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99)
2023(15965)
2022(13909)
2021(12901)
2020(10749)
2019(24482)
2018(24425)
2017(46565)
2016(25340)
2015(27871)
2014(27846)
2013(27332)
2012(24940)
2011(22466)
2010(22322)
2009(20699)
2008(20252)
2007(17839)
2006(15553)
2005(13909)
作者
(71713)
(59667)
(59200)
(56515)
(38049)
(28784)
(26856)
(23081)
(22564)
(21393)
(20378)
(20141)
(19129)
(18806)
(18504)
(18356)
(17737)
(17700)
(17114)
(17112)
(14712)
(14661)
(14254)
(13620)
(13332)
(13254)
(13201)
(13182)
(12003)
(11669)
学科
(95366)
经济(95231)
管理(80637)
(75420)
(65661)
企业(65661)
方法(42422)
数学(35937)
数学方法(35500)
(27486)
中国(25713)
(24577)
业经(23613)
(22838)
(21445)
技术(20790)
地方(19871)
理论(17538)
(17471)
财务(17400)
财务管理(17363)
(16928)
贸易(16916)
(16614)
银行(16571)
企业财务(16521)
(16440)
农业(16274)
(15894)
(15785)
机构
大学(355303)
学院(352496)
管理(141612)
(137500)
经济(134412)
理学(122749)
理学院(121359)
管理学(119331)
管理学院(118657)
研究(116110)
中国(86086)
(75265)
科学(72254)
(66384)
(57303)
(53898)
财经(52615)
中心(52552)
研究所(52150)
(52108)
业大(51655)
(47816)
北京(47130)
(46480)
师范(46045)
(42522)
农业(42033)
(42008)
经济学(41169)
财经大学(39331)
基金
项目(244345)
科学(193665)
研究(179150)
基金(178066)
(155017)
国家(153763)
科学基金(133201)
社会(113643)
社会科(107705)
社会科学(107681)
(95967)
基金项目(94888)
自然(86903)
自然科(84926)
自然科学(84906)
自然科学基金(83383)
教育(82341)
(80558)
编号(72040)
资助(71987)
成果(59005)
重点(54435)
(54361)
(53657)
(51170)
创新(50145)
课题(50014)
(47472)
国家社会(46591)
教育部(46332)
期刊
(150258)
经济(150258)
研究(104117)
中国(71496)
学报(55973)
管理(54344)
科学(51595)
(51405)
(48699)
大学(42644)
教育(42317)
学学(39953)
农业(33427)
技术(30627)
(30446)
金融(30446)
财经(25779)
业经(24449)
经济研究(23585)
(22005)
问题(19083)
图书(18982)
科技(18951)
(17739)
理论(17199)
技术经济(16819)
(16468)
现代(15774)
实践(15728)
(15728)
共检索到516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维祥  周建平  周梦瑶  郑金辉  刘程军  
构建以网络节点韧性、网络结构韧性以及网络群落韧性为核心的城市网络韧性评价体系,并运用ERGM模型分析创新网络韧性形成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创新网络节点韧性分布格局呈动态演进特征,由以“沪宁”为强韧性核心形态向以“沪苏锡”为强韧性核心再向以“沪宁苏杭”为强韧性核心形态转变;(2)网络结构类型相对稳定,三元结构中以核心节点散射联系的网络结构为主,四元结构中以散射联系及三元结构为基础的网络结构为主,随时间演进,整体网络结构韧性表现为曲折提升趋势;(3)创新网络群落逐渐减少,聚集指数持续上升,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增强;(4)创新合作互惠性及交互性逐渐成为创新网络韧性强化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及对外开放的驱动作用也较为显著,而创新网络韧性与信息距离网络存在强依赖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靓  丁子军  曹湛  吴康  王瑞霖  
【目的】新经济时代,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城市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网络视角揭示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的时空格局与演化机制,提出区域创新空间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发明专利联合申请数据,构建2010—2020年6个时段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网络描述性分析,挖掘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利用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创新网络演变的内生和外生驱动力。【结果】(1)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出等级与组团、跳跃与邻近并存的格局。上海、杭州、南京一直稳居创新合作的前3名,沪宁杭合甬创新通道日益凸显。区域合作组团与行政区划高度耦合,逐渐演化为三个以省界为边界、高能级城市为核心的江苏—上海组团、浙江组团和安徽组团。除合肥外,安徽城市的发展较为本地化、边缘化。(2)网络规模和强度逐年提升,网络演化稳中有变,当前网络与其前一期网络整体上的结构相似性超过80%。等级结构趋向收敛,集聚特征不断强化,网络朝多核联动的均衡化、社群化发展。(3)除城市自身的创新禀赋外,网络演化主要受到时间依赖、结构依赖、省界效应和地理邻近的驱动。【结论】长三角区内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以高密度小尺度的精细化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探索和鼓励城际技术合作新模式与新机制,突破路径依赖以及行政等级和省界壁垒。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曰芬   周玜宇   岑咏华  
探索城市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推动地区间与多主体的科技创新发展。本文采集2016—2021年的长三角地区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专利数据,以该地区核心的27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城市与专利技术知识组合构建城市协同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所构建网络的属性特征、离散程度与结构状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结合城市的历年统计指标、城市等级和隶属省份以及历史经验网络,对城市协同创新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建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AI领域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规模和丰富性逐年增长,网络的可达性与影响力逐渐增加,核心城市与技术节点联系紧密、分布在不同子群中且稳定性程度逐渐提高,网络受限节点逐渐减少且结构愈加均衡;在网络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方面,节点的主效应中工业化水平和教育支出有明显的促进发展作用,隶属省份与行政等级的同质性对网络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网络路径依赖趋势明显,上一年的现实网络对下一年的网络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宜青  曾刚  王秋玉  
