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85)
2023(11292)
2022(9671)
2021(8824)
2020(7610)
2019(17409)
2018(17317)
2017(33658)
2016(18606)
2015(21014)
2014(21141)
2013(21276)
2012(19780)
2011(17967)
2010(18163)
2009(17241)
2008(17351)
2007(16073)
2006(14237)
2005(12896)
作者
(54550)
(46448)
(45965)
(44073)
(29079)
(22415)
(20923)
(17935)
(17439)
(16366)
(15813)
(15483)
(14715)
(14658)
(14546)
(14325)
(14140)
(13445)
(13395)
(13360)
(11630)
(11583)
(11257)
(10578)
(10574)
(10436)
(10421)
(10252)
(9395)
(9333)
学科
(80875)
经济(80766)
(59693)
管理(52210)
(47505)
(38393)
企业(38393)
方法(32785)
农业(31255)
数学(29190)
数学方法(28930)
(24504)
业经(21776)
(20838)
中国(20276)
地方(17020)
(15067)
(14437)
(14326)
贸易(14320)
(13950)
(13125)
银行(13097)
收入(12568)
(12479)
(12325)
财务(12296)
财务管理(12254)
(12086)
金融(12081)
机构
学院(273509)
大学(270387)
(117163)
经济(114761)
管理(103268)
研究(93581)
理学(88840)
理学院(87857)
管理学(86423)
管理学院(85926)
中国(72698)
(65099)
科学(56986)
(56360)
(55073)
农业(50199)
(48437)
业大(46342)
中心(44465)
(43576)
研究所(43545)
财经(42522)
(38473)
经济学(35917)
(34863)
北京(34795)
师范(34544)
(33363)
经济学院(32614)
(32296)
基金
项目(178756)
科学(140589)
研究(131923)
基金(129641)
(112580)
国家(111590)
科学基金(95063)
社会(84867)
社会科(80144)
社会科学(80119)
(71350)
基金项目(69439)
自然(59878)
教育(59491)
(58712)
自然科(58412)
自然科学(58395)
自然科学基金(57371)
编号(54559)
资助(51610)
成果(44319)
(40558)
重点(40316)
(39527)
(37848)
课题(37243)
(37176)
(35969)
国家社会(35159)
创新(34927)
期刊
(136399)
经济(136399)
研究(79519)
(67157)
中国(56929)
农业(45111)
学报(43699)
(43535)
科学(40509)
管理(33883)
大学(33685)
学学(32149)
(28591)
金融(28591)
业经(27031)
教育(24697)
技术(22907)
(22257)
财经(21136)
问题(19436)
经济研究(19431)
(18092)
(15711)
农村(15164)
(15164)
世界(14493)
农业经济(14431)
技术经济(13961)
经济问题(13456)
资源(13164)
共检索到413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荣天  
[目的]通过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农民增收及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借鉴。[方法]文章通过GIS-ESDA模型揭示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及分异特征,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长三角农民收入分异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1) 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工资性收入是长三角农民收入结构中最重要来源。(2)长三角农民收入全局表现出"集聚式"空间关联;局部农民收入H-H关联区集聚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嘉兴等地演化,L-L关联区集聚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长三角农民收入空间关联格局自组织性越来越强,东南—西北方向上农民收入呈现"峰型"结构。(3)城镇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政策是影响研究期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力。[结论]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及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赵景波  曹军骥  宋永永  
运用克里金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5~2017年O_3浓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1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呈上升趋势,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浓度由149μg/m~3上升到166μg/m~3,平均超标率由9.3%上升到12.1%,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超标总天数的比例由32.3%上升到46.4%。(2)受气温和降水量年际波动的影响,各年份O_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形状不同。但O_3超标都主要发生在4~9月,超标天数分别占2015、2016、2017年的88.3%、98.2%和97.0%。(3)由于安徽O_3浓度快速上升,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由东高西低演变为北高南低,且同质化增强、异质性减弱。(4)随着O_3浓度的上升,O_3浓度热点区由环太湖地区向南京都市圈扩展,冷点区在安徽有明显收缩。(5)地理探测表明,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空间分异主要受经济规模、城市化和排放源等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且均呈正向影响。自然因素中的降水量和风速呈负向影响,分别对O_3有显著的清除和扩散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潘海英  宋焕  胡旸阳  王玉  
基于长三角地区1984—2011年的统计数据,利用VEC模型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农村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带来的是负效应;短期内,长三角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的变化能有效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但具有滞后性。在农村金融发展各构成因素中,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变动的贡献程度较高,且具有长期持续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贡献程度略微高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资本投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史本林  万年庆  关丽娟  孟德友  
根据泰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按地域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特性,对我国1997—2009年间各省份农民收入时空差异进行地域和因子结构双重解析。结果表明,省际间农民收入呈小幅波动增大态势;三大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农民收入差异的主导部分,尤其是中部地带内省际间差异和贡献居首要地位;因子结构分解则显示工资性收入对总体非均衡程度的贡献最高。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其工资性收入水平,并从政策、财政和科技等方面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家庭经营是缓解农村地区省际收入差距并促进农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彩全  张蓉  宋伟轩  姚旭悦  
本文通过ESDA空间分析,研究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1989年以来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逐渐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2)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表现为更多的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存在跃迁现象,地理位置切换较为频繁,除收入增长次冷区外,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增强,随机分布态势减弱。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并进行了相应讨论,给出了缩小长三角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锴  
