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01)
2023(14847)
2022(12865)
2021(11777)
2020(9683)
2019(21976)
2018(21660)
2017(41378)
2016(22909)
2015(25174)
2014(25056)
2013(24912)
2012(22867)
2011(20669)
2010(20244)
2009(18053)
2008(17312)
2007(14819)
2006(12848)
2005(10922)
作者
(68817)
(57099)
(56745)
(53905)
(36243)
(27618)
(25612)
(22570)
(21822)
(20053)
(19536)
(19274)
(18149)
(17782)
(17552)
(17538)
(17358)
(17102)
(16381)
(16167)
(14473)
(13807)
(13623)
(12946)
(12772)
(12534)
(12518)
(12467)
(11537)
(11404)
学科
(93675)
经济(93578)
管理(63535)
(57253)
(45799)
企业(45799)
方法(41350)
数学(36391)
数学方法(36022)
中国(25209)
地方(24755)
(24437)
(22890)
(20113)
业经(19688)
环境(19085)
农业(16983)
(16190)
贸易(16183)
(15621)
(14898)
(13697)
技术(13632)
(13523)
地方经济(13504)
理论(13494)
(12370)
财务(12311)
财务管理(12290)
(11643)
机构
大学(323301)
学院(321726)
管理(126913)
(123693)
经济(120957)
研究(112033)
理学(111649)
理学院(110260)
管理学(108163)
管理学院(107605)
中国(78962)
科学(75447)
(69011)
(60266)
(57304)
业大(55054)
研究所(53327)
(51679)
中心(49912)
农业(47880)
(45109)
(43522)
师范(42983)
财经(42877)
北京(42808)
(41249)
(39114)
(37063)
经济学(36489)
师范大学(35160)
基金
项目(236886)
科学(185100)
基金(171850)
研究(164727)
(153734)
国家(152549)
科学基金(129429)
社会(103714)
社会科(98261)
社会科学(98233)
基金项目(93088)
(92924)
自然(87609)
自然科(85529)
自然科学(85504)
自然科学基金(83920)
(79729)
教育(74136)
资助(69161)
编号(65438)
重点(53876)
(51514)
(50628)
成果(50432)
(48915)
科研(46086)
计划(45944)
创新(45764)
课题(45106)
国家社会(42602)
期刊
(127825)
经济(127825)
研究(88365)
学报(60247)
中国(55110)
科学(53545)
(53179)
大学(43661)
管理(42662)
学学(41677)
农业(36912)
(35897)
教育(30854)
技术(24994)
(22125)
金融(22125)
业经(21601)
经济研究(20363)
财经(19509)
(18998)
问题(18397)
科技(17650)
资源(17475)
(16625)
业大(16470)
(16253)
图书(15663)
技术经济(14575)
理论(14379)
商业(14132)
共检索到4459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佘倩楠 贾文晓 潘晨 朱希扬 杨芳 刘敏 象伟宁  
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高强度人类扰动的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和碳排放量信息为关键数据源.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1990-2010年城市斑块大小、形状、规则性、破碎化程度、交通锅合度等城市形态特征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总体呈现中东南和西北部高、东北部次之、西南部最低的特征。1990-2010年区域碳排放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990-1995 ,1995-2000 ,2000-2005和2005-2010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55%,24. 47% ,70.71%和51.43%。研究时段内.道路密度(RD)、交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艳青  张勃  张耀宗  唐敏  马彬  王国强  刘秀丽  罗正明  
论文利用长三角地区65个气象站1960—2014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并比较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和乡村站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大城市站和一般城市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日数明显增加,冷指日数明显减少,极值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暖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增加趋势明显,冷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减少趋势明显。除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外,其他极值指数变化趋势在城市、乡村间差异较小。大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暖)昼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大)值城市化影响显著,一般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城市化影响显著,城市化对极端气温影响明显的是长三角北部、江苏南部和浙东南的部分城市站点。冷昼日数城市化效应在冬季较明显,暖昼(夜)日数城市化效应在夏季较明显,春季、夏季、冬季城市化对极值指数的影响显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艳青  张勃  张耀宗  唐敏  马彬  王国强  刘秀丽  罗正明  
论文利用长三角地区65个气象站1960—2014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并比较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和乡村站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大城市站和一般城市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日数明显增加,冷指日数明显减少,极值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暖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增加趋势明显,冷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减少趋势明显。除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外,其他极值指数变化趋势在城市、乡村间差异较小。大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暖)昼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大)值城市化影响显著,一般城市站冰冻日数、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清可  段学军  金志丰  王磊  王雅竹  
本文基于2000—2015中典型年份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与影响机理开展研究,明确区域城市土地扩展动态与要素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指数不断增长,2000—2015间年均增速为4.20%,高于全国的1.28%。"沪宁—沪杭—杭甬"发展的"Z"字轴线上开发强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周边县市开发强度较低,"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显著。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城镇建设与工业发展沿干线路网和核心城市展开,经济溢出与外资注入使得外围区县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极具特色,土地开发强度的异质性高且较稳定,布局均衡。③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因素中,自然因素对城市土地开发的约束作用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减弱,城市土地被高效利用,克服基础地理限制的能力不断增强。发达的交通路网便利了生产资源的流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土地的开发,显著提高了开发强度。同时,较高的城市行政等级在基础设施投入、人才吸引、交通设施等方面产生虹吸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需求增大,助推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提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建超  徐春鹏  吴群  余德贵  陈健  
土地短缺逐渐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可持续利用程度四方面阐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以此构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差距较大,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因素。②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由北向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微弱的正相关性,空间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吴玉鸣  
