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43)
2023(12843)
2022(10333)
2021(9157)
2020(7163)
2019(15666)
2018(15111)
2017(27360)
2016(14790)
2015(15737)
2014(15372)
2013(14950)
2012(13835)
2011(12564)
2010(12499)
2009(11308)
2008(11168)
2007(9965)
2006(8786)
2005(7601)
作者
(47072)
(39473)
(39440)
(37002)
(25096)
(19113)
(17507)
(15298)
(14984)
(13994)
(13633)
(13312)
(12970)
(12335)
(12304)
(12055)
(11930)
(11711)
(11631)
(11397)
(9988)
(9679)
(9434)
(9060)
(8848)
(8740)
(8712)
(8554)
(8009)
(7911)
学科
(61736)
经济(61676)
(47994)
管理(46012)
(39058)
企业(39058)
方法(24303)
数学(20928)
数学方法(20697)
技术(20500)
业经(18393)
(17955)
中国(16576)
(14345)
地方(14042)
(13533)
技术管理(13467)
农业(13163)
产业(12524)
(12047)
贸易(12040)
(11681)
信息(10553)
总论(9823)
环境(9821)
信息产业(9714)
(9695)
(9402)
银行(9344)
理论(9283)
机构
大学(218538)
学院(218407)
(86416)
经济(84854)
管理(82949)
研究(78117)
理学(72960)
理学院(72017)
管理学(70676)
管理学院(70269)
中国(55438)
科学(53026)
(46402)
(45934)
(40685)
业大(39055)
研究所(38008)
农业(37063)
(35442)
中心(35082)
(33052)
(29389)
财经(29105)
师范(28920)
(28226)
北京(27872)
(26628)
经济学(26490)
(26042)
技术(25793)
基金
项目(160612)
科学(126875)
基金(117147)
研究(110015)
(107211)
国家(106355)
科学基金(89789)
社会(71716)
社会科(68214)
社会科学(68193)
(64135)
基金项目(62983)
自然(59735)
自然科(58452)
自然科学(58431)
自然科学基金(57443)
(55046)
教育(49762)
资助(44405)
编号(41329)
(39863)
重点(37302)
创新(36445)
(35515)
(33893)
计划(32521)
成果(31734)
(31335)
国家社会(31111)
科研(30782)
期刊
(88969)
经济(88969)
研究(57692)
中国(44358)
学报(44240)
(41017)
科学(39539)
大学(32032)
管理(30966)
学学(30483)
农业(28123)
(25428)
教育(23407)
技术(19739)
(16337)
(15844)
金融(15844)
科技(15371)
业经(14958)
经济研究(14811)
财经(13973)
业大(12579)
技术经济(12411)
(12171)
(12158)
问题(11514)
图书(10754)
资源(10720)
农业大学(10523)
(10408)
共检索到312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勇  樊杰  刘汉初  赵腾宇  
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的发展核心驱动力,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创新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推动地区数字经济布局及其高质量发展。基于数字经济与专利国际分类号的对应关系获取了2003—2018年数字经济的专利产出数据,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呈现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在上海市、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安徽中部形成集聚分布的格局,集聚程度呈降低趋势。(2)莫兰指数及空间计量的结果均显示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和活力具有较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3)结果证实经济发展、人力资本、资本富集、数字接入、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有显著负向影响。数字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赶超机会,未来相对落后地区高质量发展还要更多关注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江龙  李平星  高金龙  
区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经济发达、经济关联密切、产业格局变化剧烈的泛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1990年以来典型年份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解析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格局稳中有变,核心区16个城市排放量占比大都超过50%。(2)以2005年为拐点,之前外围城市增长幅度较低,之后外围城市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外围地区碳排放量占比从2005年的33%快速增加至2014年的47%,区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3)碳排放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各异。其中,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及人口集聚仍是现阶段泛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固定资产与外商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呈增强趋势,但其作用强度较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要小。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婉柳  徐建华  卢德彬  杨东阳  赵佳楠  
PM_(2.5)浓度值增加对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采用2015年长三角地区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污染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为54.54μg/m~3,季节变化总体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规律,1月和12月为一年中PM_(2.5)污染最严重的月份,污染范围最广,5~9月是PM_(2.5)浓度值优良时段,日均值春季和冬季的波动周期较短而剧烈,夏季和秋季波动周期相对较长而平缓。(2)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整体上从江苏到浙江呈减少趋势,具有北高南低,局部突出的特征。(3)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浓度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低值集聚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地区,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4)燃烧排放的烟尘和前体物的二次转化对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风速和降水量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琪  曹卫东  
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通过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分析了三大效益的差异变动及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经济效益在整体上不断提升,且城市间发展逐渐均衡;环境效益在整体上不断降低,且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效益在整体上先降后升,且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呈显著的空间相似性集聚特征,而环境效益自2006年起逐渐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散分布特征;经济效益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箭头"形、小"Z"形、大"Z"形,且逐渐由单中心极化发展向多中心均衡化发展的格局转变;社会效益的集聚格局大致与经济效益相似,而环境效益的"破碎化"分布格局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章良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国长三角两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长三角两省一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长三角地区以专利申请量衡量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各有差异,其中江苏省的FDI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显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每增长1%的FDI就会促进0.5898%的专利申请量的增加;上海和浙江省FDI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不显著;上海、江苏和浙江的人力资本的提高对技术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提高对技术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科技活动人员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洁怡  董平  陆玉麒  
