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65)
2023(12227)
2022(10203)
2021(9082)
2020(7373)
2019(16626)
2018(15885)
2017(29782)
2016(16320)
2015(17790)
2014(17619)
2013(17542)
2012(16560)
2011(15370)
2010(15635)
2009(14321)
2008(14050)
2007(12610)
2006(11594)
2005(9982)
作者
(51601)
(43317)
(43237)
(40965)
(27532)
(20689)
(19399)
(16654)
(16632)
(15394)
(15141)
(14420)
(14228)
(13665)
(13523)
(13333)
(12662)
(12654)
(12614)
(12197)
(10867)
(10702)
(10475)
(9998)
(9776)
(9624)
(9486)
(9222)
(8862)
(8485)
学科
(91336)
经济(91253)
管理(43931)
(37475)
方法(30957)
(28080)
企业(28080)
数学(27592)
数学方法(27355)
地方(25113)
中国(23400)
(20337)
(19046)
业经(17199)
(15300)
地方经济(14993)
农业(14312)
环境(14055)
(12228)
贸易(12221)
(12157)
(11703)
(11057)
(10881)
金融(10880)
(10353)
(10220)
银行(10168)
产业(9900)
理论(9896)
机构
大学(245346)
学院(244000)
(108437)
经济(106351)
研究(92943)
管理(86976)
理学(75097)
理学院(74068)
管理学(72652)
管理学院(72219)
中国(66531)
科学(58977)
(52289)
(49045)
(48252)
(44751)
研究所(44367)
业大(40602)
中心(40567)
农业(38815)
(37298)
财经(36145)
经济学(35026)
(33315)
(32980)
(32875)
师范(32532)
北京(32372)
经济学院(31365)
(29417)
基金
项目(167509)
科学(130905)
基金(122134)
研究(114836)
(110087)
国家(109215)
科学基金(91563)
社会(76484)
社会科(72448)
社会科学(72425)
(65340)
基金项目(65323)
自然(59685)
自然科(58283)
自然科学(58261)
自然科学基金(57206)
(55891)
教育(51839)
资助(48419)
编号(43003)
重点(38948)
(38085)
(36206)
(34307)
成果(33945)
国家社会(32692)
创新(32364)
计划(32251)
科研(31988)
课题(31289)
期刊
(125011)
经济(125011)
研究(74338)
中国(48555)
学报(45963)
(44024)
科学(40901)
大学(33760)
(32404)
学学(32242)
管理(31606)
农业(29578)
教育(21670)
经济研究(21179)
技术(19886)
(19830)
金融(19830)
财经(18940)
业经(18101)
问题(17575)
(16576)
(15512)
技术经济(13189)
(12493)
资源(12322)
业大(12111)
(11729)
统计(11700)
世界(11336)
科技(11232)
共检索到368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伟  吴群  
在探讨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内涵后,利用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研究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城镇化、产业、政府管理等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具有"南高北低"的特点,多数城市2003年前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处于上升状态,2003年后出现一定程度下降;2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和江苏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差异程度呈增大趋势,2003年之后浙江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的差异逐渐缩小,并且长三角地区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建设用地配置的不均衡;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镇化和政府影响力能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土地城镇化过快是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陶德凯   唐凯旋   罗吉  
环境约束条件下建设用地效率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空间发展研究的焦点。文章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与全局参比法测度各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动态分析长三角区域整体及各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SBM-Undesirable模型与全局参比法相结合可以解决Malmquist指数时空特征定性评价的局限性;(2)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呈提升态势,但变化趋势呈U字形的演化特征;(3)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空间格局演化较为剧烈,低效率区域呈现“面状—零星点状”发展,高效率区域呈现“零星点状—反K字形网络状”发展;(4)根据非有效城市的投入产出冗余程度可进行相应比重调整,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后,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提升优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小影  杨山  尹上岗  徐晗泽宇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重构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空间格局,对其空间特征及驱动机理进行研究能够为区域形成科学、有序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提供支撑。长三角是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最剧烈的地区之一,使用长三角地区40年不透水面数据对41个地级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空间不均衡性逐渐凸显,高扩展强度区演化具有空间交替性,并逐渐在长江沿线城市和浙江沿海城市集聚,形成"Z"字型空间格局;(2)沪宁合杭甬发展带等城市扩展强度相较于全域具有更为剧烈的变动过程,核心城市的集聚规模效应明显,并具有路径依赖特征;(3)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邻域关系来看,具有较强的时空凝聚性并以正向协同增长为主,其中大多数城市处于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4)人口、经济、行政等因素共同作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变化,不同时期的主导驱动因素在不断变化,呈现由经济总量向经济质量、经济活动向政府供给政策的转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云浩   程南洋   沈文星  
【目的】构建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性及其空间关联的演化特征,突破以往区域间要素互为独立的壁垒,在空间视角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长期和短期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为差异化城市森林建设、长三角森林城市群统筹建设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熵权TOPSIS法构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将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纳入其中,衡量2006—2019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通过地域相邻矩阵等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建森林城市等因素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结果】1)基于空间距离倒数的空间权重矩阵符合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广泛空间关系,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全局莫兰指数在0.244 3以上,呈现波动上升走势;2)长三角41个地级市城市森林建设在空间上表现出稳定的空间块状集群异质性特征,“高-高”(H-H)值集聚,均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形成沿海往内陆扩散的发展态势;“低-低”(L-L)值集聚,多集中在安徽省,呈先扩散后收缩的走势;3)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172左右,短期和长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014 2和0.091 4;创建森林城市短期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但长期为负;人口密度、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影响存在短期降低、长期提升的差异。