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64)
2023(18108)
2022(15767)
2021(14578)
2020(12444)
2019(28761)
2018(28427)
2017(54924)
2016(29807)
2015(33911)
2014(34332)
2013(33766)
2012(31275)
2011(28328)
2010(28409)
2009(26274)
2008(25722)
2007(22693)
2006(19851)
2005(17556)
作者
(87784)
(73494)
(72702)
(69778)
(46892)
(35370)
(33361)
(28843)
(27815)
(26008)
(24818)
(24789)
(23359)
(23077)
(22841)
(22526)
(22111)
(21701)
(21144)
(20915)
(18134)
(18043)
(17756)
(16739)
(16468)
(16299)
(16145)
(16132)
(14882)
(14453)
学科
(136902)
经济(136757)
管理(84059)
(77997)
(63954)
企业(63954)
方法(59222)
数学(51885)
数学方法(51220)
中国(34822)
(32552)
地方(30460)
(30407)
(29537)
业经(27801)
(22120)
贸易(22109)
农业(22064)
(21339)
(21268)
理论(20059)
(19602)
环境(19505)
(18963)
财务(18880)
财务管理(18831)
(18114)
金融(18110)
(17895)
银行(17839)
机构
大学(433131)
学院(431302)
(177385)
经济(173492)
管理(168435)
研究(146912)
理学(145876)
理学院(144208)
管理学(141459)
管理学院(140691)
中国(107647)
科学(92403)
(92002)
(78276)
(74600)
(70672)
研究所(68200)
中心(66751)
业大(65280)
财经(63308)
(63000)
北京(58050)
(57336)
(56937)
师范(56379)
农业(55427)
经济学(53958)
(53280)
(51105)
经济学院(48457)
基金
项目(293638)
科学(229501)
基金(212111)
研究(211167)
(185333)
国家(183840)
科学基金(157250)
社会(132266)
社会科(125281)
社会科学(125246)
(114692)
基金项目(112693)
自然(103439)
自然科(100995)
自然科学(100968)
自然科学基金(99079)
教育(96982)
(96623)
资助(88234)
编号(86163)
成果(69502)
重点(65695)
(64143)
(62657)
(59842)
课题(59174)
科研(56426)
创新(55926)
教育部(54701)
大学(54621)
期刊
(194444)
经济(194444)
研究(125893)
中国(78253)
学报(69563)
科学(63246)
(62790)
管理(60324)
(60032)
大学(51970)
学学(48994)
教育(43740)
农业(43001)
技术(38771)
(34199)
金融(34199)
经济研究(31462)
财经(30775)
业经(30330)
问题(26567)
(26398)
(22345)
图书(22340)
技术经济(22237)
统计(21745)
理论(20326)
(19997)
资源(19577)
科技(19550)
商业(19273)
共检索到629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虎  王兴平  丛喜静  
本文首先从国内有关就业统计数据获取的现实出发,在考虑西方"就业中心"与我国国情差异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首位就业区"的概念。同时,选取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六个中心城市的"区"级行政辖区作为遴选对象,通过运用相关的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其首位就业区的空间区位、集聚规模、就业类型、从业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最后以此为基础,结合长三角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前景,提出未来城市首位就业区及就业多中心格局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虎  王兴平  李迎成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一种适用于当前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就业水平评价及分类的方法。首先构架一个适用于长三角城市的就业水平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获取的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得到长三角16个城市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指标评价结果,再通过波士顿矩阵对16个城市进行分类,藉此对长三角城市就业整体特征和分类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最后提出长三角各个城市就业水平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栋  张宇婷  胡登峰  
文章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高质量发展理论要求,提出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我国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城市进行了组态分析。研究发现:通过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数字工业型、数字人才型、数字基础设施型、综合型Ⅰ(数字基础设施主导)和综合型Ⅱ(数字人才主导)5条路径,且数字工业型是主要的驱动路径;通过改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形成吸引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改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条件;工业数字化是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可行方法。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不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中数字经济因素间复杂互动的本质,对地方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道路有实践启示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晓伟  刘澈元  
研究长三角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对于促进区域一体化以及制定各市的发展规划有着重大意义。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和东部21个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方法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长三角格局。研究发现:省际尺度上两者关系的地域差异并不明显,仅存在南北翼的微弱差异。此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格局存在马太效应。长三角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程,依据客观的发展规律,研究两者适度不协调的合理性,制定两者协调发展的合理规划。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景睿  刘三林  邓晓锋  
知识产出与经济增长受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适度规模、知识外溢和市场容量的支配,融合以上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并对珠江三角洲9城市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知识产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适度问题,即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人口并不一定是产出弹性最大的人力资本,而是与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转化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种适配度区别不仅表现为城市间差异,而且随时间发生动态演变,因此,人力资本政策应该因时因地制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冉冉  沈春苗  
当下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时期,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三次产业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测度指标,采用2005-2016年间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的面板数据,从配置效应、集聚效应和交互效应三种理论机制出发,分别考察分析了资本流动、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流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其中财政资本流动、境外资本流动、社会资本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银行资本流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明显;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尤为明显。另外,进一步分析表明资本流动和产业集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但影响并不显著。由此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一方面在于有效促进资本流动,通过资本流动与转移改变要素资源配置结构;另一方面在于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春松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并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地比较了海西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差距。文章认为,海西经济区的城市竞争力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事业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为了加快发展,海西经济区应该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深化海峡两岸的交流,拓宽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加大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科技教育竞争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建党  唐杰  梁植军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两个视角入手,对2000-2015年间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和GDP以及珠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都形成了菱形城市层级结构;珠三角城市群GDP近似服从齐普夫分布,形成了金字塔型城市层级结构,基本实现了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空间配置;如果把香港和深圳合并为港深都会,则珠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服从幂律分布,城市GDP依然服从齐普夫分布;中国的户籍政策、人口规模政策阻碍了人口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工业化发展阶段差异是两大城市群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玉洲  
在理论分析城市群经济与物流系统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耦合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和物流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耦合度呈现倒U型,在2008年达到极大值,两个系统的耦合度趋向45°,向和谐发展的态势演化,但是离和谐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系统演化速度低于经济系统演化速度,对经济系统的制约作用仍然存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宋炳林  陈琳  
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上海为参照,对杭宁苏合甬等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进行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评估效果显示,苏州凭借经济国际化领域的较大优势,综合得分排名首位;杭州、南京、宁波各有所长,分列二至四位;合肥则亟需以经济国际化为引领,带动城市国际化的全面提升。结合定量分析,归纳总结长三角各中心城市国际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并提出全面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开放水平、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徐丽洁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得分,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以此来测量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优势明显,基础研究能力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马太效应”显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且具有地理邻近性。上海科学中心城市对区域产生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时空特质,对提升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申玲  张福生  王微茜  
"长三角"中心城市经济发达,水域面积广阔。利用城市中江河湖泊地下空间,促进水域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建设开发的客观要求。论文首先分析了"长三角"中心城市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与开发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域地下空间可能的开发利用功能类型及组合方式,最后简要的分析了未来水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航英   强永昌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我国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间出口产品质量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数字经济会显著提升城市出口产品质量,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仍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进口中间品质量,推动出口产品结构高端化,进而提升城市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非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有显著提升作用;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数字经济对特大及以上城市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盛皓炜  王如忠  
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作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数字经济可通过自主创新间接影响工业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艳  高立鑫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围绕“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促进效果显著;机制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加两条路径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本文认为,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城市群内部联系,更好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