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56)
- 2023(15997)
- 2022(13896)
- 2021(13006)
- 2020(10838)
- 2019(24745)
- 2018(24420)
- 2017(47412)
- 2016(25361)
- 2015(28440)
- 2014(28281)
- 2013(27609)
- 2012(25013)
- 2011(22459)
- 2010(22136)
- 2009(19816)
- 2008(18921)
- 2007(16037)
- 2006(13734)
- 2005(11595)
- 学科
- 济(103916)
- 经济(103806)
- 管理(72434)
- 业(66282)
- 企(55434)
- 企业(55434)
- 方法(47628)
- 数学(41497)
- 数学方法(40916)
- 中国(27160)
- 农(26034)
- 地方(23971)
- 财(23361)
- 学(23234)
- 业经(22577)
- 农业(17771)
- 理论(17280)
- 贸(17175)
- 贸易(17165)
- 技术(16574)
- 易(16573)
- 和(16511)
- 环境(16287)
- 制(16129)
- 务(14921)
- 财务(14850)
- 财务管理(14818)
- 划(14102)
- 企业财务(14008)
- 银(12963)
- 机构
- 大学(352542)
- 学院(351026)
- 管理(142724)
- 济(136034)
- 经济(132914)
- 理学(125109)
- 理学院(123716)
- 管理学(121376)
- 管理学院(120746)
- 研究(114878)
- 中国(82388)
- 京(73793)
- 科学(73499)
- 财(59150)
- 所(55662)
- 农(53675)
- 业大(52757)
- 中心(52713)
- 研究所(51554)
- 江(49420)
- 财经(48992)
- 范(48415)
- 师范(47978)
- 北京(45518)
- 经(44820)
- 院(43128)
- 农业(41800)
- 州(40599)
- 经济学(40556)
- 师范大学(39250)
- 基金
- 项目(255215)
- 科学(202415)
- 基金(186510)
- 研究(185337)
- 家(162879)
- 国家(161613)
- 科学基金(140095)
- 社会(117197)
- 社会科(111025)
- 社会科学(110997)
- 基金项目(100127)
- 省(99309)
- 自然(92464)
- 自然科(90347)
- 自然科学(90328)
- 自然科学基金(88657)
- 教育(85446)
- 划(84254)
- 编号(75771)
- 资助(75406)
- 成果(59598)
- 重点(57482)
- 部(55877)
- 发(54381)
- 创(53162)
- 课题(51244)
- 创新(49624)
- 科研(49162)
- 国家社会(48308)
- 教育部(48026)
- 期刊
- 济(139939)
- 经济(139939)
- 研究(97139)
- 中国(60195)
- 学报(55133)
- 科学(51787)
- 管理(49463)
- 农(47223)
- 财(42883)
- 大学(41982)
- 学学(39452)
- 教育(39359)
- 农业(33021)
- 技术(31016)
- 业经(24077)
- 融(23979)
- 金融(23979)
- 财经(22409)
- 经济研究(21988)
- 图书(20139)
- 问题(19679)
- 经(19156)
- 科技(17656)
- 资源(17445)
- 业(16589)
- 理论(16353)
- 技术经济(16154)
- 版(15972)
- 现代(15460)
- 商业(15299)
共检索到487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珂 于涛
从科学合作活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论文合作入手,研究城市间知识网络结构,借助社会网络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区域16个核心城市间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内容特征,剖析长三角区域城市间论文合作的空间数量与结构特征以及在内容上的学科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江苏省的跨界论文合作数量和强度明显高于浙江省;论文合作网络不同于经济发展网络的省会城市主导模式,而是呈现更加明显的网络结构,驱动力也由大城市主导变为中小城市驱动,但不可否认论文合作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仍然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珂 于涛
从科学合作活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论文合作入手,研究城市间知识网络结构,借助社会网络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区域16个核心城市间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内容特征,剖析长三角区域城市间论文合作的空间数量与结构特征以及在内容上的学科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江苏省的跨界论文合作数量和强度明显高于浙江省;论文合作网络不同于经济发展网络的省会城市主导模式,而是呈现更加明显的网络结构,驱动力也由大城市主导变为中小城市驱动,但不可否认论文合作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仍然存在;论文合作学科特征存在"马太效应",学科分布不均衡,致使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质量下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龚利
借助社会网络方法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1991—2010年长三角16个地区间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考察,剖析了各时段内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网络节点的空间驱动机制和区域知识合作的空间选择倾向。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过程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以沪宁为轴线的苏南地区明显优于浙北地区;区域结网的空间驱动方式逐步由沪宁杭为主的大城市驱动向中小城市驱动转变;知识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并将长期存在。地理临近、行政区临近和知识规模临近是影响区际知识合作空间对象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规模临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地理临近与行政区临近的作用则不断减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关键词:
空间网络 交通流 信息流 技术合作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乃全 杨晓章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丽芳 甄峰 王波 席广亮
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的城市网络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借助百度指数,获取2009和2012年长三角两两城市间的用户关注度数据,通过计算模拟城市信息流,分析长三角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变。对比研究发现:①城市网络层级变动大,但上海依然是网络的绝对核心;②城市网络结构逐渐优化:由以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为支撑节点的"Z"型,发展到以扬州、南通、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为支撑节点的"8"字型,越来越多的城市融入成长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③城市网络内部稳定性日趋增强:各城市信息联系总量增加,但年际变化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基于百度指数的区域城市网络时空变化受经济发展基础、城市功能定位、大事件效应以及城市网络营销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网络 信息流 百度指数 长三角核心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童茜 王立梅 许鑫
