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97)
2023(7168)
2022(6185)
2021(5582)
2020(4709)
2019(10348)
2018(10144)
2017(18870)
2016(9960)
2015(10828)
2014(10020)
2013(9673)
2012(8636)
2011(7691)
2010(7680)
2009(7010)
2008(6852)
2007(6066)
2006(5273)
2005(4430)
作者
(26788)
(22497)
(22256)
(20770)
(14063)
(10732)
(9962)
(8420)
(8359)
(7832)
(7514)
(7490)
(7065)
(6850)
(6834)
(6747)
(6582)
(6505)
(6414)
(6377)
(5316)
(5291)
(5193)
(5019)
(4858)
(4851)
(4817)
(4801)
(4417)
(4357)
学科
(38615)
经济(38587)
(36838)
管理(36230)
(32876)
企业(32876)
方法(17879)
技术(15670)
数学(15511)
数学方法(15368)
技术管理(11998)
(10378)
业经(10361)
中国(10261)
(10070)
(8103)
地方(8030)
(7634)
农业(6979)
(6774)
财务(6765)
财务管理(6753)
理论(6648)
(6505)
银行(6480)
(6419)
企业财务(6409)
(6364)
(6146)
环境(6067)
机构
学院(133272)
大学(132627)
管理(57670)
(56322)
经济(55319)
理学(50762)
理学院(50253)
管理学(49606)
管理学院(49330)
研究(41279)
中国(30836)
(26364)
科学(24622)
(24365)
(21135)
业大(20517)
(20416)
中心(19464)
财经(19389)
(19138)
(17684)
研究所(17605)
经济学(16656)
农业(16546)
(16167)
师范(15987)
商学(15878)
(15740)
商学院(15734)
北京(15689)
基金
项目(95544)
科学(78024)
基金(70454)
研究(70161)
(61261)
国家(60743)
科学基金(54110)
社会(47163)
社会科(44973)
社会科学(44958)
(39861)
基金项目(38331)
自然(34650)
自然科(33978)
自然科学(33972)
自然科学基金(33464)
教育(32855)
(32362)
(27238)
编号(26518)
资助(26203)
创新(24339)
重点(21434)
(20883)
(20597)
成果(20101)
国家社会(19723)
(19717)
课题(18889)
(18609)
期刊
(58299)
经济(58299)
研究(37159)
中国(29810)
管理(23660)
(19496)
科学(19327)
学报(18886)
(17936)
教育(16368)
大学(14955)
学学(14067)
技术(13077)
农业(12230)
(10775)
金融(10775)
业经(10161)
科技(9748)
经济研究(9668)
财经(9388)
(8226)
技术经济(8152)
(7598)
(7233)
问题(6929)
商业(6423)
(6326)
论坛(6326)
统计(5941)
现代(5924)
共检索到192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建民  杨力  
如何改善创新要素投入及其配置效率是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问题。考虑技术进步动态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2000-2017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要素及其配置效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科技人力资本对长三角技术创新的产出弹性大于R&D费用,但对技术创新的年均贡献率不足。(2)2000年以来长三角创新要素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率处于逐年递增趋势,科技人力资本和R&D费用的配置效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显著提高了长三角的技术创新绩效。(3)长三角技术创新选择偏向于科技人力资本,科技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技术创新对科技人力资本的选择偏向性处于下降趋势,技术创新在二者的选择偏向渐趋于中性,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对技术创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长三角科技人力资本对R&D费用的替代弹性大于0,趋向于1,越来越富于弹性,创新要素投入比例与技术进步相匹配,创新要素投入组合方式使长三角技术创新处于有效经济区间。长三角需要提高科技人员数量和素质,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技术创新绩效,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夙鹏  
文章针对长三角地区因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出现的阻碍创新的问题,建立DEA模型,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对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和投入资源利用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有近一半的城市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正向关系,城市之间创新资源配置差异较大,部分城市大量创新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来长三角地区要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协调配置,注重创新资源结构优化调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夙鹏  
文章针对长三角地区因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出现的阻碍创新的问题,建立DEA模型,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对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和投入资源利用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有近一半的城市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正向关系,城市之间创新资源配置差异较大,部分城市大量创新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来长三角地区要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协调配置,注重创新资源结构优化调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美玲  王佳  
文章以中国16个省份2005—20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Griliches-Jaffe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与创新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创新绩效对人力资本要素变动更为敏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创新绩效对运营经费要素、技术要素变动更为敏感;创新要素配置比例可影响创新绩效提升效果,创新要素配置结构越均衡,创新绩效提升效果越好;区域创新要素之间投入与边际产出趋于同比例变化,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极为有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朱兆彬  李萌  
创新要素的流动是加强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实现创新载体间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创新绩效和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定义和筛选长三角区域科学中心城市,从主体、人才、投入、产出以及环境五个维度构建创新要素流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S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对长三角区域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要素流动力进行评价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从人才维度来看,高校人才的大幅流动对要素流动力的提升起支撑作用;从投入维度来看,R&D经费外部支出起绝对支撑作用;从产出维度来看,合作论文量影响最大;从环境维度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作用;从整体流动力体系来看,流动环境重要程度平均占比达67%,流动人才与主体发展动力不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守华  姜宁  吴贵生  
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内生创新努力,分产业维和区域维运用1997—2006年面板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本土技术溢出对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从中发现:从产业维角度看,长三角产业专业化集聚环境下的本土技术溢出效应呈弱的负外部性;从区域维角度看,作为创新极的上海对江(苏)浙(江)具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浙江能从上海和江苏的技术溢出中受益,而江苏受益于上海的同时也承受来自浙江的负外部性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曙虹  杜德斌  游小珺  范斐  
