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3)
- 2023(1210)
- 2022(1039)
- 2021(1004)
- 2020(982)
- 2019(2183)
- 2018(2105)
- 2017(3706)
- 2016(2359)
- 2015(2742)
- 2014(2779)
- 2013(3001)
- 2012(3219)
- 2011(3050)
- 2010(3609)
- 2009(3789)
- 2008(2543)
- 2007(2059)
- 2006(1733)
- 2005(1606)
- 学科
- 济(6295)
- 经济(6289)
- 教育(4802)
- 业(4551)
- 生(4033)
- 管理(3959)
- 研究(3911)
- 研究生(3525)
- 农(3508)
- 制(3380)
- 度(2748)
- 制度(2745)
- 企(2691)
- 企业(2691)
- 方法(2663)
- 融(2625)
- 金融(2624)
- 学(2466)
- 中国(2460)
- 农业(2339)
- 数学(2324)
- 数学方法(2275)
- 服务(2242)
- 疗(2236)
- 医疗(2233)
- 地方(1691)
- 银(1635)
- 银行(1628)
- 理论(1600)
- 行(1553)
- 机构
- 大学(36869)
- 学院(33898)
- 研究(17092)
- 济(11862)
- 经济(11359)
- 中国(11283)
- 管理(10957)
- 科学(10263)
- 农(9515)
- 理学(9034)
- 京(8953)
- 所(8939)
- 理学院(8865)
- 管理学(8510)
- 管理学院(8440)
- 研究所(8160)
- 中心(7284)
- 农业(7189)
- 业大(6835)
- 院(6578)
- 江(6450)
- 省(6338)
- 范(6191)
- 师范(6139)
- 北京(5925)
- 教育(5472)
- 师范大学(5055)
- 财(4967)
- 州(4885)
- 农业大学(4697)
共检索到58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函青 苏成元 庞银 刘志伟 朱道弘
【目的】研究锥栗瘿蜂在主要锥栗产区的分布、危害特征及天敌种类,比较近缘种栗瘿蜂的形态特征,为控制其危害提供基础。【方法】于福建、浙江及湖南主要锥栗产区采集瘿蜂虫瘿,调查锥栗瘿蜂及其天敌种类和危害情况。【结果】锥栗瘿蜂虫瘿形态与栗瘿蜂相似,以成虫中胸侧板斜纵刻纹、并胸腹节背板侧隆线等特征可与栗瘿蜂相区分。锥栗瘿蜂分布于福建省周宁县、建瓯市、政和县、寿宁县及浙江省庆元县。多与栗瘿蜂混合发生,混合发生地锥栗瘿蜂羽化成虫的数量比例为0.6%~86.0%。调查地有虫株率100%,锥栗瘿蜂的危害枝率为17.9%~32.9%,每虫瘿内虫室数3个左右。植株的东南西北方位皆可致瘿,于树冠上部形成的虫瘿数显著低于中下部,与栗瘿蜂占据着类似的生态位。调查地锥栗瘿蜂的寄生性天敌种类主要有日本大痣长尾小蜂、栗瘿啮小蜂、栗瘿长尾小蜂、栗瘿旋小蜂及黑褐宽缘广肩小蜂,其中日本大痣长尾小蜂和栗瘿啮小蜂为其优势天敌,对锥栗瘿蜂种群数量起到了明显的自然控制效果。【结论】锥栗瘿蜂分布于福建省周宁县、建瓯市、政和县、寿宁县及浙江省庆元县,在锥栗林与栗瘿蜂占据着类似的生态位。主要寄生性天敌种类为日本大痣长尾小蜂、栗瘿啮小蜂、栗瘿长尾小蜂、栗瘿旋小蜂及黑褐宽缘广肩小蜂。
关键词:
栗瘿蜂 形态 分布 寄生蜂 森林昆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树嘉 曲爱军 孙伟
栗瘿蜂的寄生蜂,在山东有28种,均为小蜂类,主要种10种,本文对其识别特征作了简单描述。在这些寄生蜂中,有单食性的也有寡食性的;有初寄生的,也有重寄生的;有在体外寄生的,也有在体内寄生的。其中能对栗瘿蜂种群密度的变动产生影响的优势种只有4-5种,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其寄生总效应是以中华长尾小蜂为核心,主导着栗瘿蜂种群密度的周期性变动。
关键词:
栗瘿蜂,寄生蜂,识别特征,寄生群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莉丽 徐志宏 谢建兴
栗瘿蜂为一种孤雌生殖的瘿峰 ,是危害板栗树的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它有许多天敌 ,尤其是长尾小蜂 ,被认为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文中介绍了栗瘿蜂天敌的种类 ,其中着重介绍长尾小蜂科的有益长尾小蜂和中华长尾小蜂 ,对它们在形态及生理生化上的区别进行了简要综述。中华长尾小蜂的种群在日本增长缓慢 ,在定殖上有一定难度 ,据报道 ,可能与雌雄性比比较低和本地兼性重寄生蜂的活动有关
关键词:
栗瘿蜂 长尾小蜂 杂交反应 重寄生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谭林晏 任典挺 龙承鹏 张惠超 王义平