[目的/意义]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科研合作网络的演化研究,分析科研合作发展现状,为未来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基于长三角城市合作发表在SCIE和SSCI数据库中的论文,运用信息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科研合作整体网络、核心网络、核心节点的演化进行研究。[结果/结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研合作不断增强,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加,合作逐渐打破省域限制。核心网络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个核心城市主导的结构依旧稳健。但也存在上海的绝对核心地位逐渐下降、省份之间科研合作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局限] 研究对于城市群间的科研合作网络分析仅停留在合作数量无法判断其合作质量,未包括专利等数据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曹有挥 陈国伟
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了76(城市)×552(企业分支机构)的分布矩阵,从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网络的空间关联和功能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显著,个别城市如昆山、常熟等城市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等级功能,开始承担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从网络关联特征来看,传统的"Z"型区域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也表现出了与核心区的快速融合。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南京和杭州的覆盖面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再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趋势,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差异,将11个不同行业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功能特征分为完善型、扁平型和专业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项桂娥 胡鹏
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无法解释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进程缓慢问题。随着分工深化到产品内部,全球价值链治理下国际产业转移微观机理发生了改变,处在俘获型和层级制治理结构下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群进一步进行空间转移的能力较弱。因此,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从GVC治理结构出发,把区域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全球经济的大循环中,提供与价值链治理激励相容的机制,增加价值链环节和拉伸价值链条,立足企业网络理论构建区域网络化产业链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将产业升级寓于产业转移之中,提升集群中本土企业在GVC中竞争力。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区域产业转移 泛长三角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借助连锁网络模型、残差分析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包括节点城市的层级变化、网络格局的空间演化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但层级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但传统的核心区域正在向外扩散,扁平化趋势加强。(3)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除了法律、广告功能,其他服务功能分布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网络连接更为充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响 严广乐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靓 纪宇凡 张维阳 曹湛 李洋
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转型,知识流成为探讨城际关系和空间重塑的重要视角,以合著科研论文为媒介的知识合作网络受到关注。基于2015~2019年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著数据,利用爬虫技术,以地级以上城市为节点,构建长三角城市知识合作网络。通过边联系强度、节点中心性和QAP网络回归分析,研究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就空间格局而言,长三角知识流集中于沪宁合杭甬"Z"型发展带上,呈现出"富人俱乐部"现象。南京在长三角的知识生产力和控制力超越上海,居于首位。江苏城市的省内外合作量都较高且均衡,呈现多极发展。安徽城市的省内合作稀疏,主要靠合肥的对外合作发展。浙江的省内联系呈杭州和宁波双核格局,联系强度介于江苏和安徽之间。(2)就影响机制而言,人口规模、研发投入、高校数量对城际知识合作有促进作用,其中高校的影响最突出。距离衰减效应仍然存在,行政边界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不如距离阻尼大。文化邻近性对长三角知识合作影响不显著,而行政等级效应较为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胜 王磊 袁锦富
站-城关系是我国高铁网络快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空间治理问题,而当前高铁网络“流”空间研究中针对站-城关系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基于城市和高铁站点两个尺度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长三角高铁网络发展的“流”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城市尺度来看,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以及合肥市在高铁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长三角地区被划为4个子网络,反映了高铁网络联系的不同地区紧密性特征。(2)从站-城关系的分析视角来看,一个城市中多站点特征总体可归纳总结为4种类型,并且多数城市一般只有一个高铁站点处于核心地位,且核心站点的类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建议高铁站点地区发展应从统筹城市网络和站-城关系两个视角进行综合考虑。结论对于高铁网络“流”空间的多尺度和跨尺度空间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丹宇
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上,着重探索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非同质化实质和三个创新群的外溢效率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了基于效率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架。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效率不仅限于“点”与“点”之间的外溢效应,而主要体现于更高层次“群”与“群”之间的外溢效应。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网络效率 外溢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