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2)
- 2023(12685)
- 2022(10518)
- 2021(9396)
- 2020(7893)
- 2019(17318)
- 2018(16865)
- 2017(31919)
- 2016(17209)
- 2015(18465)
- 2014(17815)
- 2013(17883)
- 2012(16145)
- 2011(14119)
- 2010(14195)
- 2009(13153)
- 2008(13258)
- 2007(11603)
- 2006(10346)
- 2005(9231)
- 学科
- 业(78682)
- 济(73277)
- 经济(73185)
- 企(70396)
- 企业(70396)
- 管理(62094)
- 方法(31434)
- 业经(27283)
- 农(25871)
- 财(24221)
- 数学(23734)
- 数学方法(23540)
- 农业(19161)
- 务(18378)
- 财务(18370)
- 财务管理(18354)
- 中国(17440)
- 企业财务(17398)
- 技术(16644)
- 制(15058)
- 贸(14719)
- 贸易(14712)
- 地方(14305)
- 易(14230)
- 划(13410)
- 和(13168)
- 策(13139)
- 学(12772)
- 理论(12272)
- 经营(10997)
- 机构
- 学院(247457)
- 大学(242867)
- 济(102518)
- 经济(100579)
- 管理(99572)
- 理学(86356)
- 理学院(85415)
- 管理学(84209)
- 管理学院(83765)
- 研究(81169)
- 中国(63155)
- 科学(52628)
- 农(52207)
- 京(50481)
- 财(45598)
- 业大(41849)
- 所(41792)
- 农业(41580)
- 江(38470)
- 研究所(38292)
- 中心(37266)
- 财经(36694)
- 经(33500)
- 北京(30526)
- 经济学(30307)
- 州(29847)
- 院(29524)
- 范(28730)
- 师范(28308)
- 商学(28257)
- 基金
- 项目(172319)
- 科学(137003)
- 基金(127591)
- 研究(119122)
- 家(114169)
- 国家(113148)
- 科学基金(97869)
- 社会(78878)
- 社会科(74934)
- 社会科学(74910)
- 基金项目(68945)
- 省(68357)
- 自然(65543)
- 自然科(64139)
- 自然科学(64121)
- 自然科学基金(63065)
- 划(57051)
- 教育(51874)
- 资助(49488)
- 编号(45739)
- 业(40234)
- 创(39328)
- 重点(38976)
- 发(37496)
- 部(36511)
- 创新(35946)
- 成果(34262)
- 科研(33718)
- 国家社会(33397)
- 计划(32993)
- 期刊
- 济(113138)
- 经济(113138)
- 研究(65864)
- 农(47239)
- 中国(45154)
- 学报(42850)
- 科学(39609)
- 管理(39289)
- 财(37123)
- 农业(32333)
- 大学(31720)
- 学学(30489)
- 业经(21289)
- 融(20358)
- 金融(20358)
- 技术(20225)
- 业(20080)
- 财经(17945)
- 经济研究(17756)
- 经(15563)
- 教育(15505)
- 问题(15018)
- 技术经济(13896)
- 现代(12676)
- 商业(12639)
- 科技(12482)
- 版(12325)
- 贸(12059)
- 资源(11908)
- 图书(11639)
共检索到361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敏 卢凌美
根据临港服务业的分类,以物流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和金融与信息服务业三大临港服务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集聚度测算理论,从省域、市域以及临港服务业企业多尺度视角研究长三角临港服务业空间结构演进机理,探究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多层次空间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长三角临港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其中上海的临港服务业影响力相对更强,浙江和江苏紧随其后。②临港服务业与港口城市的扩散结合在一起,临港服务业与港口城市互为支撑。市域的空间结构从单中心为主,再经双中心发展成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临港服务业集聚的冷热点空间结构比较稳定,上海、苏州、杭州逐渐成为核心区域。长三角临港服务业的空间联系网络由简单网络演化成为四通八达的港口城市交流网,其中金融与信息服务业的空间联系演变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发散式空间联系网络。③城市化水平、知识溢出和滞后二期均有利于临港服务业的集聚,而信息化水平和政府规模明显抑制了长三角地区临港服务业的集聚。在临港物流服务业、临港运输服务业和临港金融与信息服务业中也基本类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国岩
以长三角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2013年会展场馆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研究会展场馆分布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场馆分布密度的变化是从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向区域副中心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向非区域副中心城市以及区域副中心城市所属的县级城市扩散。2未来一段时期,将呈现区域中心城市会展场馆"大型化+阶梯式"、副省级城市以及区域副中心城市会展场馆"一大+多小"、地市级城市会展场馆"均衡分布+查缺补漏"、县级城市会展场馆"综合体+常年展配套设施"等特征。3城市地位、展贸经济、产业政策、交通设施、地理位置、重大活动是影响会展场馆空间布局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昭成 沈丽珍 汪侠
发展智慧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长三角智慧产业企业数据分析,运用区位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长三角智慧产业的空间集聚、分行业发展特征和演化过程,并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影响智慧产业空间集聚的指标体系,探讨智慧产业发展与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协同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长三角智慧产业整体发展极核集聚化倾向逐年升高,处于单核发展后期,但也存在金华等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极度匮乏的城市,省域间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差异化态势;(2)内部各新兴产业视角下智慧产业发展演化也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和由极化向均衡化转变的分异特征;(3)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集聚辐射效应,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邻近区域发展;(4)区位机会窗口、技术关联、产业分叉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是影响长三角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大树 杨永亮
文章应用分异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区Hoover指数等常规统计方法与基于空间统计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一起,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以集聚为主,各地区、各细分行业差距明显,大致可以把25个地区分成扩散效应区、离心效应区、低速增长区和极化效应区等四种类型的关联模式,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动态的多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正在向网络化迈进。产生这种分异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本地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城市规模以及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地位和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借助连锁网络模型、残差分析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包括节点城市的层级变化、网络格局的空间演化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但层级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但传统的核心区域正在向外扩散,扁平化趋势加强。(3)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除了法律、广告功能,其他服务功能分布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网络连接更为充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沈玉芳 张婧 王能洲 刘曙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同其他产业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区域金融业空间合理布局则是保证区域内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基于此,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金融地理学研究视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尝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金融业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区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一心两极多点"向"一心两极两轴多点"演进的空间结构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国岩 蒋天颖
