
- 和(17119)
- 理论(15856)
- 策(15557)
- 划(15363)
- 体(14511)
- 机构
- 学院(321939)
- 大学(318897)
- 济(137130)
- 经济(134386)
- 管理(126590)
- 研究(108690)
- 理学(108570)
- 理学院(107387)
- 管理学(105721)
- 管理学院(105108)
- 中国(84479)
- 京(67421)
- 科学(66970)
- 财(63143)
- 农(61165)
- 所(57054)
- 研究所(51597)
- 江(50472)
- 财经(50137)
- 中心(49988)
- 业大(49227)
- 农业(48281)
- 经(45408)
- 北京(42183)
- 经济学(41747)
- 州(39810)
- 范(39292)
- 师范(38854)
- 院(38705)
- 经济学院(37885)
- 基金
- 项目(210717)
- 科学(166430)
- 基金(154269)
- 研究(151303)
- 家(135437)
- 国家(134271)
- 科学基金(115174)
- 社会(97288)
- 社会科(92267)
- 社会科学(92240)
- 省(82524)
- 基金项目(81781)
- 自然(75161)
- 自然科(73451)
- 自然科学(73429)
- 自然科学基金(72212)
- 划(68756)
- 教育(67854)
- 资助(62961)
- 编号(60321)
- 成果(48485)
- 重点(47784)
- 部(46700)
- 发(46057)
- 创(46047)
- 业(44072)
- 创新(42400)
- 科研(40657)
- 课题(40643)
- 国家社会(40558)
- 期刊
- 济(154416)
- 经济(154416)
- 研究(91864)
- 中国(60993)
- 农(56063)
- 财(52543)
- 学报(51049)
- 管理(49623)
- 科学(47755)
- 大学(38146)
- 农业(37958)
- 学学(36203)
- 融(30143)
- 金融(30143)
- 技术(28505)
- 业经(26546)
- 教育(25947)
- 财经(25609)
- 经济研究(24234)
- 业(23486)
- 经(22175)
- 问题(20625)
- 技术经济(18820)
- 贸(16708)
- 图书(15846)
- 商业(15687)
- 世界(15642)
- 统计(15575)
- 现代(15563)
- 版(15531)
共检索到484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玉芳 刘曙华
在后经济危机和资源环境约束日渐趋紧的形势下,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本文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出发,从三个地域层面总结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结构。根据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及其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加快,分析得出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优化过程中将形成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现代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结构,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布局将重构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格局。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布局结构 长江三角洲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瑾 陈丽珍 陈海波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对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江、浙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较为类似,上海与两者的差异较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型"特征,其与自身的产业关联最强,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江、浙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特征,其与第二产业的产业关联最强。苏、浙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较大,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是苏、浙生产性服务业中感应度系数最高的产业,其次是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上海影响力系数较高的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较高。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德华 江静 夏杰长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其升级有两个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断地投入现代服务业所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通过利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地以及全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比较,北京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较多地利用外部服务业的地区;利用北京等四地2000~2005年的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计量检验表明在四地外部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有利...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融合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慧一 祝滨滨
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地区异质性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研究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层级分工典型特征与趋势出发,在对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与知识、市场容量、信息资源、成本与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产生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长三角38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空间外溢效应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晓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和城市空间层面的异质性影响使这两大关联产业在协同集聚过程中呈现出互补与挤出双重效应交替的特征。以协同集聚双重效应的协调度为核心构建理论假说,并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对此双重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一个均衡土地租金水平使协调度最大,而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显著,且在任何规模下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城市规模增加也呈现倒U型趋势。因此,必须以互补效应最大化、挤出效应最小化为宗旨,推进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层级转换,实现价值链与空间链的链式协同和涓滴效应。
关键词:
协同集聚 互补效应 挤出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裴瑱 毕玉江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发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进而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笔者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造了专业化分工指数,具体指明了生产性服务业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并使用反映技术进步、收入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和加工贸易数据序列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加工贸易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发展阻碍了服务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加工贸易 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龚晓菊 汪程 郭倩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趋势规律,对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探索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变动规律。
关键词:
长三角 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趋势变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静 刘志彪
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内在机理。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江苏、上海和浙江三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上海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不仅仅为了本地区服务,其服务范围更多地扩散到周边地区,从而加速了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蒋海兵 张文忠 余建辉 商硕 邹丽丽
前瞻性地探讨交通一体化驱动下可达性对产业空间演化的作用规律,将为产业选址布局和功能定位及其相关政策体系制订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论文以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为例,构建可达性空间模型测算县区可达性值,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测度可达性对产业空间格局的作用强度及其变化趋势,揭示交通一体化驱动下可达性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变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 2010年和2020年全部和分行业生产性服务业高值区和高增长区呈现出等级分布和中心城市邻近分布。(2)在交通一体化驱动下,长三角地区外围地区城市和核心城市可达性水平大幅度提高,可达性格局呈现东西扁平化的“核心—外围”结构,它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产生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直接作用中,综合交通可达性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作用加强,高铁可达性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影响显著;在间接作用中,可达性通过空间集聚、空间竞争和市场潜力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3)邻近县区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竞争因素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正负向作用增强。市场潜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选址布局的主导因素,县区只有在具备足够市场潜力的基础上,高水平可达性才能在吸引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落地上起到关键作用。(4)可达性不但具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扩散的“离心力”,也包含促进企业集聚的“向心力”,二者共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选址与区位迁移决策。据此,面对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的日趋提升,各地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对可达性的敏感程度和区位偏好差异,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交通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席艳乐 李芊蕾
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指标,初步考察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地区两者间的互动程度。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程度有所不同。长三角地区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本文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与面板门槛模型(PTR)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及中间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本地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该种非线性特征同样存在于空间溢出效应之中;在人口密度、对外开放、经济规模3种中间机制约束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呈现非线性冲击。其中,人口密度与对外开放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经济规模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在更换回归样本以及计量模型的情况下,实证结果仍然稳健。本文深化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低碳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从供给侧角度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不同的治理思路与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元凯
本文试图建立一套计量中国省域金融资产的指标体系,并据此比较研究了安徽、江苏、浙江、上海2006年与2009年的金融资产总量及其结构变化。在时间维度上,三省一市金融相关率提高,金融资产结构优化,金融发展水平上升。在空间维度上,三省一市金融发展水平依次提高,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平行关系;安徽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江苏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
关键词:
长三角 金融资产 金融结构 金融发展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吴静
通过建立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FDI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仅凭经济总量的增加不足以进一步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才是吸引FDI的关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浩
本文对优势产业的评价是针对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产业大类进行的。首先通过构建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来对该区域各产业大类进行评估,确定十大优势产业及排序;接着对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按主要指标进行逐项分析;最后对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优势产业 关联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