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6)
- 2023(14756)
- 2022(12319)
- 2021(11050)
- 2020(9600)
- 2019(21613)
- 2018(21357)
- 2017(41426)
- 2016(22712)
- 2015(25326)
- 2014(25354)
- 2013(25335)
- 2012(23315)
- 2011(20985)
- 2010(21149)
- 2009(20204)
- 2008(20540)
- 2007(18840)
- 2006(16589)
- 2005(15361)
- 学科
- 济(102683)
- 经济(102534)
- 业(93068)
- 管理(82225)
- 企(81825)
- 企业(81825)
- 方法(46818)
- 数学(37906)
- 数学方法(37587)
- 财(34264)
- 农(33263)
- 业经(30710)
- 中国(24711)
- 制(23943)
- 务(23823)
- 财务(23791)
- 财务管理(23750)
- 农业(23406)
- 企业财务(22533)
- 技术(18988)
- 地方(18371)
- 贸(17620)
- 贸易(17611)
- 和(17535)
- 易(17064)
- 体(17040)
- 划(16830)
- 学(16735)
- 理论(16472)
- 策(16144)
- 机构
- 学院(338019)
- 大学(334779)
- 济(145855)
- 经济(143030)
- 管理(133206)
- 理学(114491)
- 理学院(113288)
- 管理学(111647)
- 管理学院(111014)
- 研究(109762)
- 中国(86102)
- 财(70842)
- 京(69659)
- 科学(65674)
- 农(60181)
- 财经(55890)
- 所(55874)
- 江(53071)
- 中心(50728)
- 经(50590)
- 研究所(50127)
- 业大(49664)
- 农业(47348)
- 经济学(45475)
- 北京(43235)
- 经济学院(41296)
- 财经大学(41183)
- 州(40817)
- 范(39940)
- 师范(39529)
- 基金
- 项目(219462)
- 科学(174937)
- 基金(162465)
- 研究(159016)
- 家(140881)
- 国家(139696)
- 科学基金(121476)
- 社会(104523)
- 社会科(99264)
- 社会科学(99237)
- 基金项目(86387)
- 省(85837)
- 自然(78294)
- 自然科(76566)
- 自然科学(76544)
- 自然科学基金(75244)
- 教育(72210)
- 划(71122)
- 资助(65890)
- 编号(62918)
- 成果(50092)
- 部(49409)
- 重点(49162)
- 创(48083)
- 发(46527)
- 业(44646)
- 制(44456)
- 创新(44312)
- 国家社会(43964)
- 课题(42933)
- 期刊
- 济(164686)
- 经济(164686)
- 研究(98875)
- 中国(65318)
- 财(59357)
- 农(56096)
- 管理(52667)
- 学报(49532)
- 科学(47718)
- 大学(38094)
- 农业(37764)
- 学学(36413)
- 融(31798)
- 金融(31798)
- 技术(29940)
- 财经(28534)
- 业经(28053)
- 教育(26801)
- 经济研究(25638)
- 经(24573)
- 业(22754)
- 问题(22155)
- 技术经济(19575)
- 贸(16801)
- 财会(16708)
- 现代(16648)
- 统计(16274)
- 商业(16100)
- 版(16035)
- 世界(15889)
共检索到5049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柯蓉 秦莉 俞路
本文对长三角16个城市制造业进行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区域化指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结论认为,长三角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与竞争程度;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间存在空间相关性的事实表明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溢出效应,会对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杭敬 张志远 苑立波
当前,上海面临着既要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提升与劳动力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前上海人口红利趋于减弱的形势下,继续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又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物质消耗转为主要依赖广义的技术进步。而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又是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三个要素。该文利用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模型,对"十五"时期以来上海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要素进行拆解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上海制造业增加值与劳动生产率呈现同步回落走势,但技术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制造业集聚与其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关系,制造业集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反作用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动态面板联立方程结果显示,考虑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作用后,制造业过度集聚产生拥挤效应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业密度增加仍然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仍然有利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集聚存在自我强化机制。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互动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守红 魏自花
计算了1997~2011年长江三角洲各市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发现劳动生产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空间差异显著,但差距有所缩小。接着采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法,把16个城市分为3种类型:高劳动生产率区域,包括上海、无锡、苏州;中劳动生产率区域,包括南京、常州、镇江、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低劳动生产率区域,包括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台州。然后,运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很小。今后,应从技术进步、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来促进长江三角洲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关键词:
服务业 劳动生产率 空间差异 长江三角洲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光明 马磊 潘宇
本文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物流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投资等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方向与显著性均存在差异性。从总效应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与地方财政支出均显著为正,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源泉。外商直接投资显著为负,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浩然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邻近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在17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此后明显减弱,至280公里以外几乎消失。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 劳动生产率 地理距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辛永容 陈圻
以我国制造业1980-2006年相关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卡尔多.凡登定律(Caldor-Verdoorn Law)来检验我国制造业是否存在劳动生产率的规模递增效应,并根据生产率增长的需求驱动路径来分析制造业劳动力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ze)方法来进一步分解劳动力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至少在1995-2006年间存在生产率增长的规模递增效应,且在这阶段间存在着地区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偏离-份额分析法分解则表明地区间劳动力的流动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较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袁鹏
