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6)
2023(9589)
2022(8025)
2021(7308)
2020(6046)
2019(13431)
2018(12958)
2017(23927)
2016(12922)
2015(14044)
2014(13619)
2013(13254)
2012(12115)
2011(10990)
2010(11185)
2009(10236)
2008(9811)
2007(8784)
2006(7675)
2005(6663)
作者
(36788)
(30769)
(30411)
(28789)
(19402)
(14919)
(13828)
(11846)
(11626)
(10678)
(10515)
(10382)
(9803)
(9495)
(9329)
(9297)
(9096)
(9042)
(8770)
(8719)
(7493)
(7423)
(7172)
(7019)
(6779)
(6741)
(6635)
(6594)
(6188)
(6070)
学科
(56101)
经济(56058)
管理(38821)
(37469)
(30122)
企业(30122)
方法(21305)
中国(19642)
数学(18648)
数学方法(18409)
地方(18292)
技术(16086)
(14652)
业经(12326)
技术管理(11810)
农业(10973)
(10705)
地方经济(9981)
环境(9726)
(9394)
理论(8910)
(8334)
(8155)
(8097)
(7709)
(7430)
金融(7429)
(7256)
银行(7231)
产业(7074)
机构
学院(178606)
大学(178522)
(72480)
管理(71719)
经济(70813)
研究(63163)
理学(62149)
理学院(61302)
管理学(60299)
管理学院(59926)
中国(45357)
科学(40690)
(38402)
(30778)
(29295)
中心(28568)
研究所(28362)
(28355)
(27612)
业大(26829)
(26132)
师范(25906)
(23742)
北京(23567)
财经(23556)
农业(22089)
(21891)
经济学(21632)
(21408)
师范大学(21151)
基金
项目(129034)
科学(104443)
研究(93757)
基金(93405)
(82025)
国家(81352)
科学基金(71212)
社会(61894)
社会科(58853)
社会科学(58835)
(52736)
基金项目(50743)
自然(45315)
自然科(44349)
自然科学(44338)
(44327)
自然科学基金(43529)
教育(42711)
编号(36463)
资助(35210)
(32361)
重点(29623)
(29488)
创新(29350)
成果(28132)
(27267)
课题(26403)
国家社会(26051)
科研(23781)
计划(23715)
期刊
(78632)
经济(78632)
研究(52498)
中国(40134)
科学(27627)
管理(27034)
学报(26014)
(24374)
教育(22875)
(20911)
大学(19859)
学学(18483)
技术(17560)
农业(16835)
(13194)
金融(13194)
业经(12750)
科技(12214)
经济研究(12068)
问题(11327)
财经(10868)
资源(10629)
技术经济(10379)
(10125)
(9775)
(9612)
(9307)
统计(8871)
现代(8580)
(8551)
共检索到263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朱兆彬  李萌  
创新要素的流动是加强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实现创新载体间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创新绩效和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定义和筛选长三角区域科学中心城市,从主体、人才、投入、产出以及环境五个维度构建创新要素流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S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对长三角区域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要素流动力进行评价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从人才维度来看,高校人才的大幅流动对要素流动力的提升起支撑作用;从投入维度来看,R&D经费外部支出起绝对支撑作用;从产出维度来看,合作论文量影响最大;从环境维度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作用;从整体流动力体系来看,流动环境重要程度平均占比达67%,流动人才与主体发展动力不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晓露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5.0软件,选取13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发现珠三角的综合创新能力优于长三角,但其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不如长三角,二者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徐丽洁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得分,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以此来测量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优势明显,基础研究能力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马太效应”显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且具有地理邻近性。上海科学中心城市对区域产生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时空特质,对提升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乐  李陈  
从人口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四个方面,构建长三角25座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测度模型,对2005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差异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发展表现为核心-边缘格局,其等级性、差异性和地带性特征明显。(2)研究期内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总体差异趋于扩大,且总体差异与分解的泰尔指数组间差异变化一致。(3)研究期内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得分敛散性主要表现为发散的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奇锋  童洁  顾新  
加强知识在系统中要素之间的流动,是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特点,建立分层螺旋的知识流动结构模型,分析知识流动的形式,从环境、主体与客体等方面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瑞  
利用2006-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天颖  华明浩  
研究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指标,基于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呈现不均衡分布,苏南、浙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的区域创新空间联系量较大,联系较为密切,而苏北与浙中、浙南城市创新空间联系相对较弱;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密切的区域与长三角的主要都市圈存在空间拟合现象;苏州、杭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中心城市,杭州的创新辐射趋向北方,而苏州的创新辐射呈现四周辐射的趋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传荣  陈丽珍  
