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69)
2023(8163)
2022(6868)
2021(6117)
2020(5025)
2019(10821)
2018(10225)
2017(18898)
2016(10419)
2015(11002)
2014(10521)
2013(10153)
2012(9110)
2011(8164)
2010(7959)
2009(6953)
2008(6806)
2007(5718)
2006(4949)
2005(4119)
作者
(32715)
(27566)
(27350)
(25837)
(17214)
(13487)
(12148)
(10701)
(10383)
(9435)
(9352)
(9278)
(8946)
(8575)
(8514)
(8458)
(8392)
(8120)
(7965)
(7851)
(7065)
(6586)
(6520)
(6247)
(6185)
(5981)
(5969)
(5811)
(5595)
(5441)
学科
(39890)
经济(39846)
管理(25995)
(25730)
(19392)
企业(19392)
方法(18269)
数学(16646)
数学方法(16479)
(11356)
(10817)
中国(10367)
(9278)
地方(9145)
业经(9066)
(8583)
贸易(8579)
(8289)
农业(8007)
环境(7226)
技术(6445)
(5985)
产业(5871)
(5518)
财务(5516)
财务管理(5505)
(5448)
(5405)
银行(5357)
企业财务(5228)
机构
大学(145782)
学院(144956)
(56984)
经济(55934)
研究(53387)
管理(53161)
理学(47563)
理学院(46886)
管理学(45889)
管理学院(45649)
科学(37849)
中国(37531)
(35142)
(30370)
业大(29161)
农业(28362)
(28136)
研究所(26606)
中心(23963)
(23193)
(21107)
(19738)
财经(19473)
(19218)
农业大学(19212)
师范(18851)
(17935)
北京(17802)
经济学(17714)
(17076)
基金
项目(112418)
科学(88702)
基金(84132)
(78415)
国家(77826)
研究(71277)
科学基金(65528)
社会(47628)
基金项目(46140)
自然(45908)
社会科(45383)
社会科学(45371)
自然科(44936)
自然科学(44921)
自然科学基金(44128)
(43889)
(38451)
资助(32261)
教育(32061)
重点(26397)
编号(25508)
计划(24256)
(24164)
(23834)
(23755)
科研(22713)
创新(22399)
科技(21420)
国家社会(20917)
(20197)
期刊
(53981)
经济(53981)
研究(36570)
学报(33652)
(29806)
科学(28715)
中国(25007)
大学(23867)
学学(23171)
农业(20167)
管理(17026)
(15975)
(11449)
业大(9911)
经济研究(9884)
教育(9862)
技术(9335)
业经(9292)
(9201)
金融(9201)
财经(8951)
(8674)
资源(8583)
科技(8375)
农业大学(8262)
(7720)
问题(7689)
林业(7023)
商业(6914)
技术经济(6350)
共检索到195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国岩  
以长三角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2013年会展场馆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研究会展场馆分布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场馆分布密度的变化是从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向区域副中心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向非区域副中心城市以及区域副中心城市所属的县级城市扩散。2未来一段时期,将呈现区域中心城市会展场馆"大型化+阶梯式"、副省级城市以及区域副中心城市会展场馆"一大+多小"、地市级城市会展场馆"均衡分布+查缺补漏"、县级城市会展场馆"综合体+常年展配套设施"等特征。3城市地位、展贸经济、产业政策、交通设施、地理位置、重大活动是影响会展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昭成  沈丽珍  汪侠  
发展智慧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长三角智慧产业企业数据分析,运用区位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长三角智慧产业的空间集聚、分行业发展特征和演化过程,并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影响智慧产业空间集聚的指标体系,探讨智慧产业发展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智慧产业整体发展极核集聚化倾向逐年升高,处于单核发展后期,但也存在金华等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极度匮乏的城市,省域间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差异化态势;(2)内部各新兴产业视角下智慧产业发展演化也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由极化向均衡化转变的分异特征;(3)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集聚辐射效应,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邻近区域发展;(4)区位机会窗口、技术关联、产业分叉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是影响长三角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敏   卢凌美  
根据临港服务业的分类,以物流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和金融与信息服务业三大临港服务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集聚度测算理论,从省域、市域以及临港服务业企业多尺度视角研究长三角临港服务业空间结构演进机理,探究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多层次空间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长三角临港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其中上海的临港服务业影响力相对更强,浙江和江苏紧随其后。②临港服务业与港口城市的扩散结合在一起,临港服务业与港口城市互为支撑。市域的空间结构从单中心为主,再经双中心发展成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临港服务业集聚的冷热点空间结构比较稳定,上海、苏州、杭州逐渐成为核心区域。长三角临港服务业的空间联系网络由简单网络演化成为四通八达的港口城市交流网,其中金融与信息服务业的空间联系演变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发散式空间联系网络。③城市化水平、知识溢出和滞后二期均有利于临港服务业的集聚,而信息化水平和政府规模明显抑制了长三角地区临港服务业的集聚。在临港物流服务业、临港运输服务业和临港金融与信息服务业中也基本类似。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红  于渤  鞠立新  
本文在界定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2013年相关数据,应用GIS的空间聚类分析功能分别从全局聚类检验和局部聚类检验两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和经济生产要素在全局上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上,GDP、人均GDP等经济产出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而劳动、资本、技术、能源等经济生产要素也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倩倩  董会忠  曾文霞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数据样本,运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区域物流一体化布局尚未实现,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集聚现象明显;人均GDP、社会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宏观调控从高到低依次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汪群  董叶斓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创意阶层的集聚趋势愈发明显。