协同创新是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利用2001—2015年合作专利数据,通过块模型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知识复杂度测算等方法,论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识差异。研究发现:(1)2001—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模式实现了由外部型向综合型的转变,"Z"字形交通主轴沿线城市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最快。(2)上海、南京创新带头作用显著,多层级创新板块组合模式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3)长三角内部城市技术知识生产水平与其技术知识复杂度相关性较低,有必要构建分工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苏佳璐   马志强   李明星  
以长三角城市群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群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揭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静态特征(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与动态特征(扩张性、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网络位置、自我中心网络稳定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关系强度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自我中心网络扩张性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环境规制正向调节网络位置、网络关系强度、稳定性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丽  
一、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现状1.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下科称两省一市)积极发展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宇  彭树远  
以长三角城市群27座中心区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据构建反映城市合作创新关系的多值无向网络,使用凝聚子群分析方法和多值ERGM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中凝聚子群的特征及发育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中存在两个凝聚子群,网络整体结构混合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两者的特点;(2)城市的经济实力、研发实力、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和制度邻近均有利于城市间创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与加强,而经济实力差距则对创新合作不利;(3)城市创新网络中凝聚子群的发育在路径依赖机制的作用下呈现自我强化的特征,使得各城市创新网络资本差距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资源、区位优势的分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卫东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科技资源共享缺乏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基础架构、重点领域、关键载体、保障机制和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建荣  李晨瑞  倪攀  
基于创新网络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核心-次核心-边缘"的稳定态势;网络整体联系愈加紧密,但子群间的关联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高校人数、科技支出、地理邻近性是城市创新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资源整合、横向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创新网络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丹宇  
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上,着重探索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非同质化实质和三个创新群的外溢效率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了基于效率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架。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效率不仅限于“点”与“点”之间的外溢效应,而主要体现于更高层次“群”与“群”之间的外溢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耀武  张仁开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长三角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已是国家目标,更是沪苏浙两省一市的时代使命。本项研究,从产业集群、区域合作、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入手,构建了产业、技术和区域"三维整合"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框架模型,探讨了创新驱动型产业集群从"集聚"到"集成"再到"集群"的发展路线图,分析了两省一市若干产业集群及其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及其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和成  赵培皓  
以江浙沪三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三地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制度临近性、认知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等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认知邻近性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呈倒U形。模型测度结果显示,江浙沪地区之间的认知邻近性较高,已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尚处于正向影响阶段。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春晓  裴小忠  
纺织业创新协同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04~2019年长三角27个城市纺织专利权利转移面板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三角纺织业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显著增长,网络加权度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式空间层级结构,核心城市更替交换;创新联系以中心城市间互动及向周边城市流动为主导,呈现邻近、等级和跳跃式溢出的混合模式;创新联系主体中以纺织企业的发明专利转移为主,院校和科研单位所占比始终较小;经济基础、功能基础、产业驱动、消费驱动、政府扶持正向推动创新网络演化;信息基础和人才支撑负向影响创新网络演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