【结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短期内经济发展给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带来压力,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带动城市森林发展;人口密度和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会迫使管理者注重生态保护,以期望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人均道路面积增加短期内可改善该城市的森林建设水平并辐射带动相邻城市,长期来看反而限制城市森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创建森林城市成功后的一段时间内管理者可能进一步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并对周围城市森林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长期缺乏持续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卿  吴功兴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并借助LMDI模型对碳排放效率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从1.010上升到1.104,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省域来看,上海明显高于江苏、浙江及安徽,其中上海纯技术效率增长率最大。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邻接省域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影响。能源结构、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以发展理念引领流通业聚集、优化长三角地区流通业能源消耗结构、加强流通业与能源产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亚莉  刘友兆  龙开胜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GIS软件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明显,并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高强度地区,这与目前长三角经济增长极相吻合。同时,经济增长、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短期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地管理政策的影响尚不显著。今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吴先华  郭际  胡汉辉  
本文以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为基础,选择劳动力工资水平、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制度变迁和进出口商品总值等关键变量,利用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面板数据对这些变量与FDI的流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简要推断了FDI的类型,得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家军  任怡  
文章从长三角地区电力资源需求现状入手,在回顾了相关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Panel Date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关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电力生产的长期规划和电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徐亮  徐海东  倪鹏飞  徐晓辰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省域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以省内转移为主,虽然存在区域内跨省产业转移,省际协同性仍有不足;安徽省内城市间产业相互转移数量最多,合肥是中心节点城市;上海是产业转出的中心城市,与江苏的产业转移联系紧密。(2)农林业转移中安徽内部相互联系较为明显;制造业转移中江苏和安徽的集团化特征较为显著;服务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网状特征。(3)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间的邻近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房价差异,不同行业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鲍涵  滕堂伟  胡森林  丁娟  
绿色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事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选取2006~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SBM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利用Theil指数、Hurst指数等刻画绿色创新效率时空特征,并选择Tobit模型从“自然-经济-政策”3个维度系统定量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波动性上升,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域协同发展态势明显。(2)长三角地区部分核心城市周围出现效率“洼地”,高效率分布区由自然禀赋优越区域向技术水平、产业结构高水平区域转变。(3)长三角中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有逆持续下降风险,东部沿海地带及江苏省外圈各市成为主要持续增长区域,呈带状和环状分布。(4)经济要素和政策要素较自然要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解释度更高,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明显,但各因素的作用均呈现出阶段性差异。这为制定因地制宜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策、促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堂伟  潘雅君  王胜鹏  鲍涵  
绿色创新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 DEA模型测算了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通过引力模型构建了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关联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区域异质性明显,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2)区域内形成了整体结网复杂、局部线程稠密的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上海等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明显,而溢出效应有待提升;(3)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范围未发生明显偏移,基本呈“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态势;(4)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的差异以及地理距离等因素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网络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颖  
环境规制政策给长三角地区的火电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火电企业的效率问题备受关注。文章从火电行业的效率研究入手,总结了国内学者在火电行业、企业效率的研究现状,从研究方法、效率影响因素以及结论等方面分析对比得出国内学者的研究的局限与不足,提出成本效率的研究角度,展望了火电企业效率研究的未来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如钢  
上海文化、江苏文化和浙江文化均属于江南文化,基本特征非常相似,正所谓文化相通,这些相似的内容构成了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长三角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其基本特征决定的。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阿萌  肖翔  
针对目前关于高铁对不同城市影响差异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状况,以长三角通高铁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比较2005年和2011年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通高铁后,所有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均有明显提升,轴线联系更加明显,城市间联系网络化趋势增强,但区域经济联系格局差异加大,传统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更强。从集聚与扩散的角度来看,大城市的集聚能力更强,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成为区域经济联系度核心城市;同等级城市之间集聚和扩散更加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受到大城市扩散效应的影响而加快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铁反而加速小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出而进一步被"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上岗  杨山  李在军  
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探究生态城镇化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值区逐渐在浙江集聚,低值区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集中,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指数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生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依赖性和整合性,变动性自西至东逐渐减弱,依赖性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强。(3)财政投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人口密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依次降低,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水平逐渐趋同。加强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