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5)
2023(12153)
2022(10141)
2021(9183)
2020(7525)
2019(17178)
2018(16653)
2017(30849)
2016(17443)
2015(19075)
2014(18861)
2013(18388)
2012(17290)
2011(15973)
2010(16179)
2009(14761)
2008(14563)
2007(12804)
2006(11402)
2005(10253)
作者
(55698)
(46861)
(46715)
(43676)
(29811)
(22560)
(20787)
(18293)
(17675)
(16657)
(16108)
(15569)
(15340)
(14846)
(14809)
(14203)
(14085)
(13837)
(13502)
(13393)
(12043)
(11576)
(11528)
(10762)
(10700)
(10513)
(10388)
(10302)
(9750)
(9370)
学科
(77404)
经济(77326)
(44579)
管理(44324)
(33683)
企业(33683)
方法(31949)
数学(28480)
数学方法(28032)
中国(22543)
(21612)
地方(21149)
(17824)
业经(16925)
农业(15139)
(14946)
(14117)
贸易(14106)
(13625)
环境(12651)
(12152)
金融(12151)
(12005)
银行(11944)
技术(11934)
地方经济(11893)
(11755)
(11702)
(11570)
(10214)
机构
学院(252516)
大学(250904)
(99829)
经济(97950)
研究(95241)
管理(90710)
理学(78847)
理学院(77780)
管理学(75864)
管理学院(75442)
中国(68780)
科学(64959)
(59282)
(54317)
(51832)
研究所(47917)
农业(47374)
业大(46500)
(42734)
中心(41806)
(38657)
(34313)
财经(34108)
北京(34007)
(33986)
师范(33747)
(32021)
(31027)
(30834)
科学院(30519)
基金
项目(176195)
科学(137693)
基金(127603)
研究(117676)
(116465)
国家(115513)
科学基金(96488)
社会(74636)
(71787)
社会科(70769)
社会科学(70751)
基金项目(67364)
自然(66071)
自然科(64613)
自然科学(64592)
自然科学基金(63419)
(61138)
教育(53941)
资助(52046)
编号(44552)
(43336)
重点(40973)
(37169)
(37144)
计划(36934)
成果(34870)
创新(34814)
科研(34762)
科技(33069)
发展(32936)
期刊
(110158)
经济(110158)
研究(69670)
(54815)
学报(53299)
中国(52615)
科学(45852)
大学(37640)
农业(37279)
学学(36115)
管理(33167)
(29916)
教育(25946)
(22471)
金融(22471)
技术(20493)
(20142)
业经(19762)
经济研究(18391)
财经(16318)
业大(15169)
问题(14711)
(14061)
(14013)
科技(13764)
统计(13130)
农业大学(12833)
技术经济(12549)
(12352)
资源(12037)
共检索到374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保松  曹林奎  
研究了镉污染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的差异 ,结果发现 ,小麦生长发育品种间差异很大 ;根的长度、单株地上部重量、地下部重量、每株分蘖数是反应比较敏感的指标 ;小麦对镉的吸收和分配由根部特性决定 ,不同品种根部吸收镉的能力比对照高 10 0倍以上 ,而地上部吸收镉的能力仅是对照的 10倍左右 ;同时 ,根部吸收镉的总量约是茎部 10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殿顺  董翔云  刘树庆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春小麦中前期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使小麦的株高、茎基宽、分蘖数、茎叶干重等生长量提高0.05~1倍,但增长并不与氮肥用量同步。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施氮处理的小麦茎叶中全N含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而全P、全K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小麦茎基部NO3--N含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施氮量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性,小麦茎基部NO3--N含量、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可以反映出土壤的供氮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季书勤  吕印谱  宋保谦  
通过 7个不同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在郑州 4a 16个春、秋播期中的生育表现 ,提出了不同生态型品种在不同播期中的主茎叶片数 ,主茎叶龄等指标。如在秋播条件下的主茎叶片数春性品种为 12片 ,半冬性品种 13片 ,冬性品种 14片 ;主茎生长锥伸长时叶龄春性品种为 3片左右 ,半冬性品种为 4片左右 ,冬性品种为 5片左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王玉平  于运华  罗诗铭  
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冬小麦在越冬期覆膜一段时间,可明显提高覆膜期间的温度,促进冬小麦幼穗分化、加快其生育进程,从而延长冬小麦中后期的生育长度,并取得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的效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红  李文雄  魏自民  解宏图  
用溶液培养法对硼与小麦生长发育及结实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无硼影响小麦的营养生长 ,缺硼不影响小麦的营养生长 ,但影响小麦的生殖生长。 (2 )缺硼严重影响小麦的穗分化 ,在一定施硼范围内 ,随着硼施用量的增加 ,总小穗数和有效小穗数增多。 (3)不同年份 ,气候因子不同 ,对硼的需要量不同。1997年 ,在 0~ 1μmol/L范围 ,1998年 ,在 0~ 10 μmol/L范围内 ,随着硼浓度的提高 ,结实率呈增高趋势。 (4)小麦需硼的关键时期为孕穗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马贞玉  梁双波  姚艳荣  贾秀领  
通过管栽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返青期根修剪对冬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置3个根修剪处理:返青期小切根、返青期大切根和未切根对照(CK)。结果表明,根修剪可降低叶片SPAD值,尤其大切根处理生育后期叶片持绿性较差。切根对小麦单株分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小切根可促进有效蘖的生长,使成熟期单株分蘖较高,但大切根处理分蘖及成熟期分蘖均较低。小切根通过对根系的适当调控,使0~140 Cm根系冗余量减少,根冠比降低,但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促进浅层根系(0~60 Cm)的生长,抑制了深层根系的生长。小切根可促进地上部生长,使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增加,因而使单株粒重增加;大切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庞春明  蒋春志  武金铭  刘洪岭  
