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00)
- 2023(8683)
- 2022(6566)
- 2021(5731)
- 2020(4570)
- 2019(10013)
- 2018(9824)
- 2017(18380)
- 2016(10405)
- 2015(11509)
- 2014(11784)
- 2013(11297)
- 2012(10310)
- 2011(9370)
- 2010(9500)
- 2009(8680)
- 2008(8693)
- 2007(7562)
- 2006(7018)
- 2005(6421)
- 学科
- 济(50454)
- 经济(50395)
- 管理(25296)
- 业(21831)
- 地方(17782)
- 中国(17665)
- 方法(15750)
- 企(15536)
- 企业(15536)
- 数学(13644)
- 农(13488)
- 数学方法(13464)
- 业经(11296)
- 学(10932)
- 地方经济(9517)
- 农业(9480)
- 发(8520)
- 环境(8168)
- 财(7808)
- 城市(7636)
- 制(7457)
- 融(6995)
- 金融(6993)
- 产业(6758)
- 理论(6649)
- 和(6438)
- 发展(6347)
- 展(6328)
- 银(6327)
- 银行(6307)
- 机构
- 大学(153139)
- 学院(151998)
- 济(60394)
- 研究(59307)
- 经济(58930)
- 管理(52802)
- 理学(45373)
- 理学院(44627)
- 管理学(43621)
- 管理学院(43328)
- 中国(42097)
- 科学(38620)
- 京(33887)
- 所(30564)
- 研究所(28265)
- 农(27648)
- 中心(26114)
- 财(25681)
- 江(24343)
- 范(24212)
- 师范(23987)
- 业大(23017)
- 院(22040)
- 农业(21818)
- 北京(20799)
- 财经(20716)
- 师范大学(19898)
- 经济学(19431)
- 州(19132)
- 经(18837)
- 基金
- 项目(107194)
- 科学(85460)
- 基金(78363)
- 研究(75868)
- 家(70004)
- 国家(69504)
- 科学基金(58940)
- 社会(50114)
- 社会科(47455)
- 社会科学(47441)
- 省(41787)
- 基金项目(41532)
- 自然(37599)
- 自然科(36747)
- 自然科学(36735)
- 划(36143)
- 自然科学基金(36021)
- 教育(34041)
- 资助(30071)
- 编号(29329)
- 重点(25470)
- 发(25281)
- 成果(23799)
- 部(22777)
- 课题(21785)
- 国家社会(21671)
- 创(21511)
- 创新(20397)
- 发展(20349)
- 科研(20174)
共检索到227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乐 李陈
从人口城市化、地域景观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四个方面,构建长三角25座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测度模型,对2005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差异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发展表现为核心-边缘格局,其等级性、差异性和地带性特征明显。(2)研究期内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总体差异趋于扩大,且总体差异与分解的泰尔指数组间差异变化一致。(3)研究期内长三角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得分敛散性主要表现为发散的状...
关键词:
长三角 中心城市 城市化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朱兆彬 李萌
创新要素的流动是加强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实现创新载体间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创新绩效和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定义和筛选长三角区域科学中心城市,从主体、人才、投入、产出以及环境五个维度构建创新要素流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S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对长三角区域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要素流动力进行评价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从人才维度来看,高校人才的大幅流动对要素流动力的提升起支撑作用;从投入维度来看,R&D经费外部支出起绝对支撑作用;从产出维度来看,合作论文量影响最大;从环境维度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作用;从整体流动力体系来看,流动环境重要程度平均占比达67%,流动人才与主体发展动力不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整体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提出了将城市化分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的全面评价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模型,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和广东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了测算与比较,最后指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宋炳林 陈琳
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上海为参照,对杭宁苏合甬等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进行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评估效果显示,苏州凭借经济国际化领域的较大优势,综合得分排名首位;杭州、南京、宁波各有所长,分列二至四位;合肥则亟需以经济国际化为引领,带动城市国际化的全面提升。结合定量分析,归纳总结长三角各中心城市国际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并提出全面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开放水平、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都市圈中心城市 国际化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申玲 张福生 王微茜
"长三角"中心城市经济发达,水域面积广阔。利用城市中江河湖泊地下空间,促进水域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建设开发的客观要求。论文首先分析了"长三角"中心城市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与开发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域地下空间可能的开发利用功能类型及组合方式,最后简要的分析了未来水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渺希
首先以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为基础梳理了全球化中核心—外围之间的不均衡理论,并结合全球城市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总结了地域功能分布的基本模式;其次,研究从区位商、职能强度、产业异同性等方面进行计算,对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功能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研究发现:从1996—2005年,长三角区域形成了以上海为主要核心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城市,邻近上海的苏州、无锡成为技术密集产业集聚的城市,南京、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也具有较高产业价值区段的职能,这6个城市成为了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地域;其余的城市为附加价值较低的外围区域,也是城市功能趋于非结构化的同质化区域。
关键词:
城市 功能 全球化 长三角区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淑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大城市群的核心,在大区域经济中发挥巨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作为我国参与全球消费一体化竞争的重要平台,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群”机制不完善,在此区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超越单体城市提振消费的局限。根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演进历程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ICCI),对长三角城市群7个正在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开展实证测评。结果显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呈现行政等级梯度性、城市功能内源性和政府调控外生性,三类层级城市分别具有建设全球性、国际区域性和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提出完善城市群网络体系的消费联结点和分层结构性推进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芳 潘晨 贾文晓 刘敏 义白璐 象伟宁
