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82)
2023(5727)
2022(4812)
2021(4403)
2020(3624)
2019(7965)
2018(7655)
2017(14446)
2016(7488)
2015(8171)
2014(8056)
2013(7896)
2012(7248)
2011(6783)
2010(6638)
2009(5819)
2008(5534)
2007(4897)
2006(4305)
2005(3898)
作者
(22396)
(19087)
(18810)
(17780)
(11856)
(9246)
(8508)
(7329)
(7110)
(6650)
(6468)
(6330)
(6216)
(5984)
(5872)
(5767)
(5743)
(5592)
(5496)
(5477)
(4800)
(4704)
(4434)
(4376)
(4214)
(4114)
(4089)
(4006)
(3756)
(3734)
学科
(36526)
经济(36503)
管理(19602)
(16466)
(13681)
企业(13681)
地方(12983)
方法(11425)
数学(9506)
数学方法(9353)
(9316)
中国(8355)
地方经济(8227)
(7880)
业经(7808)
技术(6222)
(5930)
农业(5641)
环境(5395)
(5205)
贸易(5200)
理论(5114)
(5072)
(4891)
(4805)
(4369)
(4314)
(4102)
金融(4100)
技术管理(4038)
机构
大学(108353)
学院(107562)
管理(42305)
(41056)
研究(40087)
经济(39977)
理学(36583)
理学院(36031)
管理学(35330)
管理学院(35131)
中国(27974)
科学(27012)
(23084)
(19950)
中心(18659)
研究所(18656)
(17769)
师范(17632)
(17087)
(17030)
(16104)
业大(15668)
(15252)
师范大学(14756)
(13759)
北京(13723)
财经(13184)
农业(13178)
研究院(12082)
科学院(11978)
基金
项目(81066)
科学(66450)
基金(60853)
研究(57377)
(54537)
国家(54221)
科学基金(47164)
社会(37806)
社会科(35955)
社会科学(35951)
基金项目(33575)
(31689)
自然(31433)
自然科(30750)
自然科学(30743)
自然科学基金(30179)
(27479)
教育(25564)
编号(23288)
资助(22443)
重点(19008)
(18419)
成果(18369)
(17378)
(17125)
创新(16338)
国家社会(16319)
科研(15476)
课题(15457)
计划(15180)
期刊
(44869)
经济(44869)
研究(28848)
中国(21361)
科学(17643)
学报(17030)
(14589)
管理(14488)
大学(12146)
教育(12063)
学学(11349)
农业(9957)
(9783)
技术(9078)
图书(8167)
资源(7763)
业经(7476)
(6951)
金融(6951)
科技(6613)
经济研究(6540)
情报(6262)
问题(5803)
财经(5591)
(5538)
(5495)
论坛(5495)
(5337)
书馆(5301)
图书馆(5301)
共检索到156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龚利  
借助社会网络方法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1991—2010年长三角16个地区间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考察,剖析了各时段内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网络节点的空间驱动机制和区域知识合作的空间选择倾向。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过程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以沪宁为轴线的苏南地区明显优于浙北地区;区域结网的空间驱动方式逐步由沪宁杭为主的大城市驱动向中小城市驱动转变;知识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并将长期存在。地理临近、行政区临近和知识规模临近是影响区际知识合作空间对象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规模临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地理临近与行政区临近的作用则不断减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珂  于涛  
从科学合作活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论文合作入手,研究城市间知识网络结构,借助社会网络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区域16个核心城市间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内容特征,剖析长三角区域城市间论文合作的空间数量与结构特征以及在内容上的学科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江苏省的跨界论文合作数量和强度明显高于浙江省;论文合作网络不同于经济发展网络的省会城市主导模式,而是呈现更加明显的网络结构,驱动力也由大城市主导变为中小城市驱动,但不可否认论文合作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仍然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珂  于涛  
从科学合作活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论文合作入手,研究城市间知识网络结构,借助社会网络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区域16个核心城市间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内容特征,剖析长三角区域城市间论文合作的空间数量与结构特征以及在内容上的学科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江苏省的跨界论文合作数量和强度明显高于浙江省;论文合作网络不同于经济发展网络的省会城市主导模式,而是呈现更加明显的网络结构,驱动力也由大城市主导变为中小城市驱动,但不可否认论文合作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仍然存在;论文合作学科特征存在"马太效应",学科分布不均衡,致使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质量下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靓  纪宇凡  张维阳  曹湛  李洋  
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转型,知识流成为探讨城际关系和空间重塑的重要视角,以合著科研论文为媒介的知识合作网络受到关注。基于2015~2019年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著数据,利用爬虫技术,以地级以上城市为节点,构建长三角城市知识合作网络。通过边联系强度、节点中心性和QAP网络回归分析,研究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就空间格局而言,长三角知识流集中于沪宁合杭甬"Z"型发展带上,呈现出"富人俱乐部"现象。南京在长三角的知识生产力和控制力超越上海,居于首位。江苏城市的省内外合作量都较高且均衡,呈现多极发展。安徽城市的省内合作稀疏,主要靠合肥的对外合作发展。浙江的省内联系呈杭州和宁波双核格局,联系强度介于江苏和安徽之间。(2)就影响机制而言,人口规模、研发投入、高校数量对城际知识合作有促进作用,其中高校的影响最突出。距离衰减效应仍然存在,行政边界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不如距离阻尼大。文化邻近性对长三角知识合作影响不显著,而行政等级效应较为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借助连锁网络模型、残差分析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包括节点城市的层级变化、网络格局的空间演化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但层级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但传统的核心区域正在向外扩散,扁平化趋势加强。(3)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除了法律、广告功能,其他服务功能分布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网络连接更为充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俞洁   张勇   李清瑶  