基于市场化视角,首先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发展对碳排放效益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地区截面均值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市场一体化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与碳排放效益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区域碳排放效益;公路网密度与开放程度抑制了碳排放效益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由"十一五"的抑制作用转变为"十二五"的促进作用。最后从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政府考核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添贵  胡晗  付舒斐  孔安妮  
基于生态系统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框架构建城市生态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和STIRPAT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介于0.420~0.761,呈现时序异质性,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生态韧性值较低,而南通、温州等城市生态韧性则有所提升;(2)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空间格局差异明显,2005—2010年城市生态韧性呈现“东部低、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2015—2020年则呈现“北部高、中部低、南部高”的格局,并形成西南部较高水平生态韧性城市带和中部城市生态韧性低值走廊;(3)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韧性水平具有非均衡性,全局Moran’s I值变化幅度较大,且局部自相关集聚模式变化较大;(4)经济要素对城市生态韧性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人口、技术和土地要素对城市生态韧性具有反向抑制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胜  温作民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与能源消耗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以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能源消耗量、能源技术进步率、能源结构优化系数变动率为影响因素在对IPAT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2006-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是长三角地区能源技术进步率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减排作用还不能抵消人口与GDP的快速增长的影响,受能源结构优化系数变动比率逐步增加的影响,碳排放量受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影响呈逐年减小趋势,能源技术进步率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顾昭洲  梅磊落  
本文运用LMDI模型和C-D生产函数对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碳排放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单耗水平、交通运输强度、技术水平、劳动力投入均抑制碳排放量增长,其中技术水平是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卿  吴功兴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并借助LMDI模型对碳排放效率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从1.010上升到1.104,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省域来看,上海明显高于江苏、浙江及安徽,其中上海纯技术效率增长率最大。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邻接省域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影响。能源结构、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以发展理念引领流通业聚集、优化长三角地区流通业能源消耗结构、加强流通业与能源产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芳  潘晨  贾文晓  刘敏  义白璐  象伟宁  
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评估和判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及其与城市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方法,对"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其25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对"人口—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和区域分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均属"良",空间分布大致以上海—苏锡常—南京为界,呈南高北低中间差的特征。2010年较2005年生态环境状况稳中有好,浙江省和沪宁沿线的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政策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韩传峰  宋府霖  滕敏敏  
文章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系统聚类、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碳排放时空格局、聚类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形成了“低者恒低、高者恒高”的局部空间格局;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核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单极”现象,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形成5个聚类,分类结果打破传统时空界限,呈现分散、跨域等特征;影响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决定力从大到小依次是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人口规模,其中,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的交互因子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包含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的关键交互因子对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更显著的空间叠加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镇风华  舒帮荣  李永乐  李效顺  杨小艳  
深入研究城镇化协调性时空分异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与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土地承载视角,采用协调度模型和互斥性矩阵,分阶段综合对比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①土地—人口协调度方面,受规划滞后性及区域政策等的影响长三角整体协调性较弱,且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而不同省、市各时段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也呈不同的波动性变化特征;土地—经济城镇化在各时段除少数城市不协调外,其余城市均较为协调;从整个时段上看各城市土地—人口和土地—经济城镇化分别主要表现为土地快速扩张和协调。②土地城镇化虽然与经济发展同步,但相对于人口城镇化普遍存在过于超前的现象,应将人口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栋  刘笑杰  金晓斌  
碳收支核算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30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引入碳补偿率、碳平衡压力指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等方法探究2000—2017年长三角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并提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呈先急剧上升后高位波动的演变趋势,由2000年的5.6亿t增长至2017年的15.6亿t,区域碳排放差异程度呈缩小态势,高碳排放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长三角地区植被固碳功能在抵消当地能源碳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异质性较大;(3)长三角地区碳平衡压力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变化态势,县域碳补偿率呈递减趋势,平均补偿率为68.5%,空间匹配较差;(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长三角地区空间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优化区、碳强度控制区及高碳优化区5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县级不同功能区差别化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和低碳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瑜  谢富纪  
以长三角地区的25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创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呈空间锁定现象,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创新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及其相邻城市;远离这些创新中心城市的创新则不够活跃。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愈加紧密,但是强弱分化也非常明显。时空跃迁测度结果显示,创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层性,且空间分布格局不易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