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66)
- 2023(5158)
- 2022(4248)
- 2021(3628)
- 2020(2730)
- 2019(6040)
- 2018(5860)
- 2017(11023)
- 2016(6079)
- 2015(6485)
- 2014(6687)
- 2013(6853)
- 2012(6600)
- 2011(6167)
- 2010(5885)
- 2009(4793)
- 2008(4489)
- 2007(3968)
- 2006(3614)
- 2005(3201)
- 学科
- 济(35136)
- 经济(35118)
- 管理(16704)
- 地方(16111)
- 环境(11941)
- 业(11560)
- 方法(11382)
- 数学(10599)
- 数学方法(10481)
- 地方经济(9940)
- 农(9021)
- 学(8339)
- 中国(7785)
- 企(7410)
- 企业(7410)
- 农业(6719)
- 资源(6066)
- 业经(6038)
- 划(5974)
- 和(5337)
- 生态(4899)
- 财(4894)
- 发(4861)
- 规划(4791)
- 环境规划(4654)
- 融(4469)
- 金融(4466)
- 经济学(4212)
- 贸(4150)
- 贸易(4146)
- 机构
- 学院(88467)
- 大学(87558)
- 济(38117)
- 经济(37366)
- 研究(34904)
- 管理(32452)
- 理学(28236)
- 理学院(27775)
- 管理学(27235)
- 管理学院(27073)
- 中国(25207)
- 科学(23485)
- 京(18654)
- 所(18025)
- 研究所(16799)
- 农(16209)
- 中心(16043)
- 财(14709)
- 业大(13875)
- 范(13836)
- 江(13712)
- 师范(13711)
- 院(13164)
- 农业(12590)
- 经济学(12119)
- 财经(11765)
- 科学院(11478)
- 北京(11365)
- 师范大学(11322)
- 省(11297)
- 基金
- 项目(67839)
- 科学(54567)
- 基金(50257)
- 研究(47559)
- 家(45423)
- 国家(45157)
- 科学基金(38302)
- 社会(31831)
- 社会科(30265)
- 社会科学(30261)
- 基金项目(27447)
- 省(26745)
- 自然(24787)
- 自然科(24142)
- 自然科学(24139)
- 自然科学基金(23640)
- 划(23266)
- 教育(20549)
- 资助(19047)
- 编号(17771)
- 发(17216)
- 重点(16357)
- 部(14593)
- 国家社会(13868)
- 发展(13857)
- 创(13753)
- 展(13644)
- 计划(13225)
- 创新(13099)
- 成果(13058)
共检索到129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栋 刘笑杰 金晓斌
碳收支核算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30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引入碳补偿率、碳平衡压力指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等方法探究2000—2017年长三角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并提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呈先急剧上升后高位波动的演变趋势,由2000年的5.6亿t增长至2017年的15.6亿t,区域碳排放差异程度呈缩小态势,高碳排放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长三角地区植被固碳功能在抵消当地能源碳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异质性较大;(3)长三角地区碳平衡压力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变化态势,县域碳补偿率呈递减趋势,平均补偿率为68.5%,空间匹配较差;(4)基于碳平衡分析,将长三角地区空间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优化区、碳强度控制区及高碳优化区5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县级不同功能区差别化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和低碳发展策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昱 肖红姗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60个县(不包括区)1998—2009年间的人均GDP数据为基础,首先采用标准差系数和锡尔系数分析该地区内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水平现状,然后根据经济增长收敛理论进一步对其动态收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在1998—2009年间逐渐增大,并且基本不存在动态收敛的趋势,仅部分地区内县域经济存在俱乐部收敛。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韩传峰 宋府霖 滕敏敏
文章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系统聚类、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碳排放时空格局、聚类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形成了“低者恒低、高者恒高”的局部空间格局;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核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单极”现象,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形成5个聚类,分类结果打破传统时空界限,呈现分散、跨域等特征;影响长三角地区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决定力从大到小依次是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人口规模,其中,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的交互因子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包含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研发投入的关键交互因子对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更显著的空间叠加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佘倩楠 贾文晓 潘晨 朱希扬 杨芳 刘敏 象伟宁
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高强度人类扰动的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和碳排放量信息为关键数据源.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1990-2010年城市斑块大小、形状、规则性、破碎化程度、交通锅合度等城市形态特征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总体呈现中东南和西北部高、东北部次之、西南部最低的特征。1990-2010年区域碳排放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990-1995 ,1995-2000 ,2000-2005和2005-2010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55%,24. 47% ,70.71%和51.43%。研究时段内.道路密度(RD)、交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江龙 李平星 高金龙
区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经济发达、经济关联密切、产业格局变化剧烈的泛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1990年以来典型年份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解析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格局稳中有变,核心区16个城市排放量占比大都超过50%。(2)以2005年为拐点,之前外围城市增长幅度较低,之后外围城市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外围地区碳排放量占比从2005年的33%快速增加至2014年的47%,区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3)碳排放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各异。其中,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及人口集聚仍是现阶段泛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固定资产与外商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呈增强趋势,但其作用强度较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要小。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才斌 熊祥梅