利用FDI为引资地区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创造了一个高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吸引高质量的FDI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自主创新与利用FDI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长三角各省市的自主创新及利用FDI的协整关系,发现长三角各省市的自主创新和实际利用FDI之间既存在正的、也存在负的长期均衡关系。据此建议,加大高质量FDI引进力度,提升长三角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本土公司创新产出的成果转化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淑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大城市群的核心,在大区域经济中发挥巨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作为我国参与全球消费一体化竞争的重要平台,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群”机制不完善,在此区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超越单体城市提振消费的局限。根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演进历程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ICCI),对长三角城市群7个正在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开展实证测评。结果显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呈现行政等级梯度性、城市功能内源性和政府调控外生性,三类层级城市分别具有建设全球性、国际区域性和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提出完善城市群网络体系的消费联结点和分层结构性推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申玲  张福生  王微茜  
"长三角"中心城市经济发达,水域面积广阔。利用城市中江河湖泊地下空间,促进水域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建设开发的客观要求。论文首先分析了"长三角"中心城市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与开发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域地下空间可能的开发利用功能类型及组合方式,最后简要的分析了未来水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军  张兴平  丁正源  
创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长三角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快,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准确把握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对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和维持发展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角度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出多元化(包括供给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是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就打造长三角创新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建民  杨力  
如何改善创新要素投入及其配置效率是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问题。考虑技术进步动态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2000-2017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要素及其配置效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科技人力资本对长三角技术创新的产出弹性大于R&D费用,但对技术创新的年均贡献率不足。(2)2000年以来长三角创新要素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率处于逐年递增趋势,科技人力资本和R&D费用的配置效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显著提高了长三角的技术创新绩效。(3)长三角技术创新选择偏向于科技人力资本,科技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技术创新对科技人力资本的选择偏向性处于下降趋势,技术创新在二者的选择偏向渐趋于中性,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对技术创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长三角科技人力资本对R&D费用的替代弹性大于0,趋向于1,越来越富于弹性,创新要素投入比例与技术进步相匹配,创新要素投入组合方式使长三角技术创新处于有效经济区间。长三角需要提高科技人员数量和素质,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技术创新绩效,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葛祯雷  
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依靠创新驱动快速转型升级是当前阶段的重要选择。本文基于物流业创新系统的本质内容,结合创新驱动理论,从创新主体、创新产出、创新投入、环境基础和经济效益这五个方面构建创新驱动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长三角地区的物流创新驱动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为区域物流业创新水平进行评估,并以最大权重要素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长三角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为长三角区域创新政策提供合理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强  杨东辉  
长三角城市具备了较好的创新环境,其创新投入逐年增加,创新资源重点分解为财力和人力两种,探讨长三角城市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现状获得的主要结论是长三角城市创新研发资源规模总量多年来在全国雄踞榜首,但局部规模和结构不均衡。论证结果表明,从长三角城市创新资源的分布看,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和政府主导配置的现象并生,共同构筑了创新资源分布的内在机制,理解和把握科技资源分布的内在规律并寻找其与政府配置行为内在规律的共同交融点,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望很好地实现两者的结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