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46)
- 2023(15689)
- 2022(12907)
- 2021(11672)
- 2020(9420)
- 2019(21149)
- 2018(21169)
- 2017(40495)
- 2016(22307)
- 2015(25472)
- 2014(25670)
- 2013(25094)
- 2012(22440)
- 2011(20105)
- 2010(19792)
- 2009(17949)
- 2008(17220)
- 2007(15006)
- 2006(13252)
- 2005(11727)
- 学科
- 济(95781)
- 经济(95684)
- 管理(61886)
- 业(59020)
- 企(47288)
- 企业(47288)
- 方法(40843)
- 数学(35631)
- 数学方法(35240)
- 农(27576)
- 中国(27291)
- 业经(24952)
- 地方(23069)
- 学(20094)
- 财(19683)
- 农业(18361)
- 贸(15212)
- 贸易(15204)
- 制(14941)
- 理论(14870)
- 易(14702)
- 环境(14511)
- 产业(14164)
- 和(14146)
- 技术(13773)
- 发(12883)
- 银(12793)
- 银行(12743)
- 融(12481)
- 金融(12478)
- 机构
- 学院(318405)
- 大学(318394)
- 管理(126305)
- 济(123841)
- 经济(121082)
- 理学(110039)
- 理学院(108779)
- 研究(107577)
- 管理学(106783)
- 管理学院(106220)
- 中国(77701)
- 科学(69365)
- 京(68354)
- 农(54937)
- 所(53966)
- 财(53098)
- 业大(50325)
- 研究所(49820)
- 中心(48076)
- 江(46387)
- 范(43727)
- 财经(43437)
- 师范(43310)
- 农业(43002)
- 北京(42590)
- 经(39566)
- 院(39382)
- 州(37688)
- 经济学(36928)
- 师范大学(35162)
- 基金
- 项目(226387)
- 科学(177976)
- 研究(164602)
- 基金(163331)
- 家(143234)
- 国家(142043)
- 科学基金(121849)
- 社会(103664)
- 社会科(98235)
- 社会科学(98209)
- 省(89287)
- 基金项目(86868)
- 自然(79022)
- 自然科(77171)
- 自然科学(77152)
- 自然科学基金(75720)
- 划(75078)
- 教育(74703)
- 编号(67246)
- 资助(66156)
- 成果(53523)
- 重点(50952)
- 发(49408)
- 部(48640)
- 创(46852)
- 课题(46455)
- 创新(43734)
- 科研(43021)
- 国家社会(42781)
- 教育部(41237)
- 期刊
- 济(133690)
- 经济(133690)
- 研究(90367)
- 中国(59276)
- 学报(52994)
- 农(50326)
- 科学(48525)
- 管理(44442)
- 大学(39665)
- 学学(37146)
- 财(37125)
- 教育(36519)
- 农业(35105)
- 技术(29877)
- 融(23542)
- 金融(23542)
- 业经(23229)
- 经济研究(21298)
- 财经(19922)
- 图书(18974)
- 业(17992)
- 问题(17726)
- 经(17020)
- 科技(15978)
- 技术经济(15439)
- 资源(15261)
- 版(15254)
- 理论(14992)
- 现代(14296)
- 商业(14131)
共检索到453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雯 刘缓缓 殷伟伟
基于长三角一市三省的城镇化发展数据测算出2009—2020年新型城镇化指数水平,借助非参数估计方法讨论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情况,通过计算考察期内的全局莫兰指数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最后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两系统的协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不同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逐渐收敛。2)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源于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助推,并存在阶段性波动特征。3)相对而言,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比新型城镇化具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集聚效应明显。4)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两系统的耦合协同状况较好,一市三省的耦合协同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倒锥形且逐年趋于扁平。因此,应充分发挥数字物流在大循环、大市场中的贯穿优势,带动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在竞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雯 刘缓缓 殷伟伟
基于长三角一市三省的城镇化发展数据测算出2009—2020年新型城镇化指数水平,借助非参数估计方法讨论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情况,通过计算考察期内的全局莫兰指数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最后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两系统的协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不同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逐渐收敛。2)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源于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助推,并存在阶段性波动特征。3)相对而言,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比新型城镇化具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集聚效应明显。4)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两系统的耦合协同状况较好,一市三省的耦合协同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倒锥形且逐年趋于扁平。因此,应充分发挥数字物流在大循环、大市场中的贯穿优势,带动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在竞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米运生 易秋霖
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地处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相继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但珠三角仍然保持一种相对优势。这种区域差异是源于全球的数量效应还是质量效应?本文比较分析表明,三大区域之间的TFP存在显著差异;TFP经济增长的贡献,从高到低依次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基于贸易、投资和金融维度,本文以面板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全球化对区域TFP差异的影响。主要发现是:在区域整体层面上,全球化促进了TFP的提高;但在区域内,全球化对三大区域TFP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且无统计意义。全球化对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数量效应实现的,质量效应尚未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质性因素。外贸和FDI增长方式的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家堂 刘亮
文章以长三角为例,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城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拟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协调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对以Malmquist指数衡量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达3.56%;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协调发展虽然有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德连 肖慧俊
基于2002-2021年中国长三角中心区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静态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假说。从经济开放度的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静态门槛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经济开放度小于或者等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当经济开放度大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和各地级市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优化先进制造业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苏为华 申晓军