[目的]为探明中国栓皮栎上瘿蜂虫瘿内寄生蜂昆虫种类,2019至2022年调查了我国栓皮栎上不同形态瘿蜂虫瘿中寄生蜂分布,为生物防治瘿蜂昆虫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栓皮栎上的瘿蜂虫瘿,进行室内寄生蜂饲养,对我国栓皮栎上不同类型瘿蜂虫瘿内的寄生蜂昆虫种类进行分类与鉴定。[结果]调查了我国栓皮栎上12种形态瘿蜂虫瘿内的寄生蜂共计有9科17属26种,其中包括5个中国新记录种,并介绍其分布情况。[结论]本文记录了栓皮栎上瘿蜂虫瘿内的26种寄生蜂及其分布情况,以及其对应的虫瘿形态,并获得了虫瘿与寄生蜂的彩色照片。
关键词:
栓皮栎 瘿蜂 寄生蜂 虫瘿 种类调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许松 田俊策 侯建军 吕仲贤
【目的】应用彩色稻进行田间彩绘是创意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可能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本研究旨在探明彩色稻对水稻主要食叶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及其卵寄生蜂的影响,为创意农业稻田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稻纵卷叶螟在紫色稻、黄色稻和常规稻(对照)上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幼虫及蛹的历期、幼虫及蛹的存活率、蛹重和性比等;比较稻纵卷叶螟成虫在彩色稻和常规稻之间的产卵选择性;比较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对彩色稻和常规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选择性,并在大田条件下调查彩色稻稻田和用紫色稻写字的创意稻田中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趋向于在彩色稻上产卵,在彩色稻上的产卵百分比达6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稻,同时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上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常规稻,用紫色稻和黄色稻叶片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存活率和蛹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稻。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发育历期、蛹重和性比无显著影响。不同赤眼蜂对不同水稻品种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选择性有差异,螟黄赤眼蜂偏向寄生紫色稻上的卵,对黄色稻的选择性最低,但寄生率无显著差异;而稻螟赤眼蜂偏向寄生绿色常规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卵,对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选择性最低。3种水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稻螟赤眼蜂对常规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是紫色稻上的4.3倍,是黄色稻上的2.1倍。在大田情况下,紫色稻和黄色稻稻田中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和幼虫密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紫色稻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最高,为15.3%,是常规稻的10.9倍,黄色稻的3倍;紫色稻和黄色稻的稻纵卷叶螟残虫率分别为4.5%和3.3%,也显著高于常规稻(1.1%)。以紫色稻进行田间彩绘时,紫色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均在6%以上,显著高于常规稻田(4%以下)。【结论】彩色稻相对于常规水稻更易于吸引稻纵卷叶螟危害,且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上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常规稻,而稻螟赤眼蜂对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选择性最低,不利于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控。在利用彩色稻进行创意农业稻田彩绘时应充分考虑其负面的生态影响,并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罗艳玲 杨菊 马绍坚 苏钟琪 马涛 温秀军
