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2)
- 2023(13183)
- 2022(11552)
- 2021(10789)
- 2020(8902)
- 2019(20434)
- 2018(20500)
- 2017(39126)
- 2016(21083)
- 2015(23436)
- 2014(23254)
- 2013(22953)
- 2012(20998)
- 2011(18860)
- 2010(18794)
- 2009(17046)
- 2008(16611)
- 2007(14574)
- 2006(12717)
- 2005(11062)
- 学科
- 济(85929)
- 经济(85849)
- 管理(65879)
- 业(64844)
- 企(56519)
- 企业(56519)
- 方法(37163)
- 数学(31196)
- 数学方法(30844)
- 农(22344)
- 中国(22310)
- 业经(21809)
- 地方(20795)
- 技术(20356)
- 财(18840)
- 学(17064)
- 理论(15149)
- 农业(15023)
- 制(14957)
- 贸(14779)
- 贸易(14768)
- 易(14299)
- 和(14294)
- 产业(13605)
- 划(13432)
- 技术管理(13398)
- 环境(13305)
- 银(12267)
- 银行(12234)
- 务(12096)
- 机构
- 学院(293962)
- 大学(293296)
- 管理(123120)
- 济(116553)
- 经济(114005)
- 理学(107322)
- 理学院(106180)
- 管理学(104586)
- 管理学院(104031)
- 研究(95142)
- 中国(69236)
- 京(62087)
- 科学(58691)
- 财(50377)
- 所(46060)
- 江(42730)
- 中心(42534)
- 研究所(42135)
- 业大(42069)
- 农(42045)
- 财经(40898)
- 范(39040)
- 北京(39017)
- 师范(38728)
- 经(37071)
- 院(35185)
- 州(35019)
- 经济学(33427)
- 农业(32637)
- 商学(32195)
- 基金
- 项目(204941)
- 科学(162500)
- 研究(153322)
- 基金(147626)
- 家(127271)
- 国家(126202)
- 科学基金(109874)
- 社会(96258)
- 社会科(91303)
- 社会科学(91281)
- 省(81734)
- 基金项目(79190)
- 自然(70890)
- 教育(69789)
- 自然科(69251)
- 自然科学(69239)
- 自然科学基金(68012)
- 划(67883)
- 编号(62854)
- 资助(59238)
- 成果(50368)
- 创(46802)
- 重点(45370)
- 发(44697)
- 部(44299)
- 课题(43562)
- 创新(42866)
- 项目编号(39237)
- 国家社会(38585)
- 教育部(38290)
- 期刊
- 济(127618)
- 经济(127618)
- 研究(85423)
- 中国(56393)
- 管理(47804)
- 学报(41832)
- 科学(41070)
- 农(38045)
- 财(36305)
- 教育(35882)
- 大学(32007)
- 学学(29893)
- 技术(27231)
- 农业(26896)
- 业经(22659)
- 融(22145)
- 金融(22145)
- 经济研究(19740)
- 财经(18986)
- 科技(16908)
- 图书(16541)
- 问题(16463)
- 经(16271)
- 技术经济(15393)
- 业(14549)
- 理论(14329)
- 现代(14194)
- 商业(13841)
- 实践(13209)
- 践(13209)
共检索到424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耀武 张仁开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长三角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已是国家目标,更是沪苏浙两省一市的时代使命。本项研究,从产业集群、区域合作、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入手,构建了产业、技术和区域"三维整合"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框架模型,探讨了创新驱动型产业集群从"集聚"到"集成"再到"集群"的发展路线图,分析了两省一市若干产业集群及其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及其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协同创新 长三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褚敏 乔军华 杨朝军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科技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之一,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即将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级城市群。文章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来考察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首先以全球视野审视当前主要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情况,进而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驱动潜能,提出了一个包含空间协同和产业生态协同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框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丽
一、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现状1.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下科称两省一市)积极发展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恒园 刘宏
基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视角,以2008-2016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市创新水平的均衡性和空间集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化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城市间不平衡性逐渐降低,且创新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在空间上扩散至整个长三角地区。进一步的门槛回归发现,当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别跨越各自门槛值后,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将得到加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宜青 曾刚 王秋玉
协同创新是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利用2001—2015年合作专利数据,通过块模型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知识复杂度测算等方法,论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识差异。研究发现:(1)2001—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模式实现了由外部型向综合型的转变,"Z"字形交通主轴沿线城市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最快。(2)上海、南京创新带头作用显著,多层级创新板块组合模式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3)长三角内部城市技术知识生产水平与其技术知识复杂度相关性较低,有必要构建分工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卫东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科技资源共享缺乏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基础架构、重点领域、关键载体、保障机制和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和成 赵培皓