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2002—2011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西三角5个"成长三角"及相关省、市的高校知识创新绩效,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5个"成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空间差异明显,长三角和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显著提升,中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幅度相当,京津冀区域创新绩效有所下降;3技术进步是影响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国家政策的倾斜极大地促进了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高校职工工资待遇较低使得中三角区域在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方面竞争力较弱,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得益于地区开放程度高、高校知识创新与区域产业联系紧密等因素,京津冀区域由于高校知识创新管理制度等的不完善使得其总体效率较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晓露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15.0软件,选取13个指标对全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重点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发现珠三角的综合创新能力优于长三角,但其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不如长三角,二者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着差异。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解学梅  吴永慧  赵杨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协同创新成为中小企业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识别和归纳了影响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五类因素和九类协同模式,并基于长三角16个城市316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实证数据,诠释了企业协同创新的模式、影响因素与其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揭示: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的"企业主体"、"知识与技术"、"协同机制"、"协同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五类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的"企业主体"、"知识与技术"、"协同机制"、"协同网络"四类因素对企业协同模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然而,"社会关系网络"因素对企业协同模式作用不显著;此外,结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家峰  李佳楠  陈红喜  周洁  
基于绩效评价理论,结合高校科研创新的特点,构建高校科研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Tobit模型,对2008—2017年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整体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评价;探究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水平不高,全要素生产率(Tfpch)呈下降趋势;高校政策环境、对外联系程度、教师职称结构等因素,对于高校科研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战略等方面,提出提升长三角高校科研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和成  赵培皓  
以江浙沪三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三地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制度临近性、认知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等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认知邻近性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呈倒U形。模型测度结果显示,江浙沪地区之间的认知邻近性较高,已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尚处于正向影响阶段。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坚   刘雪莲   丁洁扉  
长三角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但针对该区域集成电路行业产学研多主体深度融合创新绩效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选取1995—2021年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专利数据构建产业合作创新网络,采用ArcGIS可视化手段,通过拓扑结构分析、空间结构分析等方法梳理该网络演化的趋势特征,并基于2021年其中124家集成电路上市企业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近年来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创新网络,网络结构从松散逐渐紧密,网络内区域间联系逐步增强,与区域外主体空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企业在合作专利申请行为中的位置优势及经验优势不会影响企业的合作意愿;知识邻近性对关系邻近性和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通过创新绩效对合作创新成果产生中介效应,而且创新绩效对合作创新成果的正向影响显著;环境邻近性显著正向影响知识邻近性且显著负向影响创新绩效。因此,要进一步打造品牌化、国际化和数字化的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合作创新网络的能级。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晓峰  卢紫薇  
在考虑技术进步动态变化的条件下,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2001—2019年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生产系统的要素投入状况及配置效率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2001—2014年珠三角地区创新产出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驱动,2015年后劳动驱动作用逐渐增强;同时,珠三角地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互补关系并存,要素投入结构与技术结构匹配度较低,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亟待提升;珠三角地区内各城市的创新情况差异显著,但多表现为规模不经济现象。珠三角地区应调整创新投入结构,改变资本投入驱动科技创新状况,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同时发挥各市产业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付丙海  谢富纪  韩雨卿  
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以提高我国新创企业的成长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针对新创企业资源整合究竟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研究的不足,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引入双元性创新这一中介变量,构建了创新链资源整合、双元性创新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利用长三角196家新创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纵向链资源整合和横向链资源整合都对开发式(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后者作用更大;(2)纵向链资源整合和横向链资源整合都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前者作用更大;(3)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都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前者作用更大,但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4)双元性创新在创新链资源整合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汪彩君   刘高平  
G60科创走廊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载体。基于2012—2021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技术生态位的宽度和重叠度对G60科创走廊各城市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不相关技术的生态位宽度与各城市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相关技术的生态位宽度显著提升创新效率,整体上技术生态位宽度增加不利于创新效率提升;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空间效应方面,技术生态位宽度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技术生态位重叠度则显著正向空间溢出。为实施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协同创新、推动长三角创新一体化战略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