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99)
- 2023(7064)
- 2022(6043)
- 2021(5473)
- 2020(4594)
- 2019(9734)
- 2018(9684)
- 2017(17019)
- 2016(8886)
- 2015(9651)
- 2014(9116)
- 2013(8785)
- 2012(8139)
- 2011(7359)
- 2010(7653)
- 2009(7356)
- 2008(7123)
- 2007(6535)
- 2006(5897)
- 2005(5524)
- 学科
- 济(34587)
- 经济(34547)
- 业(32746)
- 管理(32510)
- 企(28867)
- 企业(28867)
- 技术(16457)
- 中国(12268)
- 技术管理(11939)
- 地方(10797)
- 方法(9879)
- 业经(9607)
- 农(9468)
- 制(8420)
- 财(8159)
- 银(7808)
- 银行(7801)
- 数学(7724)
- 数学方法(7565)
- 行(7559)
- 融(7534)
- 金融(7534)
- 农业(6651)
- 理论(6465)
- 贸(6146)
- 贸易(6136)
- 学(6108)
- 易(5909)
- 策(5869)
- 划(5793)
- 机构
- 学院(118430)
- 大学(118228)
- 济(49258)
- 管理(48387)
- 经济(48187)
- 研究(41167)
- 理学(40690)
- 理学院(40262)
- 管理学(39712)
- 管理学院(39449)
- 中国(32712)
- 京(25037)
- 财(23284)
- 科学(23112)
- 江(21087)
- 中心(19831)
- 所(19199)
- 财经(17350)
- 研究所(17006)
- 州(16605)
- 范(16222)
- 师范(16090)
- 北京(15882)
- 经(15583)
- 院(15464)
- 农(14775)
- 经济学(14264)
- 业大(13956)
- 技术(13610)
- 省(13449)
- 基金
- 项目(77638)
- 科学(63262)
- 研究(61101)
- 基金(55293)
- 家(47177)
- 国家(46738)
- 科学基金(41578)
- 社会(39819)
- 社会科(37832)
- 社会科学(37825)
- 省(32373)
- 基金项目(28710)
- 教育(27592)
- 划(26510)
- 自然(24822)
- 自然科(24373)
- 自然科学(24366)
- 自然科学基金(23964)
- 编号(23709)
- 创(23507)
- 创新(20856)
- 资助(20497)
- 成果(20027)
- 课题(17893)
- 发(17799)
- 重点(17511)
- 国家社会(16426)
- 部(16155)
- 制(16081)
- 业(15284)
共检索到200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伟金 张旭亮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贸易规则加快变化等宏观大背景下,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沪苏浙皖4省市应从自主创新示范区、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打造环沪科创产业带等方面入手,共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科创中心。
关键词:
沪苏浙皖 协同共建 上海科创中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丽
一、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现状1.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下科称两省一市)积极发展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鹏 唐欣 彭文武 陈慧卿
现有研究表明,创新资源协同可以大幅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学术界对潜在创新要素空间关联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同时也未就其与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研究重点在探究潜在创新要素协同的空间关联属性,并利用引力模型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科学地探究其对于高技术产业升级产生的影响。本文选择长江三角地区147个县级行政区作为研究样本,代表空间层面;时间横截面数据为2002年至2016年,代表时间层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潜在创新要素协同具有较为典型的空间集聚关联特点,除2009年度之外,其空间集聚水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长三角地区潜在创新要素协同的空间关联对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直接效果为提升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升级程度,并且间接地促进临近区域的集聚程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樊霞 陈娅 贾建林
构建协同度测度模型对长三角和珠三角1202项创新政策展开量化评价与特征比较。研究发现:政策主体以主管科技资源和掌握行政和经济资源部门协同为主,协同深度不够理想;目标协同存在差异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需求导向措施严重缺位,长三角的需求型政策与环境型政策表现更为协同,环境型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较好,而珠三角供给型政策和环境型政策协同度更高,需求导向型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性优于长三角;两区域的措施协同、措施与目标协同整体呈上升趋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传荣 陈丽珍
本文剖析了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机理,一方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分析利用FDI对自主创新所产生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势差原理来探析自主创新对利用FDI的作用机理。建立协同度模型来定量研究长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度,2004—2013年,长三角地区中的江苏省及浙江省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上下波动起伏,上海市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外商直接投资 协同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传荣 陈丽珍
本文剖析了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机理,一方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分析利用FDI对自主创新所产生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势差原理来探析自主创新对利用FDI的作用机理。建立协同度模型来定量研究长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度,2004—2013年,长三角地区中的江苏省及浙江省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上下波动起伏,上海市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外商直接投资 协同度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解学梅 吴永慧 赵杨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协同创新成为中小企业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识别和归纳了影响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五类因素和九类协同模式,并基于长三角16个城市316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实证数据,诠释了企业协同创新的模式、影响因素与其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揭示: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的"企业主体"、"知识与技术"、"协同机制"、"协同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五类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的"企业主体"、"知识与技术"、"协同机制"、"协同网络"四类因素对企业协同模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然而,"社会关系网络"因素对企业协同模式作用不显著;此外,结果...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协同模式 影响因素 创新绩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正柱 沈思含