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数据,以引力模型构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识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日益提升,但仍存在较大合作潜力;(2)安徽和江苏北部城市构成净溢出板块,上海和江苏南部城市构成净受益板块,省际交界地带和浙江省内城市构成经纪人板块,板块间存在较多双向溢出渠道,且板块内存在“俱乐部”集聚现象;(3)“经纪人”连接结构和核心节点主导连接结构在网络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网络演化由链式结构驱动向闭合式结构驱动发展,但城市间以邻为壑的发展策略阻碍了合作减排;(4)互惠性等内生结构有助于网络的形成,对外开放等行为者—关系能力则需通过市场调节等四种机制来促进网络演化,该网络的演化兼具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玉芳  王能洲  马仁锋  张婧  刘曙华  
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区域物流不仅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区域产业升级的必然诉求,而且也是城市群产业空间组织的基石。以长三角为实证,利用统计分析和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剖析长三角区域物流演化过程,发现: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现状呈现:①区域物流呈单中心等级扩散格局,城市间差异大,并呈扩大趋势;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廊道效应突出;③物流园区数量呈城镇等级梯度特征,且自成体系。城市群物流就业的区位商空间演化格局呈现:①长三角区域物流呈现"一心两团多点"向"一心两极多点"的空间演化历程;②区域物流空间集聚态势趋向强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麻玉琦   张蔚文  
高效的府际合作,是克服区域治理制度瓶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选择极具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基于合作新闻数据构建2009~2021年间长三角府际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归纳该网络的基本结构属性和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府际合作网络持续发育、趋向成熟,城市群与都市圈之间形成若干嵌套式合作格局,合作网络呈现多中心、扁平化发展;地理邻近、国家战略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诉求共同形塑了城市的合作对象选择,推进合作网络的动态演化。未来亟待抓住国家战略契机,在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落实常态化、制度化的府际合作,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诉求与区域整体利益间的互容,助力高质量、协同、可持续的区域治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响  严广乐  
随着区域一体化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互动发展,区域内不同结构形式和功能类型的合作网络逐步成为解决跨界性公共问题与化解区域治理困境的重要方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1-2012年间16个中心城市合作网络数据样本,对区域公共治理合作网络的基本演化形式、结构属性及内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治理合作关联呈现出交叉重叠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合作网络密度逐年增大,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度较为均衡,但具有中介功能的枢纽型城市还很不发达,政府、市场与社会在合作网络中协作处理区域性公共事务,多层次参与、多中心协同、多种机制并存的区域公共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童茜  王立梅  许鑫  
[目的/意义]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研究,分析科研合作发展现状,为未来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基于长三角城市合作发表在SCIE和SSCI数据库中的论文,运用信息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科研合作整体网络、核心网络、核心节点的演化进行研究。[结果/结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研合作不断增强,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加,合作逐渐打破省域限制。核心网络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个核心城市主导的结构依旧稳健。但也存在上海的绝对核心地位逐渐下降、省份之间科研合作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局限] 研究对于城市群间的科研合作网络分析仅停留在合作数量无法判断其合作质量,未包括专利等数据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金亮  鲁嘉颐  戈大专  孙东琪  
流空间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重要内容,而如何识别城市群流空间结构特征,揭示其对城市群实体空间的影响,是当前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采用1992、2001、2010、2019年企业异地投资数据,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系网络,借助复杂网络分析、K-means聚类等分析方法,探究区域经济网络整体特征演变,分析网络空间组织结构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1992~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联系强度大幅提升,城市节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离散和不均衡程度在不断缩小。城市经济网络“小世界”特性逐渐显著,无标度特性在逐渐弱化。(2)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网络从早期的“V型”结构转向核心城市相互连接的多边形网络结构;网络联系从核心城市间相互联系向外拓展至核心城市与其周边相邻城市之间的联系,空间邻近性网络联系特征开始显现;网络体系中参与城市从核心城市逐步扩展至全域,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形成相对独立的对外辐射网络体系。(3)长三角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已经形成金字塔结构,以上海市为核心城市地位最为突出;杭州、南京影响力次之;宁波、合肥、绍兴、苏州、无锡、嘉兴等城市再次之。(4)长三角城市经济网络的发展演化从初始发育阶段、等级化阶段逐步走向网络化阶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赵敏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胜   王磊   袁锦富  
站-城关系是我国高铁网络快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空间治理问题,而当前高铁网络“流”空间研究中针对站-城关系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基于城市和高铁站点两个尺度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长三角高铁网络发展的“流”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城市尺度来看,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以及合肥市在高铁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长三角地区被划为4个子网络,反映了高铁网络联系的不同地区紧密性特征。(2)从站-城关系的分析视角来看,一个城市中多站点特征总体可归纳总结为4种类型,并且多数城市一般只有一个高铁站点处于核心地位,且核心站点的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建议高铁站点地区发展应从统筹城市网络和站-城关系两个视角进行综合考虑。结论对于高铁网络“流”空间的多尺度和跨尺度空间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娜  
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基于长三角城市群85个市辖区和县级市地域单元,文章以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6年为时间序列,采用总量指标和效益指标,从时空角度探析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规律。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由行政等级结构布局转向扁平式布局,由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扩展转变等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