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47)
2023(11970)
2022(10499)
2021(9903)
2020(8334)
2019(19361)
2018(19313)
2017(36579)
2016(20196)
2015(22805)
2014(22861)
2013(22694)
2012(20953)
2011(18865)
2010(18711)
2009(16955)
2008(16415)
2007(14536)
2006(12894)
2005(11014)
作者
(59915)
(49627)
(49313)
(46748)
(31698)
(24012)
(22404)
(19483)
(19098)
(17929)
(17205)
(16706)
(16006)
(15630)
(15483)
(15417)
(14741)
(14712)
(14348)
(14145)
(12438)
(12102)
(12093)
(11485)
(11161)
(11071)
(11030)
(10940)
(10130)
(9807)
学科
(78165)
经济(78076)
管理(55615)
(50817)
(42190)
企业(42190)
方法(35163)
数学(30002)
数学方法(29615)
(21697)
中国(21667)
地方(19824)
(19603)
(18208)
业经(17867)
农业(14544)
理论(13974)
(13496)
(13415)
(12897)
贸易(12888)
环境(12431)
(12414)
教育(11965)
技术(11960)
(10971)
金融(10970)
(10964)
财务(10893)
财务管理(10866)
机构
大学(282149)
学院(278325)
管理(109604)
(103895)
经济(101306)
研究(98100)
理学(94583)
理学院(93460)
管理学(91700)
管理学院(91216)
中国(70643)
科学(64259)
(61739)
(50383)
(50354)
(46790)
研究所(46104)
业大(45447)
中心(43916)
(41512)
农业(39676)
北京(39024)
(38508)
师范(38046)
财经(37076)
(36186)
(33802)
(33687)
技术(31737)
师范大学(30992)
基金
项目(195898)
科学(151697)
研究(141355)
基金(139674)
(123567)
国家(122527)
科学基金(103445)
社会(85242)
社会科(80440)
社会科学(80414)
(77198)
基金项目(74702)
自然(69500)
自然科(67821)
自然科学(67802)
自然科学基金(66549)
(65956)
教育(64777)
编号(57942)
资助(57598)
成果(47487)
重点(44453)
(42311)
(41919)
课题(40849)
(40591)
科研(37853)
创新(37819)
计划(36608)
大学(36043)
期刊
(116546)
经济(116546)
研究(83052)
中国(58005)
学报(49942)
(45735)
科学(44728)
管理(41259)
大学(36760)
教育(36597)
(34180)
学学(34132)
农业(31757)
技术(25203)
(22059)
金融(22059)
图书(19011)
业经(18691)
经济研究(17774)
财经(17498)
(16725)
问题(14960)
(14901)
科技(14556)
理论(13793)
(13504)
业大(13139)
书馆(13035)
图书馆(13035)
技术经济(12946)
共检索到415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立军,朱海就  
上海提出的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必须由苏浙沪三地共建才能实现。长三角大都市圈应该是多极的,而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以上海为中心的一极;应从经济地位和经济关联度而不能仅从地理、交通来考虑上海大都市圈的外延,一些距离上海相对较远,但在经济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亦应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应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宋炳林  陈琳  
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上海为参照,对杭宁苏合甬等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进行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评估效果显示,苏州凭借经济国际化领域的较大优势,综合得分排名首位;杭州、南京、宁波各有所长,分列二至四位;合肥则亟需以经济国际化为引领,带动城市国际化的全面提升。结合定量分析,归纳总结长三角各中心城市国际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并提出全面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开放水平、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钱亦杨  谢守祥  
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 ,构建有系统的城市群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与世界五大著名都市圈相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明显存在着传统和自然发展的痕迹 ,特别是因其属于三个省级行政区管辖下的经济区 ,所以某些政治地缘关系还制约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因此系统思考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协同发展问题 ,以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竞争力 ,是促进大都市圈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中起  张伊娜  
交通对经济扩散具有重大影响,可利用经济距离来分析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圈层结构。基于目前的交通轴与经济扩散圈层的关系,长三角仍是“之”字型点轴系统结构;该点轴系统结构的进化将趋向于网络系统结构;因此,应构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广域交通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雨森  张延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通过聚类分析,证实了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等级层次;以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呈现以苏浙为制造业基地、上海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当地和周边制造业,其"中心效应"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功能。研究结论为大都市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错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班茂盛  方创琳  
为推动长三角都市带人口稳定扩容,寻求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途径。基于国外已经成熟的大都市带,认为产业集聚规模、资源支撑条件、环境承受能力是影响大都市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根据预测,长三角都市带未来的人口规模为1.07亿~1.17亿。通过对支撑长三角都市带经济—人口容量的资源环境要素分析,认为扩大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容量,关键在于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认为未来经济发展所需各类用地保障程度的高低、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能力的强弱以及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是影响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建议在国家层面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长三角大都市带各类功能用地的保障能力,通过建立国家石油储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泗薪  孙敏  
