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6)
- 2023(13541)
- 2022(11054)
- 2021(9896)
- 2020(8366)
- 2019(18265)
- 2018(17960)
- 2017(34213)
- 2016(18544)
- 2015(20216)
- 2014(20384)
- 2013(19957)
- 2012(18281)
- 2011(16156)
- 2010(16335)
- 2009(15215)
- 2008(15290)
- 2007(13859)
- 2006(12234)
- 2005(11233)
- 学科
- 济(80659)
- 经济(80559)
- 业(79646)
- 企(71967)
- 企业(71967)
- 管理(67488)
- 方法(32057)
- 业经(27915)
- 农(26090)
- 财(25656)
- 数学(23891)
- 数学方法(23641)
- 中国(20112)
- 地方(19121)
- 农业(19056)
- 务(18911)
- 财务(18879)
- 财务管理(18854)
- 制(18493)
- 企业财务(17880)
- 技术(17779)
- 理论(15190)
- 和(15062)
- 学(14856)
- 体(14737)
- 划(14378)
- 策(14176)
- 贸(12375)
- 贸易(12367)
- 易(11911)
- 机构
- 学院(267448)
- 大学(260920)
- 济(108361)
- 经济(105976)
- 管理(104452)
- 研究(89625)
- 理学(89390)
- 理学院(88349)
- 管理学(87006)
- 管理学院(86477)
- 中国(69826)
- 科学(56855)
- 京(55467)
- 财(50832)
- 农(50624)
- 所(46028)
- 江(42937)
- 研究所(41798)
- 中心(41001)
- 业大(40919)
- 农业(39943)
- 财经(39866)
- 经(36153)
- 州(33998)
- 北京(33871)
- 范(33183)
- 院(33156)
- 师范(32786)
- 经济学(32045)
- 省(29635)
- 基金
- 项目(181035)
- 科学(144163)
- 基金(131694)
- 研究(130954)
- 家(116266)
- 国家(115233)
- 科学基金(99841)
- 社会(84705)
- 社会科(80367)
- 社会科学(80349)
- 省(73186)
- 基金项目(69902)
- 自然(64713)
- 自然科(63310)
- 自然科学(63289)
- 自然科学基金(62203)
- 划(60213)
- 教育(57994)
- 编号(52215)
- 资助(51854)
- 成果(41237)
- 重点(40801)
- 创(40753)
- 发(39868)
- 业(39526)
- 部(38494)
- 创新(37342)
- 课题(35987)
- 国家社会(35666)
- 科研(34253)
- 期刊
- 济(125609)
- 经济(125609)
- 研究(75128)
- 中国(54508)
- 农(47114)
- 管理(43048)
- 学报(42670)
- 财(42587)
- 科学(39817)
- 农业(32422)
- 大学(31874)
- 学学(30385)
- 技术(24760)
- 教育(24603)
- 融(23658)
- 金融(23658)
- 业经(23060)
- 财经(19969)
- 业(19901)
- 经济研究(19417)
- 经(17412)
- 问题(16157)
- 技术经济(14747)
- 图书(13619)
- 现代(13549)
- 科技(13051)
- 版(13013)
- 商业(12946)
- 财会(12339)
- 资源(12307)
共检索到404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朝相 徐玲
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16座城市产业结构现状、职能特征与产业分工,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集聚的协同效应,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整合以政府政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晓鹏 李庆科
以长三角区域25个行政单元为样本,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趋势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趋势;在集聚模式上,上海表现出内源式产业结构调整型特征,浙江表现为外源式区域分工型特征,江苏则呈现出分散化特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模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何骏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服务业发展及集聚速度处于全国前列。本文在对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和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涉及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内部结构和集聚状况,并据此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趋势进行了判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未来将加快发展,其趋势将由四大中心城市,即上海、杭州、无锡和宁波向周围城市扩散,辐射范围包括苏州、常州、嘉兴、台州和舟山等城市。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服务业 发展 集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慧一 祝滨滨
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地区异质性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研究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齐飞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晓峰
文章基于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分别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EA模型对长三角金融业的集聚效率进行了评价,实证结果发现: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差异不大但行业差异明显,从江、浙、沪三地金融业集聚效率来看,规模经济明显,且都不存在产出不足问题。浙江省金融业综合效率低于上海和江苏,这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缺失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提高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前提下,应改进技术效率,从产业和空间层面进一步推动金融业的有效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效率 DEA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芳 汤然
选用2008—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中27座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数据作为衡量城市雾霾水平的代理指标,以区位熵指数作为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雾霾污染具有抑制作用,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抑制城市的雾霾污染。研究还发现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的雾霾污染具有抑制作用,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调节产业行政壁垒改善邻近地区的雾霾污染。由此得出建议:第一,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推动制造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政府应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同时在政策上引导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第三,雾霾治理上应该形成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各地区间协调配合形成治霾合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基于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邻地”(本地及邻近地区)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本地效应而言,伴随绿色发展绩效分位点的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也随之增强;就邻地效应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溢出随地理距离增加呈现“W”型冲击,并且溢出范围大致在360公里以内。机制分析表明,促进人力资本空间流动、加强交通网络共建共享、提升绿色创新研发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增绿色发展绩效的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显示,江浙沪地区、大型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地区以及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边际溢出红利更为强烈。本文结论为长三角产业转型及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晓峰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也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系统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6—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转换特征,并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种情境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特征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效果则相对更为明显。较之于绿色技术效率,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高端化发展更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的空间外溢效应方面仍不显著,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跨行业、跨区域推进城市群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大树 杨永亮
文章应用分异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区Hoover指数等常规统计方法与基于空间统计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一起,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以集聚为主,各地区、各细分行业差距明显,大致可以把25个地区分成扩散效应区、离心效应区、低速增长区和极化效应区等四种类型的关联模式,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动态的多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正在向网络化迈进。产生这种分异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本地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城市规模以及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地位和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借助连锁网络模型、残差分析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包括节点城市的层级变化、网络格局的空间演化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但层级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但传统的核心区域正在向外扩散,扁平化趋势加强。(3)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除了法律、广告功能,其他服务功能分布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网络连接更为充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
本文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未对本市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反而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而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周边城市产生了明显的碳减排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构建碳排放联控联防机制、因地制宜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及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
本文基于2000-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未对本市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反而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周边城市碳排放水平,而金融业专业化集聚、科学研究业多样化集聚以及环境治理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本市或周边城市产生了明显的碳减排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构建碳排放联控联防机制、因地制宜规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及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沈飞
针对外资在华集聚,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FDI与东道国技术溢出的关联格局与溢出绩效改进影响要素。结果证实,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关联与区域的技术溢出改进关联强度具有热点高值簇偏少、次热点广而绩效扩散不均匀特征和递减加速的负向渗透规律;在150km距离范围内,外部资本和市场化程度、劳动力及开放程度分别构成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获自生产性服务业FDI与东道国技术溢出改进的主要关联因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明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上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江苏和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利用长三角2003~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研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保险业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区域分工 产业融合 长三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