利用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的改进框架,从增长绩效的视角,研究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在1988年~1997年和1998年~2005年两个时期相异,前期为资本深化,后期为技术进步;地区差异演变的驱动因素并非增长的主导因素,表现为在前期技术进步驱动地区差异趋于扩大,在后期资本深化主导地区差异趋于缩小。
关键词:
制造业 地区差异 收敛 增长绩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以我国34个大型及特大型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聚集经济对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聚集经济确实是导致中国大型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地方化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城市化经济;对于消费地指向型、技术与规模指向型及不定指向型制造业,聚集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和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聚集经济 城市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蔡敬梅
本文通过计算2007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和区域化(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考察产业集聚的现象,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区域化效应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各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但城市化效应的效果更明显;在研究探讨地理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中心几何距离矩阵比邻接权重矩阵拟合效果更好。在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人才因素权重矩阵比空间创新因素矩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
关键词:
劳动效率 产业集聚 核密度 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德连 肖慧俊
基于2002-2021年中国长三角中心区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静态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假说。从经济开放度的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静态门槛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经济开放度小于或者等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当经济开放度大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和各地级市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优化先进制造业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艳萍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企业规模对TFP增长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最后,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行业TFP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范金 严斌剑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长三角都市圈16城市"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的特征;第二,期初的技术禀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影响很大,其传导机制是期初技术禀赋通过影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三,区域经济合作和各地政府经营城市行为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第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切忌对引进外资持盲目崇拜态度。伴随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FDI对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通过与政府相关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显著作用。
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收敛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晓平 孙磊
以北京和天津为主体的大都市区,不仅是华北地区的经济核心区,更承担着全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职能,其中制造业仍是区域竞争能力演变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强京津都市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提升本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旨在对京津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进行结构解析,明晰该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结构来源,为打造新型产业分工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自1997—2007年间,北京和天津制造业的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大约相当于全国的2倍;研究期内京津地区的制造业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增长,且自2005年以后天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高于北京。采用Laspeyres指数分解法对京津两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结构分解结果表明:纯生产率效应即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导致制造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主要源泉,由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导致的行业结构调整即"结构红利"效应并不显著。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行业分解结果表明:京津两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主要源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技术与规模经济指向型行业。结论主张京津地区制造业要尽快以新型产业分工为基础,根据城市自身优势,实现制造业产品和功能的差异化战略,共同打造全球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关键词: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分解 京津都市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金飞 陈晓峰
本文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法估算了2003~2012年间长三角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借鉴EG和MS的分类,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分析不同集聚程度行业对它们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借用Arellano和Bond的动态面板模型,验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在TFP增长过程中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TFP的提高,但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并非促进技术效率改进)进而产生影响。各细分行业TFP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中低度集聚行业的TFP的增长率大于高度集聚行业,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高集聚度行业TFP增...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