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39)
2023(14483)
2022(12602)
2021(11708)
2020(9751)
2019(22009)
2018(21732)
2017(41933)
2016(22554)
2015(25167)
2014(24420)
2013(24028)
2012(22038)
2011(19827)
2010(19619)
2009(17845)
2008(17221)
2007(14981)
2006(12926)
2005(11013)
作者
(62841)
(52278)
(51964)
(49448)
(33394)
(25133)
(23504)
(20403)
(19842)
(18557)
(18084)
(17514)
(16559)
(16308)
(16273)
(15848)
(15579)
(15345)
(14985)
(14912)
(12847)
(12688)
(12508)
(11870)
(11586)
(11535)
(11483)
(11357)
(10413)
(10262)
学科
(93676)
经济(93585)
管理(67834)
(64749)
(54715)
企业(54715)
方法(44279)
数学(38762)
数学方法(38376)
中国(24091)
(22946)
地方(22806)
(21947)
业经(20662)
技术(19687)
(19161)
农业(15898)
(15402)
贸易(15390)
理论(15063)
(14918)
(14797)
环境(14621)
(14360)
(14007)
财务(13948)
财务管理(13919)
技术管理(13342)
企业财务(13242)
(13165)
机构
大学(313744)
学院(311961)
管理(128286)
(124203)
经济(121579)
理学(112446)
理学院(111182)
管理学(109358)
管理学院(108790)
研究(101525)
中国(74318)
(66060)
科学(63560)
(55567)
(49045)
中心(46065)
财经(45453)
业大(45419)
(45325)
研究所(44973)
(44667)
(41952)
师范(41599)
(41435)
北京(41203)
(37902)
经济学(37451)
(36474)
农业(35312)
财经大学(34010)
基金
项目(222865)
科学(177568)
研究(163490)
基金(163017)
(141585)
国家(140447)
科学基金(122446)
社会(104572)
社会科(99303)
社会科学(99280)
基金项目(87732)
(87548)
自然(79858)
自然科(78053)
自然科学(78038)
自然科学基金(76637)
教育(74935)
(73395)
资助(65802)
编号(65703)
成果(51994)
(49871)
重点(49676)
(48828)
(47532)
创新(45882)
课题(45212)
国家社会(43038)
教育部(42274)
科研(42253)
期刊
(129958)
经济(129958)
研究(90344)
中国(56950)
学报(47171)
管理(46949)
科学(44659)
(40190)
(39536)
教育(35973)
大学(35859)
学学(33662)
农业(27810)
技术(27403)
(24968)
金融(24968)
业经(21583)
财经(21504)
经济研究(21110)
(18293)
科技(16974)
问题(16753)
图书(16636)
技术经济(15783)
理论(15118)
(14954)
资源(14299)
商业(14135)
现代(13991)
实践(13894)
共检索到442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少平  黄飞  
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与地理两方面特征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静态与动态面板SEM模型,对其2003—2013年区域创新空间集聚现象进行考察。Thiel熵显示区域创新存在不平衡性,但在逐渐缩小;Moran's I指数显示区域创新有明显的正空间相关性,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空间静态面板模型实证虽发现长三角的区域创新集聚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因忽略了一些潜在的因素,而高估创新生产的空间相关系数、个体随机效应以及创新投入变量的影响,从而使得模型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而空间动态面板模型正好弥补其缺点,能更真实客观解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毛金祥  张可  
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显著正相关,经济集聚和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对本地的区域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亦对本地的经济集聚存在促进作用。经济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和区域创新的双重政策红利,构建长三角地区创新共同体应具有全局意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青霞  夏传信  施建军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与科技人才集聚形成正向的交互效应,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更大,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产业协同集聚的效应则显著为负,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人才集聚的对数值超过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正,低于0.254 3时,产业协同集聚则对区域创新起着抑制的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天颖  华明浩  
研究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指标,基于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呈现不均衡分布,苏南、浙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的区域创新空间联系量较大,联系较为密切,而苏北与浙中、浙南城市创新空间联系相对较弱;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密切的区域与长三角的主要都市圈存在空间拟合现象;苏州、杭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中心城市,杭州的创新辐射趋向北方,而苏州的创新辐射呈现四周辐射的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丹  于渤  
基于201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门限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倒"N"型的非线性影响,呈现出阶段化特征;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倒"N"型影响中存在0.282与1.493两个临界值;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中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要远高于追赶型城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慧一  祝滨滨  
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地区异质性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研究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晓露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5.0软件,选取13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发现珠三角的综合创新能力优于长三角,但其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不如长三角,二者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差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传荣  陈丽珍  
利用FDI为引资地区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创造了一个高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吸引高质量的FDI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自主创新与利用FDI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长三角各省市的自主创新及利用FDI的协整关系,发现长三角各省市的自主创新和实际利用FDI之间既存在正的、也存在负的长期均衡关系。据此建议,加大高质量FDI引进力度,提升长三角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本土公司创新产出的成果转化能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何骏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服务业发展及集聚速度处于全国前列。本文在对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和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涉及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内部结构和集聚状况,并据此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趋势进行了判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未来将加快发展,其趋势将由四大中心城市,即上海、杭州、无锡和宁波向周围城市扩散,辐射范围包括苏州、常州、嘉兴、台州和舟山等城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海天  何骏  
以沪苏浙皖为范围的泛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掌握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定位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以泛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背景,在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结构和集聚的视角对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定位进行研究。就结构而言,上海市和江苏省存在强竞争关系,上海市与安徽省存在强互补关系;就集聚而言,上海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江苏省的中高端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浙江省的传统加工业,安徽省的资源导向性工业成为各自的主导工业,集聚迹象明显。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结构与集聚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加强横向和纵向协作,加快泛长三角...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邴振华  高峻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呼唤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研究。本文引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商指数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同时对旅游产业集聚度与区域GDP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已经出现较强的集聚现象,但区域内部集聚程度不均衡;旅游产业中星级饭店、旅行社、其他旅游企业的区域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分别呈高、负、中相关性。研究同时显示区域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且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的行业,一定程度上将更多地拉动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金华  厉飞芹  刘旭凤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为例,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测度分析,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数字金融各子维度发挥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大,使用深度的推动作用次之,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作用最小。进一步采用GMM方法检验发现,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中,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三者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金华  厉飞芹  刘旭凤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为例,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测度分析,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数字金融各子维度发挥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大,使用深度的推动作用次之,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作用最小。进一步采用GMM方法检验发现,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中,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三者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谢露露  
本文聚焦长三角城市群,结合这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考察产业集聚和创新激励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空间计量结果显示,同时考虑集聚带来的知识外溢的正外部性和加剧模仿创新的负外部性后,从总效应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效应分解后,仅仅相邻地区制造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本地制造业集聚始终明显抑制了创新效率的提升,仅仅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效率有积极影响,吸收能力差距越小,这一外溢效应越明显。来自政府支持的创新激励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来自企业支持的创新激励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两种影响都明显外溢到相邻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