从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环境、技术环境5个层面构建了影响长三角创意阶层集聚的模型,以2011—2017年长三角27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对影响长三角创意阶层集聚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区域、分行业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文化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创意阶层集聚,由于受非商业利益驱动,经济环境并不是影响其创意阶层集聚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区域在技术环境方面并不具有吸引创意阶层集聚的比较优势,生态环境尽管对长三角创意阶层集聚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微弱;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影响安徽、江苏、浙江创意阶层集聚的主要因素分别为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和技术环境;行业异质性检验表明,专业技术类创意阶层对经济环境的刺激具有一定的正向反馈,文化艺术类创意阶层与经济环境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公共服务类创意阶层对经济环境中的工资水平呈现显著正向反馈,对经济环境中的人均GDP呈现负向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浩然   孔翔   李天宇  
以长三角地区992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内部分异特征,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为森林乡村分区优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数量分布总体上相对均衡,但是区域内部分异特征显著。(2)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集聚形态上呈现多核式“核心—边缘”结构。(3)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异是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素互动影响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长期控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因素则会驱动其空间格局演进。(4)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划分了集聚提升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引导区和都市边缘区4个类型区,形成面向县域单元的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的分区优化与科学施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赵敏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石忆邵  于碧菡  
伴随着我国零售业外贸经营权的全部放开,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沃尔玛(购物广场)从2006年至2011年在长三角各城市的扩张时机和区位选择特征,发现长三角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外资规模、市场运营成本和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直接导致了沃尔玛每年在各城市新开大型购物广场数量的差异;城市的贸易外向度、外资吸引能力、信息化水平、市场潜力、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状况等,成为影响沃尔玛在长三角扩张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亚莉  刘友兆  龙开胜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GIS软件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明显,并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高强度地区,这与目前长三角经济增长极相吻合。同时,经济增长、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短期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地管理政策的影响尚不显著。今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徐亮  徐海东  倪鹏飞  徐晓辰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QAP模型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省域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以省内转移为主,虽然存在区域内跨省产业转移,省际协同性仍有不足;安徽省内城市间产业相互转移数量最多,合肥是中心节点城市;上海是产业转出的中心城市,与江苏的产业转移联系紧密。(2)农林业转移中安徽内部相互联系较为明显;制造业转移中江苏和安徽的集团化特征较为显著;服务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网状特征。(3)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间的邻近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房价差异,不同行业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国岩  蒋天颖  
以长三角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EG指数,对2003—2012年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集聚成因,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上海是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较好,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资本资源和经济环境是影响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发展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晓  
当前我国提出将上海、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业在科创中心产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好科技服务业对建设科创中心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建设科创中心可以依托的重要腹地,通过实证方法,对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大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两地区科技服务业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施炜  
本文基于2014-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41个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流通业集聚程度的动态特征,并检验了区域性的集聚发展是否存在收敛性。研究表明,总体上流通业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不同城市之间动态变化及横向差异都较为显著,具有集聚优势的城市主要为省会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宁波等主要城市,同时嘉兴、南通、芜湖等城市流通业集聚优势的倾向性也不断显现,但安徽省多数城市流通业的集聚发展仍处于集聚劣势状态。从收敛性看,长三角流通业集聚发展不满足绝对收敛,但是满足条件收敛的趋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晓  
当前我国提出将上海、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业在科创中心产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好科技服务业对建设科创中心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建设科创中心可以依托的重要腹地,通过实证方法,对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大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两地区科技服务业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提出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