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对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系统梳理2000-2022年长三角地区192条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文本,运用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深度挖掘,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主题”三个维度探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进三个阶段,客观分析不同阶段特征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研究发现:在政策主体维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各部门之间联合发文量不断增加,参与度、协同性进一步加强;在政策工具维度,环境型政策工具运用最多,供给型政策工具次之,而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最少;在政策主题维度,政策内容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科技类主题是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教育类主题在协同发展中有所忽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正柱 沈思含
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对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系统梳理2000-2022年长三角地区192条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文本,运用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深度挖掘,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主题”三个维度探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进三个阶段,客观分析不同阶段特征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研究发现:在政策主体维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各部门之间联合发文量不断增加,参与度、协同性进一步加强;在政策工具维度,环境型政策工具运用最多,供给型政策工具次之,而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最少;在政策主题维度,政策内容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科技类主题是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教育类主题在协同发展中有所忽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魏守华 刘小静 程穆
本文旨在揭示长三角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渐进性和系统性过程。我们认为长三角由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机制分三个过程:首先,长三角制造业集聚促进企业R&D、大学等公共R&D、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活动;其次,科技活动和制造业之间形成正反馈效应的创新系统;最后,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系统性要素共同决定长三角的创新产出。通过运用递归方法(recursive regression)扩展Feldman and Florida(1994)地理创新函数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长三角制造业集聚显著地影响企业R&D等科技活动;区域内科技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互加强效应;大多数科技活动及开放条件下的外部技术溢出对长三角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奇帆
一个国家的开放高地,一般具有5个基础条件:一是具有较大的城市群体系,有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较强的腹地优势,连接产品供给和市场、消费地区。二是具有联通全球的交通枢纽(航运、航空、铁路),在国内外经济中发挥枢纽功能。三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体系,既有海关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焦翠红 王龙芝 张驰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是长三角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构建包含创新资源投入、知识创造与扩散、知识转化与应用三个子系统的创新系统评价模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长三角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长三角创新系统整体实现了由低度协同向良好协同的转变,其中“知识创造与扩散-知识转化与应用”的耦合协调主导整个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即长三角创新模式为下游产品创新主导型;空间维度上呈上海与江苏处于优质协同、浙江与安徽处于良好协同的两梯队分布特征,且三省一市各具比较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创新空间布局。研究结论可以为加速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乃全 杨晓章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徐丽洁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得分,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以此来测量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优势明显,基础研究能力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马太效应”显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且具有地理邻近性。上海科学中心城市对区域产生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时空特质,对提升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钱亦杨 谢守祥
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 ,构建有系统的城市群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与世界五大著名都市圈相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明显存在着传统和自然发展的痕迹 ,特别是因其属于三个省级行政区管辖下的经济区 ,所以某些政治地缘关系还制约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因此系统思考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协同发展问题 ,以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竞争力 ,是促进大都市圈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