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45)
- 2023(20432)
- 2022(17311)
- 2021(15832)
- 2020(13243)
- 2019(30203)
- 2018(29891)
- 2017(57533)
- 2016(31320)
- 2015(34914)
- 2014(34895)
- 2013(34762)
- 2012(32307)
- 2011(29304)
- 2010(29637)
- 2009(27861)
- 2008(27797)
- 2007(25068)
- 2006(22767)
- 2005(20791)
- 学科
- 济(139663)
- 经济(139479)
- 业(106692)
- 管理(103082)
- 企(93133)
- 企业(93133)
- 方法(56648)
- 数学(45652)
- 数学方法(45196)
- 财(39662)
- 中国(39345)
- 农(39108)
- 业经(38245)
- 地方(32210)
- 制(29905)
- 农业(27096)
- 学(26336)
- 务(26165)
- 财务(26086)
- 财务管理(26034)
- 企业财务(24728)
- 理论(24141)
- 技术(23964)
- 贸(23377)
- 贸易(23353)
- 和(23290)
- 易(22535)
- 银(22136)
- 银行(22090)
- 融(21431)
- 机构
- 学院(457318)
- 大学(457231)
- 济(187950)
- 经济(183902)
- 管理(179130)
- 研究(154599)
- 理学(152795)
- 理学院(151060)
- 管理学(148785)
- 管理学院(147913)
- 中国(118460)
- 京(99079)
- 科学(92473)
- 财(91631)
- 所(77407)
- 农(71997)
- 财经(71604)
- 江(70994)
- 研究所(69296)
- 中心(69043)
- 经(64790)
- 业大(64007)
- 北京(63093)
- 范(61308)
- 师范(60800)
- 州(56956)
- 经济学(56829)
- 院(56242)
- 农业(55833)
- 财经大学(52706)
- 基金
- 项目(296320)
- 科学(234984)
- 研究(220444)
- 基金(215318)
- 家(185650)
- 国家(184001)
- 科学基金(159623)
- 社会(141247)
- 社会科(133951)
- 社会科学(133920)
- 省(115636)
- 基金项目(113915)
- 自然(101538)
- 教育(100538)
- 自然科(99191)
- 自然科学(99171)
- 自然科学基金(97418)
- 划(96500)
- 编号(89415)
- 资助(87834)
- 成果(73690)
- 重点(66029)
- 部(65584)
- 发(65532)
- 创(62667)
- 课题(62325)
- 国家社会(58075)
- 创新(58008)
- 教育部(56802)
- 制(56733)
- 期刊
- 济(220659)
- 经济(220659)
- 研究(143772)
- 中国(93494)
- 财(73027)
- 管理(71551)
- 学报(67424)
- 农(66938)
- 科学(63936)
- 大学(52223)
- 教育(51905)
- 学学(48950)
- 农业(45460)
- 融(44976)
- 金融(44976)
- 技术(40320)
- 财经(36937)
- 业经(36813)
- 经济研究(33541)
- 经(31774)
- 问题(30090)
- 业(25236)
- 技术经济(23726)
- 现代(22432)
- 图书(22394)
- 贸(21606)
- 理论(21194)
- 商业(21041)
- 科技(20995)
- 版(20543)
共检索到703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新雷 从海燕 魏守华
首先运用区位商指标测度长三角16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2000~2008年间的产业集聚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然后从城市规模、资源状况、劳动力素质与成本、土地成本、生活成本、运输成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金供给、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度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关于不同规模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度 区位商 产业发展 城市规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立新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源自于临近地区间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与地区间优势互补效应的发挥密切相关。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临近性在给模仿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从而导致老工业区的没落。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分行业SP指数及其引申变量值的测量,发现在省域范围内制造业集聚存在一定的自相似性。而在跨省空间范围内,这种自相似性并不存在。省际间行业要素流动正趋于缓慢的集中优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这一演化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空间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启示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传胜 刘志彪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实现国内其它很多地区都难以实现的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良好发展,是因为有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发达的生产者服务,通过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新型资本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以及增强地区创业与创新能力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极大地催生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突出表现。迫于跨国公司自带生产者服务的竞争压力和长三角产业成长的迫切需求,上海需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适当的组织、制度安排和创造性改革与政策措施,进一步挖掘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从而更加强有力地支撑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
关键词:
生产者服务 制造业 集聚 发展 长三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贾德铮 高汝熹
文章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考察了长三角都市圈16个城市1981年至2010年间区域集聚扩散功能的演化,并将影响该功能的潜在动因划分为城市空间效应和总体经济增长效应。随后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证明,在过去近三十年间长三角都市圈呈现明显的经济扩散效应,这种扩散效应既是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之间存在空间竞争效应和空间补充效应的结果,也是部分城市存在空间总体经济增长效应的结果。
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积聚扩散效应 空间计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录敬 陈晓明
本文采用行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空间集中度,然后以制造业二位数分类行业集中分析两省(浙江、江苏)一市(上海)产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在产业转移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调整和转移,上海通过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吸收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区域内总制造业的份额;浙江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制造业基本保持平稳和缓慢略微的增长。
关键词:
长三角 产业转移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杨晔 王佳妮