以长三角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EG指数,对2003—2012年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通过回归分析探究集聚成因,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上海是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结构较好,产业发展相对成熟;资本资源和经济环境是影响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发展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晓
当前我国提出将上海、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业在科创中心产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好科技服务业对建设科创中心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建设科创中心可以依托的重要腹地,通过实证方法,对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大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两地区科技服务业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京津冀 科技服务业 区位熵 集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曹有挥 陈国伟
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了76(城市)×552(企业分支机构)的分布矩阵,从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网络的空间关联和功能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显著,个别城市如昆山、常熟等城市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等级功能,开始承担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从网络关联特征来看,传统的"Z"型区域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也表现出了与核心区的快速融合。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南京和杭州的覆盖面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再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趋势,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差异,将11个不同行业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功能特征分为完善型、扁平型和专业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范晓
当前我国提出将上海、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服务业在科创中心产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好科技服务业对建设科创中心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建设科创中心可以依托的重要腹地,通过实证方法,对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大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两地区科技服务业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京津冀 科技服务业 区位熵 集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继英 李琪
当前长三角地区亟须通过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来调整产业布局,但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测算方法较为单一,也缺乏对区域两业融合时空演变的考察和空间异质性分析。为此,以2012—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法测度其两业融合水平,并将经济环境、政府支持、市场开放、外商投资、区域创新及信息技术等确定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核密度估计、自然断点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两业融合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并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有差异,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对本市产业融合的驱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市产业融合发展;对先进制造业服务化而言,政府支持是直接驱动因素,经济环境和区域创新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对现代服务业制造化而言,经济环境、外商投资和区域创新是直接驱动因素,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溢出效应驱动邻市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的两业融合发展提出提升融合水平、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融合发展以及培育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等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浩然 孔翔 李天宇
以长三角地区992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内部分异特征,探究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为森林乡村分区优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数量分布总体上相对均衡,但是区域内部分异特征显著。(2)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格局,集聚形态上呈现多核式“核心—边缘”结构。(3)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异是产业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多因素互动影响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长期控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因素则会驱动其空间格局演进。(4)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划分了集聚提升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引导区和都市边缘区4个类型区,形成面向县域单元的长三角地区森林乡村的分区优化与科学施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赵敏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天宇 陆林 张海洲 张潇
物流企业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心载体之一,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A级物流企业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历时性分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空间演化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空间集聚中心主要为上海、苏州、宁波和金华等城市,且集聚过程呈现出一定的圈层变化和"核心—边缘"特征;空间扩散方式包括邻近扩散、等级扩散和廊道扩散三种模式。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空间分布重心逐步由东向西迁移,迁移距离逐步缩短。(2)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空间关联特征逐步增强,空间相关性由空间负相关转为空间正相关,LISA显著性聚类表现为四种聚类模式的城市均有分布,且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3)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空间分异受经济、社会、市场、开放程度等驱动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影响力的强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研究可为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合理化布局及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亚莉 刘友兆 龙开胜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GIS软件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6~200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明显,并且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高强度地区,这与目前长三角经济增长极相吻合。同时,经济增长、城镇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短期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地管理政策的影响尚不显著。今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