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天然基础。以农业多功能性为背景,首先,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结构状况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然后,通过对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年均变化情况来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经济效应,并用灰色关联模型所计算出的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的关联度来验证;最后,建立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增长率预期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清可  段学军  金志丰  王磊  王雅竹  
本文基于2000—2015中典型年份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与影响机理开展研究,明确区域城市土地扩展动态与要素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指数不断增长,2000—2015间年均增速为4.20%,高于全国的1.28%。"沪宁—沪杭—杭甬"发展的"Z"字轴线上开发强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周边县市开发强度较低,"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显著。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城镇建设与工业发展沿干线路网和核心城市展开,经济溢出与外资注入使得外围区县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极具特色,土地开发强度的异质性高且较稳定,布局均衡。③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因素中,自然因素对城市土地开发的约束作用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减弱,城市土地被高效利用,克服基础地理限制的能力不断增强。发达的交通路网便利了生产资源的流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土地的开发,显著提高了开发强度。同时,较高的城市行政等级在基础设施投入、人才吸引、交通设施等方面产生虹吸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需求增大,助推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艳青  张勃  张耀宗  唐敏  马彬  王国强  刘秀丽  罗正明  
论文利用长三角地区65个气象站1960—2014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并比较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和乡村站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大城市站和一般城市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日数明显增加,冷指日数明显减少,极值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暖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增加趋势明显,冷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减少趋势明显。除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外,其他极值指数变化趋势在城市、乡村间差异较小。大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暖)昼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大)值城市化影响显著,一般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城市化影响显著,城市化对极端气温影响明显的是长三角北部、江苏南部和浙东南的部分城市站点。冷昼日数城市化效应在冬季较明显,暖昼(夜)日数城市化效应在夏季较明显,春季、夏季、冬季城市化对极值指数的影响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包善驹  任以胜  朱道才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01-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指数呈增长趋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赖城镇土地空间;省际行政边界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较大,4个省市的组间差距贡献率高达80%,明显大于组内差距;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指数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征;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政府调控能力、投资强度和经济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贾艳青  张勃  张耀宗  唐敏  马彬  王国强  刘秀丽  罗正明  
论文利用长三角地区65个气象站1960—2014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并比较了大城市站、一般城市站和乡村站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对大城市站和一般城市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日数明显增加,冷指日数明显减少,极值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暖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增加趋势明显,冷指数城市站比乡村站减少趋势明显。除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外,其他极值指数变化趋势在城市、乡村间差异较小。大城市站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暖)昼日数和月最低气温极小(大)值城市化影响显著,一般城市站冰冻日数、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竹  陈鹏  
本文作者通过对珠三角、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四个城市所开展的农民工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工的外出就业动机有明显的代际差异。随着出生时代的推移,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中的生存型经济动因减弱,而个人发展型的非经济动因增强。本文认为,农民工观念意识的变化与其建立在"库存知识"基础上的思想关注焦点和考虑主题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这将会对既有的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姚俊  
基于对长三角地区沿江五地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及以身份认同为因变量对调查数据的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受到制度支持、社会网络和社会记忆的显著影响,其中失地农民所经历的社会空间转变体验不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现状,还决定着失地农民社会记忆发挥作用的机制。失地农民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使他们的身份认同成为失地农民的群体性建构以及与政府进行博弈的技巧、策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浩  陈雪春  
本文基于就业模式、非农职业层次、非农收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类型等多维度构筑了失地农民就业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地区858户失地农民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征地后,农民就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总体上失地农民的短期非农收入和养老保障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中对中低层农民的改善效应尤为明显,但在就业模式和非农职业层次方面呈现出显著分化态势,未来可能导致失地农民在长期收入及保障水平的差距扩大,进而诱发群体分化的风险;进一步运用R-Q模型分析显示,人力资本是造成失地农民群体就业分化的核心因素,而征地用途、补偿方式等征地因素对失地农民就业行为演化也构成了一定影响。本文认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黄平  黄震方  徐冬冬  施雪莹  刘欢  谭林胶  葛军莲  
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2—2014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①2002—2014年,耦合度呈"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协调度保持上升趋势,并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趋势;②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了以苏南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皖北为核心的冷点区;③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