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66)
2023(14931)
2022(12296)
2021(11321)
2020(9454)
2019(21298)
2018(21433)
2017(40538)
2016(22134)
2015(24708)
2014(24199)
2013(23130)
2012(20731)
2011(18474)
2010(18883)
2009(17721)
2008(16957)
2007(14959)
2006(13226)
2005(12089)
作者
(61188)
(50846)
(50586)
(48258)
(32460)
(24440)
(23121)
(19543)
(19528)
(18105)
(17353)
(17168)
(16362)
(16015)
(15914)
(15662)
(15177)
(14852)
(14818)
(14600)
(12519)
(12517)
(12427)
(11856)
(11464)
(11306)
(11245)
(11152)
(10272)
(9905)
学科
(84352)
经济(84248)
管理(59385)
(54107)
(41834)
企业(41834)
方法(33417)
数学(29221)
中国(28729)
数学方法(28576)
(25045)
地方(20630)
业经(19464)
(19203)
(18525)
(17910)
环境(16407)
农业(16217)
理论(15823)
(15555)
银行(15531)
(14836)
(14138)
金融(14130)
(13740)
贸易(13727)
(13229)
(13176)
(12965)
(11970)
机构
学院(294443)
大学(291367)
(112197)
管理(109655)
经济(109405)
研究(99212)
理学(92973)
理学院(91877)
管理学(89660)
管理学院(89138)
中国(79642)
(63929)
科学(62735)
(54454)
(49814)
(49436)
(46880)
中心(46862)
研究所(44863)
业大(43683)
财经(42034)
(40374)
北京(40099)
师范(39954)
农业(39009)
(38007)
(37801)
(37055)
经济学(33888)
技术(33647)
基金
项目(199217)
科学(155916)
研究(145769)
基金(141797)
(123931)
国家(122922)
科学基金(105599)
社会(91309)
社会科(86278)
社会科学(86254)
(79714)
基金项目(74229)
自然(68435)
教育(67287)
(66956)
自然科(66855)
自然科学(66832)
自然科学基金(65516)
编号(60582)
资助(58066)
成果(48678)
重点(45133)
课题(43123)
(43073)
(41878)
(40990)
创新(38353)
科研(37918)
国家社会(37363)
大学(36577)
期刊
(128457)
经济(128457)
研究(89037)
中国(66136)
(46121)
学报(45692)
科学(42459)
(42231)
管理(40748)
教育(37494)
大学(34734)
学学(32488)
(31721)
金融(31721)
农业(30825)
技术(27363)
业经(22354)
经济研究(20601)
财经(19727)
问题(17573)
(16991)
(16937)
图书(15046)
统计(14937)
(14645)
资源(14304)
(13813)
(13610)
现代(13534)
科技(13320)
共检索到452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涛  曹卫东  王雪妍  
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中心城市规模能级得到快速提升,引发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升高,尤其是作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环境风险备受关注。通过PSIR-TOPSIS模型对合肥水环境综合风险水平进行测度,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脱钩分析对城市规模与水环境风险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间合肥城市规模水平呈线性增长,水环境风险指数经历持续上升—波动下降—波动上升三个阶段,提示合肥当前水环境风险压力加剧。(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显示合肥城市规模与水环境风险呈现“N”型曲线关系,两个拐点分别处于城市规模0.2和0.8水平处,对应城市增长起步阶段和高规模阶段。(3)脱钩分析表明合肥城市规模取得显著增长后,城水关系的脱钩状态进入不稳定时期,强脱钩与扩张负脱钩交替出现,虽然风险水平仍处于上升阶段,但水环境风险的扩大趋势已被抑制,表征合肥城市规模与水环境风险将进入新的平衡发展状态。本文为避免传统水环境评价单一性局限,结合多种理论模型构建城水关系研究框架,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城市与水环境协调共生的理论支撑与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吴妍妍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度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杭州、南京、苏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创新城市网络。与上海张江、北京怀柔、深圳并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定位为合肥建设全球性的科创枢纽城市打开成长空间。目前,合肥在重大创新平台集中度、企业研发投入、人才吸引力凝聚力、加强金融推动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对此,应加快前沿交叉平台建设,推动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与重大项目等资源向企业汇集,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管理,加大政府前端培育资助规模,提供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促进成果转化的组织系统和中试基地建设,政府主导构建网络化协同创新机制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泉  白冬梅  邹成东  
借助引力模型,筛选与合肥市经济联系强度高于整体均值的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创新经济4个方面出发,构建长三角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度评价模型分析长三角12市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特征,并根据层级的不同分别展开探讨。结果表明:合肥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对接长三角的潜力,但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内部动力;合肥市与安徽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且在整体上呈现为低协同状态;201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协同度一直处于不协同状态,各城市在各分项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创新发展;(2)优先发展副中心城市,加快都市圈交通建设;(3)完善副中心城市数字化对接政策,打造新型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柏家文   柏恬宇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新世纪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设立十余年来,示范区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融合一体化方面成效明显,但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加快构建皖江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和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化解皖江区域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婉怡   张珊   舒伯阳   吴文秀  
一体化是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依托共生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文章在探讨旅游一体化共生内涵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制度机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营销宣传和区域联系5个维度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评价体系,对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旅游合作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的作用。研究发现:(1)合作能缩小制度距离、促进要素流动、提升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但合作主体间的要素集聚也会降低同其他主体间的要素交换,影响共生网络平衡,产生“合作阴影”现象。(2)上级政府的权力介入对合作与旅游一体化共生呈正向调节作用,有助于弱化行政边界限制、压缩制度距离、提升合作效率并促进旅游一体化共生发展。(3)在促进与阴影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合作可以调和在多维邻近关系下一体化共生发展的溢出效果,增强旅游一体化对地理邻近地区的辐射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门宇  刘胜林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该地区产业结构体系完整,城市密度高,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技术转移和风险投资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进程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和资本支持,本文以2010-2019年十年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经济发展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转移效率解释变量和风险投资总额解释变量,与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技术转移和风投资本引入,可以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项鑫  张庆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农村如何抓住一体化战略下的发展机遇,实现全面一体化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长三角农村地区为例,采用Malmquist模型对物流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7-2020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农村物流效率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浙江农村的物流效率要显著高于其他两省一市,安徽省农村的物流效率最低。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市场一体化水平、人力资本投入与对外开放对长三角地区农村物流效率及技术变动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林斐  