文章基于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面板数据,先构建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再通过新冠疫情前后数据计算,分别对每个都市圈机场群与城市群发展指标总贡献、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比较分析,据此精准判定三大都市圈每年的耦合协调等级。实证发现:从空间上看,上海都市圈无论是耦合度还是耦合协调度,都始终高于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从时间上看,上海都市圈近九年来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状态,而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在遭遇疫情冲击后,耦合协调等级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后两者的机场系统和城市系统亟待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同时应高度契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路径嵌入并提高发展韧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若愚  霍伟东  张莹  
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将金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扩散的融资支持、信息传递、风险分散三大机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数据,实证分析并比较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六大都市圈技术扩散的促进机制与成效差异。结果显示:上海大都市圈金融集聚促进技术扩散主要体现为融资支持机制,宁波都市圈主要体现为融资支持和信息传递机制,苏锡常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作用机制全面且成效显著,南京和合肥都市圈内技术扩散成效不显著;从金融子行业集聚来看,银行业集聚在各都市圈技术扩散中起主导作用,证券业集聚对苏锡常和杭州都市圈的促进成效突出,保险业集聚的技术扩散成效不显著;在各都市圈中心城市构成的Z字型辐射带域中,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对所处都市圈的技术扩散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志锋  杨少丽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特征,这在我国三大外商投资密集区——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都市圈之间同样存在。文章利用三区域代表城市——上海、深圳和北京1987—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对FDI对其经济增长以及公共服务、产业聚集、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及比较,并将结论进一步扩展到三大都市圈。进而分析了FDI对三大都市圈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检验了文章所提出的传导机制中FDI对公共服务、产业聚集以及对外贸易的影响效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戴悦  史梦鸽  
在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定义与内涵、归纳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区位特征对区域内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发布与实践沿革进行梳理整合;系统总结分析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各自的生态补偿政策与实践进展,并聚焦于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政策效益评价;提出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内生态补偿建设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提高长三角地区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久文  李承璋  
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考察中国三大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从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中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改善,整体上已经越过了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基本阶段,进入了以发展型消费为主、享乐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注重消费质量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区域一体化推动了都市圈核心城市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不同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相异的功能定位将使得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过程各具特色。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何  白庆华  
都市圈是由功能互补、运用协同的城市群体所形成的城市区域;目前我国形成的三大都市圈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者各有优势;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区域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晓博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尚未面世,"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已经按着喇叭追上来了! 11月28日,上海官方媒体"澎湃新闻"公布了一个超级重磅消息:沪浙苏三地正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一共涉及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8个城市。而在2017年国务院对上海2035年总体规划的批复里,也有这样一段话: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这段批复里,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立锋  夏艺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圈"之一,发挥其在我国内外双向大开放中战略节点的作用,亟需强化亚太开放门户、制造业创新中心、海陆统筹发展等功能特色,构建"一主一副四带"空间构架,加强与上海和周边都市圈外联对接,强化区域内在融合发展,做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