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评估和判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及其与城市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方法,对"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特征和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其25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对"人口—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和区域分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均属"良",空间分布大致以上海—苏锡常—南京为界,呈南高北低中间差的特征。2010年较2005年生态环境状况稳中有好,浙江省和沪宁沿线的大部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政策调...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评价 城市化 长三角地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国清
未来的城市旅游竞争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即区域之间的竞争。随着区域旅游合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有中国旅游"金三角"之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探讨了区域旅游城市化、城市旅游区域化、区域内核心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等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多核心+网络化",并从旅游发展理念互动—利益共赢、旅游体制机制互动—区域协作、旅游产品设计互动—整合创新、旅游市场营销互动—"同城"效应等角度,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南京、杭州的城市旅游互动进行了实例研究,旨在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和谐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泉 白冬梅 邹成东
借助引力模型,筛选与合肥市经济联系强度高于整体均值的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创新经济4个方面出发,构建长三角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度评价模型分析长三角12市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特征,并根据层级的不同分别展开探讨。结果表明:合肥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对接长三角的潜力,但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内部动力;合肥市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且在整体上呈现为低协同状态;201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同度一直处于不协同状态,各城市在各分项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发展;(2)优先发展副中心城市,加快都市圈交通建设;(3)完善副中心城市数字化对接政策,打造新型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楼洪豪
苏浙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着差距甚大的三大地带。中间地带的“二传手”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加大区域经济在空间结构上的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统筹长三角的协调发展中应该将中间地带城市的发展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文章以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为例对此提出相应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要素传导机制 协调发展 长三角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陆雪琴 马玉梅
本文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以城市群涉及的地级市数据为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别测度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过程。结果显示:首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消费活力Dagum-基尼系数均不断缩小,各地消费活力逐渐趋于均衡,且不同城市群组间差距缩小是导致消费活力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的主要原因;其次,尽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整体消费活力正在逐渐提高,但不同区域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变化过程呈现明显异质性。据此,本文在促进不同城市群消费市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晓伟 刘澈元
研究长三角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对于促进区域一体化以及制定各市的发展规划有着重大意义。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和东部21个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方法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长三角格局。研究发现:省际尺度上两者关系的地域差异并不明显,仅存在南北翼的微弱差异。此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格局存在马太效应。长三角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程,依据客观的发展规律,研究两者适度不协调的合理性,制定两者协调发展的合理规划。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水平 关系 长三角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晏清 贺超飞 郭焕修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碳达峰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9年的二氧化碳核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碳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排放聚集效应明显。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科技支出显著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如果充分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将提前7年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上述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曾刚 王丰龙
从实现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挥长江经济带建设龙头示范作用的目标出发,借助加权平均、标准化、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进行评价。长三角已经步入全域一体化发展新阶段,其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呈现中高周低的"W"形格局,建议通过设立国务院直属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机构、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区域生态管控合作机制、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等方式,推进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