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三维度出发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生态韧性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从而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的提高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波动下降或停滞型城市数量占比小,波动低速上升型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生态韧性抵抗力高于适应力和恢复力,研究期间生态韧性抵抗力呈波动下降趋势,适应力和恢复力波动上升。(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韧性高指数区经历了“整体分散局部集聚——小集聚大分散——小集聚大分散程度加强——多地集聚”,中低韧性区覆盖范围始终较大,长三角城市生态韧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GTW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不同区域内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波动方向各不相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上岗  杨山  李在军  
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探究生态城镇化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值区逐渐在浙江集聚,低值区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集中,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指数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生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依赖性和整合性,变动性自西至东逐渐减弱,依赖性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强。(3)财政投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人口密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依次降低,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水平逐渐趋同。加强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广宇  陈爽  余成  王肖惠  
植被退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的重要表征。利用2000~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和格网计算方法,对长三角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a间长三角地区最大化NDVI均值空间分布南北高、中间低,区域14%的植被覆盖面积显著退化。植被退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而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在长江以南、太湖的北部与东部,环杭州湾地区及南京、南通和台州等城市快速无序的城镇化,造成了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耕地的破碎化,使植被退化区域集中连片分布。经济利益驱动农民将水田转化为向水产养殖,引起植被退化。部分区域植被...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先华  郭际  胡汉辉  
本文以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为基础,选择劳动力工资水平、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制度变迁和进出口商品总值等关键变量,利用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面板数据对这些变量与FDI的流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简要推断了FDI的类型,得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家军  任怡  
文章从长三角地区电力资源需求现状入手,在回顾了相关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Panel Date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关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生产的长期规划和电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伟  吴群  
在探讨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内涵后,利用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研究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城镇化、产业、政府管理等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多数城市2003年前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处于上升状态,2003年后出现一定程度下降;2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和江苏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差异程度呈增大趋势,2003年之后浙江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差异逐渐缩小,并且长三角地区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建设用地配置的不均衡;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镇化和政府影响力能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土地城镇化过快是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徐亮  徐海东  倪鹏飞  徐晓辰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省域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以省内转移为主,虽然存在区域内跨省产业转移,省际协同性仍有不足;安徽省内城市间产业相互转移数量最多,合肥是中心节点城市;上海是产业转出的中心城市,与江苏的产业转移联系紧密。(2)农林业转移中安徽内部相互联系较为明显;制造业转移中江苏和安徽的集团化特征较为显著;服务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网状特征。(3)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间的邻近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房价差异,不同行业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巧  尹晓波  
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长三角地区优化能源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本文在分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长三角地区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短期内会造成能源消费的增加,而在长期对能源消费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是逐步增强的,而能源消费自身的惯性作用则不断减弱;在长期中,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自身对能源消费的变动影响最大,技术创新影响相对较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顾真溶  蒋伏心  
为探明地区创新能力对于地区技术市场交易效率将产生何种影响及如何产生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地区4个省级行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效率评估两步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发明类型专利和地区科技人员投入增加形成的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技术交易中介交易效率存在促进作用,而由实用新型类型专利提升导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交易效率存在负向影响。研究结论为促进地区技术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进而更好地实施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曰芬   周玜宇   岑咏华  
探索城市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推动地区间与多主体的科技创新发展。本文采集2016—2021年的长三角地区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专利数据,以该地区核心的27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城市与专利技术知识组合构建城市协同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所构建网络的属性特征、离散程度与结构状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结合城市的历年统计指标、城市等级和隶属省份以及历史经验网络,对城市协同创新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建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AI领域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规模和丰富性逐年增长,网络的可达性与影响力逐渐增加,核心城市与技术节点联系紧密、分布在不同子群中且稳定性程度逐渐提高,网络受限节点逐渐减少且结构愈加均衡;在网络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方面,节点的主效应中工业化水平和教育支出有明显的促进发展作用,隶属省份与行政等级的同质性对网络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网络路径依赖趋势明显,上一年的现实网络对下一年的网络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