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39)
2023(15727)
2022(13297)
2021(12405)
2020(10498)
2019(24316)
2018(23676)
2017(44982)
2016(24171)
2015(27406)
2014(27141)
2013(27163)
2012(25179)
2011(22695)
2010(22187)
2009(20504)
2008(20101)
2007(17535)
2006(14969)
2005(13318)
作者
(69529)
(58661)
(58206)
(55428)
(36963)
(28190)
(26568)
(22803)
(22140)
(20502)
(19820)
(19597)
(18378)
(18361)
(18336)
(18249)
(17488)
(17333)
(16723)
(16679)
(14306)
(14261)
(14073)
(13251)
(13194)
(13052)
(12899)
(12493)
(11707)
(11651)
学科
(111347)
经济(111242)
管理(65954)
(64187)
(51105)
企业(51105)
方法(50807)
数学(45656)
数学方法(45127)
中国(29490)
(28975)
(26821)
地方(25307)
(23546)
贸易(23537)
(22956)
业经(22484)
(20999)
农业(19413)
(18314)
环境(16218)
技术(15719)
(15591)
财务(15546)
财务管理(15501)
(15337)
(15301)
金融(15297)
(15036)
银行(15003)
机构
大学(349004)
学院(348100)
(153628)
经济(150983)
管理(134661)
研究(121064)
理学(117286)
理学院(115953)
管理学(113980)
管理学院(113348)
中国(91368)
科学(73885)
(73038)
(66665)
(60719)
(58039)
中心(55701)
研究所(55633)
财经(54150)
业大(51341)
(49651)
(49488)
经济学(49231)
农业(45779)
北京(45541)
经济学院(44751)
(44559)
师范(44092)
(43830)
财经大学(40514)
基金
项目(241868)
科学(192508)
基金(179717)
研究(173302)
(157788)
国家(156610)
科学基金(134652)
社会(113283)
社会科(107756)
社会科学(107729)
基金项目(94861)
(92260)
自然(87030)
自然科(85056)
自然科学(85033)
自然科学基金(83513)
教育(78857)
(78710)
资助(73594)
编号(67388)
重点(55071)
(54590)
(53451)
成果(53389)
(50365)
国家社会(48750)
创新(47317)
科研(46989)
教育部(46828)
课题(46243)
期刊
(158393)
经济(158393)
研究(98436)
中国(62695)
学报(55046)
(51768)
科学(51742)
(51326)
管理(47544)
大学(41517)
学学(39405)
农业(35533)
技术(30038)
教育(29489)
(28937)
金融(28937)
经济研究(27008)
财经(26555)
业经(24889)
(22994)
问题(21915)
(20131)
(20110)
统计(18947)
技术经济(17789)
(17039)
国际(16955)
资源(16715)
世界(16555)
(16330)
共检索到502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元亨   詹宇波   金亮   陈春伍  
本文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测度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间动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发现:从区域间动态关联情况来看,上海和浙江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在上升,江苏由依靠沪浙皖推动发展转变为依靠自身发展,安徽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波动大,增长不明显,且具有封闭发展趋势;在区域间静态关联上,上海和安徽维持了较强的输出能力,而江苏显示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浙江则经历了由强接受能力向强输出能力的转变;综合来看,2010—2017年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波动较大,提升也不明显,且区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也表现出几乎同样的趋势。研究表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结合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持续输出能力,提升江苏的推动能力和浙江的产业关联水平,加强江浙沪地区对安徽的推动能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刘志高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模式、效应等,而对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却少有研究。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商勇  
区域贸易在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引力模型、边界效应模型和空间互动模型探讨中国省际贸易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贸易表现出不对称性、空间相关性等特征;地区间的贸易受经济规模影响,无论是贸易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会对贸易产生积极作用;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区域贸易的主要因素,邻近地区间贸易更为活跃,但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菠阳  李俊玮  刘红光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N区域间产业转移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对区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量、转移路径进行测算,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因素对产业转移的驱动效应,并通过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的对比研究将产业转移类型区划分为综合增长型、优化调整型、适当保留型和综合转出型四种类型,根据实证研究对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分为宏观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及政策、地区产业政策、市场核心因子等四个方面,为定量化研究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全诗凡  江曼琦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汪桥红  史安娜  
R&D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业间和区域间存在着溢出效应。笔者分析了R&D在产业和区域间的技术扩散强度,同时计算了技术乘数。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乘数较小的部门生产技术,而技术乘数较大的部门使用技术,R&D溢出主要从技术生产部门流向技术使用部门;各区域的产业技术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行伟波  李善同  
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唐志鹏  范晓梅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分析区域产业活动CO2的排放问题不能不分析区域间的产业联系。由于中国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实施相同的减排措施,对全国产生的减排效果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定量衡量这种差异对于中国CO2减排措施的实施和CDM项目的落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分行业的碳排放系数,建立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2减排模型,对各区域各行业的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的区域,而电力、热力、化工、采掘、金属冶炼以及非金属制品等重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相雪梅  赵炳新  
文章基于网络k-壳结构,分析了产业波动区域间扩散的内在机理,分别考虑产业间跨区域供给和需求,构建了区域赋权影响k-壳供给网络和需求网络,并选定三类结构指标,量化了产业波动跨区域扩散导致的区域间总量波动的相互影响强度,明确了各区域在多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影响力。实例分析验证了基于k-壳结构研究产业波动区域间扩散效应的有效性,在区域经济稳定和增长、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惠娟  
通过构建三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服务业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服务业区域间溢出和反馈效应比珠三角经济区大,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间溢出效应高于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而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域间溢出效应低于所受到的溢出效应。环渤海与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服务溢出频繁,珠三角与环渤海、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服务溢出较少。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惠娟  
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需求结构变化为前提,从最终需求、中间需求、外部需求三个角度,全面探讨了我国服务业增长的需求因素及每种类型的需求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外向度较低,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较弱,整体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增长主要受本地最终需求的影响,生产服务业增长主要受本地中间需求的影响,各类需求对生产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对生活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鹏  
文章以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为研究起点,以产业的双重开放为基本线索;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相互联系分析的基础上,借用价值创造理论和贸易理论构造了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指标、产业对外开放指标和产业对内开放指标;进而以统计性描述的方式展示了这三项指标在中国8大区域间、17个产业间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与价值创造能力关系的两个基本假设,并运用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驱动一个地区GDP增长的最终根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比较和探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根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各大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特点,对于我国决策机构有效地统筹区域发展具有极大帮助。然而,由于过去我们一直缺乏可用于这一方面研究的有效的实证研究工具,因此对于我国区域间GDP增长根源的研究很不深入,始终停留在表面的定性研究上,未能揭示出我国各大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本文就是要通过研制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从我国各大区域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贡献做实证性追溯。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我国的区域发展给予理论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