利用以春小麦品种AprilBearded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秆基因Rht1、Rht2、Rht3、Rht1+Rht2和Rht2+Rht3的5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缩短了小麦植株生长发育进程,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加大了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增大了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穗长,减少了无效分蘖;Rht3矮秆基因显著加大了旗叶面积,但对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单株成穗和穗长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Rht1+Rht2基因结合没有突出的优势存在:Rht2和Rht3基因结合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文旭  陈素英  胡春胜  尹春梅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山前平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根据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耕作方式的不同,设深耕处理、少耕处理和免耕处理3类6、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明显影响小麦的出苗率,传统翻耕处理出苗率比免耕高出27.1%~46.2%。由于秸秆的覆盖,免耕处理小麦返青期低温偏低,导致生育期推迟7~10 d,后期作物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是造成免耕处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免耕处理蒸发较小和小麦根系不发达,NO3--N淋失到土壤剖面的100 cm以下,不仅使氮肥利用率低,也是造成免耕减产原因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华龙  娄梦玉  李雪  王飞  郭彬彬  郭大勇  李海港  焦念元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明小麦合理轮作制度和磷肥管理。[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两年在花生(PCR)、玉米(MCR)和花生Ⅱ玉米(ICR)茬口下种植冬小麦,分别设P_0(0 kg P_2O_5·hm~(-2))、P_(90)(90 kg P_2O_5·hm~(-2))、P_(180) (180 kg P_2O_5·hm~(-2))和 P_(270)(270 kg P_2O_5·hm~(-2)) 4 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率、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 (1)同一茬口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单穗干重均呈P_(270)>P_(180)>P_(90)>P_0处理;冬小麦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_(18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不同茬口下,各施磷水平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均表现为PCR> ICR>MCR;在不施磷(P_0)和低磷(P_(90))水平时,花生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均大于花生Ⅱ玉米茬口和玉米茬口,但在P_(180)、P_(270)施磷水平时,花生Ⅱ玉米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则均大于花生茬口和玉米茬口。(3)结合施磷量与产量拟合曲线,花生茬口冬小麦最高产量为10 493.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7.0 kg·hm~(-2);花生Ⅱ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10 749.8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8.9 kg·hm~(-2);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9 936.2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89.3 kg·hm~(-2)。[结论]花生茬口及花生Ⅱ玉米茬口的冬小麦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方面均优于玉米茬口,冬小麦产量潜力大,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低,为 177.0—178.9 kg·hm~(-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小丽  薛少平  朱瑞祥  党小选  刘永利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冬小麦秸秆、秸秆覆盖量和覆盖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在陕西关中一年两熟典型地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用小偃22和小偃216 2个冬小麦品种秸秆,设秸秆混入耕层、秸秆带状覆盖、秸秆全面覆盖3种秸秆还田方式,以及4 500,7 500和10 500kg/hm2 3个秸秆还田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于夏玉米幼苗期和发育中期测定株高、茎粗、次生根数、叶片颜色、单株干质量,并于成熟期测定株高、穗位高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各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012年夏玉米播种后由于较长时期干旱少雨,冬小麦秸秆覆盖的保墒作用大于其化感作用,各秸秆还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志勇  王璞  翟志席  Marion Boening-Zilkens  
在优化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生育进程与传统水肥一致,株高、单位面积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动态变化与传统水肥差异不明显,物质生产结构优于传统水肥处理,主茎上四叶总叶面积略有减少,其基部节间长度明显缩短,穗下节间增长,穗数略微增加,穗粒数减少,收获时千粒重优势显著,最终产量略高于传统水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秀林  白小梅  王艳华  崔四平  李广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晓远  高志红  罗远培  刘晓英  
利用温室管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效应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水分胁迫,拔节期与开花期复水能激发冬小麦根、茎、叶、冠生物量显著增长,三叶至分蘖期控水的处理绿叶面积日增量最大;前期一直干旱灌浆期复水能明显减缓植株的衰老速率。冬小麦前期经受中度或重度水分胁迫,拔节期复水后增产效果最大,前期经受中度水分胁迫,开花期复水后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确定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55%为冬小麦分蘖期水分胁迫效应增产节水的水分临界指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同小娟  李维炯  李俊  倪永珍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效微生物堆肥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量传统堆肥、化肥相比,有效微生物堆肥能明显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刺激冬小麦根系生长,增加群体密度,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与等量传统堆肥、化肥相比,有效微物生堆肥增产幅度为5.3%~25.8%,且随施肥量增加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亮  翟丙年  冯梦龙  王明英  强晓敏  赵粉萍  党松茂  
【目的】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小麦水氮管理,为渭北旱塬冬小麦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和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小麦从出苗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到返青期达最大后开始下降;返青期以前,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都以农户模式2(农户传统施肥灌溉处理)最高;返青期后经拔节期追氮补灌,小麦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以优化模式3-1(优化水氮管理并结合秸秆覆盖和配施有机肥)最高,施氮和灌水均提高了小麦的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量。各处理产量以优化模式3-1最高,为5 54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