在创新经济中,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因其流动受资源和环境约束较小而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创新中心的区域布局和创新网络结构也具有较高的可规划性;不同于传统经济中因产业集聚和扩散而形成"核心—边缘"格局下的区域一体化,创新经济中因创新的共享化扩散而形成共享型区域一体化。因此,应积极发展创新经济,由区域内所有政府、创新主体、生产主体等共建区域创新产业共同体,通过各地区协商共治、各行为主体协作共治和政府与市场协同共治优化创新生态,有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而充分发挥创新扩散促进共享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实现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应优化创新网络系统,打造高水平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建开放性区域创新产业共同体;促进集成式制度创新,共治区域创新生态;进而实现共享型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为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振祥  储节旺  
[目的/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给区域内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为高等院校的知识协同创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新的局面。[方法/过程]以长三角“双一流”高校为对象,构建了“双一流”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较为客观的熵权TOPSIS模型设置指标权重、测算各“双一流”高校2013-2017年的知识创新能力,并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视角,分析提升长三角“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对策。[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一流高校相对于一流学科高校而言知识创新能力更强;各高校的知识创新投入、产出能力不相匹配;长三角“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能力差距悬殊,并且呈现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最终会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产生高校知识创新的“马太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在长三角一体化视角下,提升“双一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促进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的高校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并从转变知识创新观念、制定发展规划、建立高校知识创新联盟这个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知识创新协同一体化发展对策。
[期刊] 改革  [作者] 曾刚  王丰龙  
从实现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挥长江经济带建设龙头示范作用的目标出发,借助加权平均、标准化、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进行评价。长三角已经步入全域一体化发展新阶段,其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呈现中高周低的"W"形格局,建议通过设立国务院直属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机构、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区域生态管控合作机制、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等方式,推进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卫东  王梅  赵海霞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研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和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当前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已从经济空间格局变化、产业集聚发展与污染转移、人口增长压力及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等多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影响机理和效应进行分析,并从区域环保合作(环保一体化)、区域生态补偿及环保规制等方面探讨解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环境效应的途径。在研究方法上,以计量经济学模型和采用ArcGIS空间分区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晏清  贺超飞  郭焕修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下,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碳达峰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9年的二氧化碳核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碳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二氧化碳排放聚集效应明显。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一体化、外商直接投资、公共财政收入和科技支出显著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碳达峰。如果充分考虑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将提前7年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上述地区尽早实现碳达峰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蓉  刘乃全  
长三角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演进凸显出城市的主导作用。本文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和区域内地区间差异缩小两个方面实证考察了城市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演进的影响,结果证实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柱  许理  
文章以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边界效应形成机制以及运用β收敛模型,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的基础上,参照重力模型并运用Barro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β收敛和一体化边界效应时间分析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差距减少,经济趋同性明显,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从省际城市间边界效应分析看,其中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安徽8城市与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效应不显著;从中心—外围城市边界效应分析看,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边界屏蔽效应显著,而分阶段分析表明这种屏蔽效应自2017年后有所弱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祖会英  苗建军  
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区域内城市面临着复杂的利益冲突。本文以长三角21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群利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市场化、政府行政垄断以及城市化因素在长三角深度一体化下对城市群利益均衡的作用机理,并试图用经济学图形在城市和城乡两个维度上进行理论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