以江浙沪三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三地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制度临近性、认知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等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认知邻近性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呈倒U形。模型测度结果显示,江浙沪地区之间的认知邻近性较高,已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尚处于正向影响阶段。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协同创新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曰芬 周玜宇 岑咏华
探索城市协同创新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推动地区间与多主体的科技创新发展。本文采集2016—2021年的长三角地区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专利数据,以该地区核心的27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城市与专利技术知识组合构建城市协同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所构建网络的属性特征、离散程度与结构状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结合城市的历年统计指标、城市等级和隶属省份以及历史经验网络,对城市协同创新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建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AI领域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规模和丰富性逐年增长,网络的可达性与影响力逐渐增加,核心城市与技术节点联系紧密、分布在不同子群中且稳定性程度逐渐提高,网络受限节点逐渐减少且结构愈加均衡;在网络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方面,节点的主效应中工业化水平和教育支出有明显的促进发展作用,隶属省份与行政等级的同质性对网络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网络路径依赖趋势明显,上一年的现实网络对下一年的网络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乃全 杨晓章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维祥 周建平 周梦瑶 郑金辉 刘程军
构建以网络节点韧性、网络结构韧性以及网络群落韧性为核心的城市网络韧性评价体系,并运用ERGM模型分析创新网络韧性形成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创新网络节点韧性分布格局呈动态演进特征,由以“沪宁”为强韧性核心形态向以“沪苏锡”为强韧性核心再向以“沪宁苏杭”为强韧性核心形态转变;(2)网络结构类型相对稳定,三元结构中以核心节点散射联系的网络结构为主,四元结构中以散射联系及三元结构为基础的网络结构为主,随时间演进,整体网络结构韧性表现为曲折提升趋势;(3)创新网络群落逐渐减少,聚集指数持续上升,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增强;(4)创新合作互惠性及交互性逐渐成为创新网络韧性强化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及对外开放的驱动作用也较为显著,而创新网络韧性与信息距离网络存在强依赖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婉君 何平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如何协同、协同效果如何已成为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相对独立且差距较大的行政区划之间协同的思考,将传统统计方法和大数据研究相结合,以共同发展(发展)和缩小差距(均衡)为协同目标,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经济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监测,并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区协同创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创新发展好于创新均衡,在创新经济协同、创新资源协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在创新环境均衡和创新资源均衡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协同创新监测 长三角经济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育静 陶永宏
在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布局中,长三角船舶工业具有主导地位。产业集聚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长三角船舶工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配套业的集聚,文章分析了长三角船舶配套业的现状和不足,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长三角船舶配套业集聚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
长三角 船舶配套业 产业集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建华 蒲俊敏 姜照华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通过三螺旋理论构建了宇通三螺旋协同创新战略模型,分析了政产学研在宇通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论述了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等在宇通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承担的角色、地位及合作的方向;通过对宇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分析,总结了协同创新的两条主要途径即创建联盟和技术转让。文章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销售运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生产规模化;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利用国家政策,开拓国内国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协同创新 三螺旋 宇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建华 蒲俊敏 姜照华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通过三螺旋理论构建了宇通三螺旋协同创新战略模型,分析了政产学研在宇通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论述了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等在宇通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承担的角色、地位及合作的方向;通过对宇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分析,总结了协同创新的两条主要途径即创建联盟和技术转让。文章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销售运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生产规模化;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利用国家政策,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协同创新 三螺旋 宇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