长三角地区经济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研究长三角地区碳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对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绿色转型和国内产业升级具有示范作用。本文选取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碳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引入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绿色信贷的调节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碳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存在异质性,绿色信贷发挥正向调节效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詹正华 蔡世强
基于分解效应模型理论,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本文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管制效应等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地区FDI、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FDI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FDI每增长1%,该地区的CO2排放量随之增加0.0254%,而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环境管制效应的影响弹性分别为0.0148、0.0518、0.0071,只有技术效应的影响弹性为-0.0483。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卿 吴功兴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并借助LMDI模型对碳排放效率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从1.010上升到1.104,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省域来看,上海明显高于江苏、浙江及安徽,其中上海纯技术效率增长率最大。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邻接省域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影响。能源结构、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以发展理念引领流通业聚集、优化长三角地区流通业能源消耗结构、加强流通业与能源产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流通业 碳排放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剑锋 马诗慧
文章基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压力和我国政府已经做出的承诺,本着"高歌稳进"的思想,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实证分析了1995-2009年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研究了2050年前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测算,提出了实现低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和具体方案。研究表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总量逐年攀升,工业比重和煤类能源消费比重过大,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今后40年,长三角地区的减排压力较大,其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五年目标"应相对平稳,大体可以在17%-19%之间进行选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短期内主要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从长三角现有工业结构看,积极鼓励文教体...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发展目标 实施方案 长三角地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吴玉鸣
基于市场化视角,首先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发展对碳排放效益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2006~2015年长三角地区截面均值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市场一体化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与碳排放效益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区域碳排放效益;公路网密度与开放程度抑制了碳排放效益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益的影响由"十一五"的抑制作用转变为"十二五"的促进作用。最后从市场一体化建设、完善政府考核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政策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琪 曹卫东
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通过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分析了三大效益的差异变动及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经济效益在整体上不断提升,且城市间发展逐渐均衡;环境效益在整体上不断降低,且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效益在整体上先降后升,且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呈显著的空间相似性集聚特征,而环境效益自2006年起逐渐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散分布特征;经济效益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箭头"形、小"Z"形、大"Z"形,且逐渐由单中心极化发展向多中心均衡化发展的格局转变;社会效益的集聚格局大致与经济效益相似,而环境效益的"破碎化"分布格局逐...
关键词:
泛长三角地区 城市效益 时空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建雨 薄冰雪
开展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并研究其时空特征,可以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熵权法从富裕程度、共享程度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测算共同富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和三个子维度水平在考察期内总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地区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各城市间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共同富裕各等级城市均对其前期共同富裕水平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收入与消费水平差异是区域差异在指标层面上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地理探测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