相关经验表明,某一区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与周边区域、城市乃至更远地区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如技术引进、技术转移等活动),以便提升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依托国际五大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研究,从相关运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市场载体演进路径、政策导向及其制度框架三个层面,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长三角地区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长三角产业集群合作的目标达成情况良好,但存在着主体之间技术转移力度较小,有效资源禀赋缺乏,短期利益导向,缺乏企业内生驱动能力的培育等问题。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内产业集群良性互动,应从主体角色的发展机制建设、市场载体的发展机制建设、政策导向及制度框架的发展机制建设等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敏
文章在Ellis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集聚度ri系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利用调整后的系数和产业集中度系数CRi对长三角地区18个制造业在1988-2009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精确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当前制造业集聚度的整体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特别是一些依赖自然资源和便利交通区位优势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从时间上看,长三角制造业的平均集聚度在1988-2009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从增长速度上呈U型曲线。从空间上看,制造业聚集地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聚指数 演进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夕青 葛和平
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全球制造业深刻调整,传统制造业呈现智能化趋势。长三角地区紧跟智能化的步伐,正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并呈现出集聚态势,而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智能制造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分别从四个角度定性分析智能制造集聚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关假说,并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分别验证了上述假说。从标准体系、智能制造链、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四个方面剖析了发展路径,为集聚的影响机制更好服务于智能制造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智能制造 影响机制 发展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何奕 童牧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第二、三类制造业为对象,利用区域内16个城市1984年、1997年和200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了区域内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动态演化和具体的路径选择过程。研究说明第二、三类制造业已经或正在从上海向区域内转移,并在上海、苏州和无锡等地形成了多产业的集聚,前期和相关产业的集聚状况是决定产业集聚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制造业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娟 廖信林
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二位数"行业1998-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一节差分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强烈的非线性共生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门槛效应,即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过度集聚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集聚不利于经济增长。针对上述回归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结论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为付 张二震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健旋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长三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现在,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中国制造”尽快转变为“中国创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长三角 珠三角 制造业 特色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曹黎娟 王佳妮
相关经验表明,某一区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与周边区域、城市乃至更远地区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如技术引进、技术转移等活动),以便提升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文章依托国际五大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研究,从相关运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市场载体演进路径、政策导向及其制度框架三个层面,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长三角地区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
技术扩散 跨区域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秀晶 宁越敏
大都市区是城市群的增长极核与辐射源,城市群又是其所在区域的增长中心,研究大都市区的溢出效应及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特征有助于为区域发展决策与战略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在"六普"分县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以及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人口等要素资源向长三角城市群集聚现象显著,但在城市群内部大都市区外围区县形成新的集聚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影响经济空间格局的各因素中,除要素投入、政策、集聚经济等因素外,区位条件也有重要作用;是否邻接大都市区这一虚拟变量通过了检验,除了说明区位条件具有重要影响力以外,也进一步证实了大都市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慧 崔茜茜 孙克强
长三角区域经济正处于深刻的发展转型阶段,从传统制造业为主提升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无疑是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要求出发,深入分析先进制造业的涵义、长三角区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和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长三角区域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等重要内容。
关键词:
长三角 先进制造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扩散影响的机制与成效——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技术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三角20个制造行业的实证分析
金融集聚视角下区域技术扩散的机制与成效——基于长三角六大都市圈的实证及比较
长三角制造业集聚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差异空间计量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制造业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
城市体系视角下长三角工业空间集聚与转型研究
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经济的空间扩散与交通轴的分析
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