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长三角与东北三省经济增长质量差异,以TFP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通过TFP对资本积累的冲击响应分析,发现资本积累能否与TFP实现良性互动是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关键;并创新性地选择工业企业效益与进出口贸易这两个视角,探讨了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本文建议,提升市场化水平,推动企业以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投资为决策依据,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小蒂 李晓钟
本文通过对1978 ̄2003年间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测算了我国及长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索洛剩余。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年均索洛剩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源于市场化、国际化取向的制度变迁,这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对沪、苏、浙三地的索洛剩余作了测算与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区域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特点。这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提供有益的思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申俊喜 杨若霞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先测算了2007—2015年间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接下来,运用混合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产业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呈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低的低端化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政府补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企业员工素质不高、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都使得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低端化发展的趋势,而股权集中度适中、成长率较高的企业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向阳 刘安毅 童馨乐
在考虑环境约束的基础上,采用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约束对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2)2000~2008年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3.86%,地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4.47%)、浙江(4.12%)和江苏(3.01%)。应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治理力度,在考虑省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之间的协作,通过有针对性的环境监管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强化对政府和企业的双重激励机制建设,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施卫东 高雅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4-2010年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的历年均值的变动情况,并从城市层面进行了市际差异的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看,在分析期间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历年TFP增长率均为正,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TFP增长的速度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技术进步是金融业TFP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效率的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TFP的增长。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TFP变化与技术进步呈正相关,而与技术效率变化呈负相关,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下降并存。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技术效率的变化是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诣遂 徐洪波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基于2008-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流通业效率及结构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尽管一直处于提升的态势,但局部时段波动也是显著的。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的结果,技术进步指数不断趋好,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现得不容乐观,特别是2016年后表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成为影响流通业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根据细分产业结果,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趋势较为显著,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却表现得较为逊色,且批发和零售业的变化态势与流通业总体是高度相似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城市群功能分工是指根据各城市具有的比较优势,赋予其城市主要承担某项或若干项功能的一种分工型式,其通过互补效应、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和选择效应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3-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DP功能专业化指数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对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等途径传递;与中心(副中心)城市相比,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外围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城市群功能分工有助于缩小外围城市与中心(副中心)城市的生产率差距,进而推动城市群平衡充分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瑞雪 司孟慧 张汉飞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金融集聚效应与区域工业绿色经济高效率发展的关系,对建立绿色高效工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16个主要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及行业异质性。结果发现: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保险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而银行业、证券业集聚水平较低和过高都会制约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集聚都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松庆 何琴清
利用2009-2013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物流业数据,根据曼奎斯特指数法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了两个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技术进步指数变化和技术效率指数变化,探讨了提高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措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佛关 郎永建
在对城镇化、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它们彼此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2013年31个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运用2013年31个省区市代表城镇化水平的数据,对1999-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0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进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推动城镇化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