[目的]对我国桉树叶片上形成虫瘿危害、造成桉树叶片生长畸形、长势缓慢的一种害虫进行分子和形态鉴定,确定害虫种类,为野外识别、监测与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花都区桉树林中,采集尾叶桉上带有虫瘿的桉树枝条10枝。放置于实验室透明塑料圆形容器中,每天收集虫瘿中羽化的小蜂,统计数量、区分种类。采用DNA提取试剂盒的方法提取了小蜂DNA,并对COI和28S rRNA两个片段进行测序,同时在NCBI上下载同属物种,以桉树扁角金绿姬小蜂Closterocerus chamaeleon (Girault)为外群,使用MAGE 11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体式显微镜观察桉树叶瘿姬小蜂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经与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物种鉴定。[结果]实验室共获得害虫小蜂1 485头,寄生蜂217头,桉树叶瘿姬小蜂的COI和28S rRNA的序列长度分别为665 bp和588 bp,桉树大痣小蜂的COI和28S rRNA的序列长度分别为675 bp和1 049 bp。经Blastn同源性比对,分别与在线公布的Ophelimus eucalypti (Gahan)和Megastigmus sp.1相似度最高,均达99%以上,并经形态学验证,确定害虫为桉树叶瘿姬小蜂[Ophelimus eucalypti(Gahan)],寄生蜂为桉树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p.1)。[结论]桉树叶瘿姬小蜂在多种桉树上形成大量虫瘿,造成桉树顶端生长受抑制,影响桉树成林。需要对该害虫加强监测和防治,阻止害虫在桉树栽培区域广泛传播。同时也可利用寄生蜂天敌开展生物防治,实现害虫可持续治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国艳 徐志宏 郎学军
本文报道采自浙江省江山和安吉的寄生于栗瘿蜂的长尾啮小蜂一新种 ,即栗瘿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dryocosmi Wu et Xu,sp.nov,并对新种进行了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应用昆虫研究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亨孝 隆孝雄 周建华 赵蓉 周祖基
本文对不同海拔和密度的云南松林分内祥云新松叶蜂(Neodiprionxiangyunicus)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该虫的发生和危害与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与林分密度没有显著关系。其危害局限于海拔1900m以上林分;1850~1900m林分有成群分布,但无危害;1850m以下林分则无成群分布。依不同海拔高度将松叶蜂的发生和危害分为三个类型,分别对不同类型林分松针的韧度、长度、宽度松针干物质、全氮含量、松针油中萜烯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松针组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云南松林分松针韧度、松针表皮细胞厚度、松脂道直径、松针油中萜烯含量组成以及松针全氮和干物质含量与该虫的发生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骆有庆 黄竞芳
本文用常规及电镜扫描等显微观察方法,系统地研究和描述了板栗瘿蜂的主要寄生蜂(中华长尾小蜂、葛氏长尾小蜂、双刺广肩小蜂、黄褐宽缘广肩小蜂、栗瘿旋小蜂、果瘿刻腹小蜂等)的幼期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它们的卵、老熟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老熟幼虫的主要分类特征是:头壳和体表上刚毛着生位置、数量和长短;触角形态;上颚形态和大小;体表结构。卵的主要分类特征是颜色,有无印柄,卵及卵柄长短、卵体形态。利用老熟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小蜂的类群分类是可行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静 王甦 郭晓军 高希武 张帆
天敌昆虫大量释放的首要前提是在一定时间内积累足够数量的产品,因此天敌昆虫的规模化生产和田间释放一直都是害虫生物防治应用中的关键性环节。与杀虫剂不同,大多数天敌昆虫的贮藏时间一般较短,而且在大面积释放之前要进行数量储备,因此研究一种理想的贮藏方法以降低生物防治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低温可以诱导和延缓昆虫的发育进程,因此在低温下贮藏天敌昆虫不仅有利于延长其贮藏时间,为生物防治提供稳定、充足的种群数量,而且还能根据害虫的发生危害规律进行贮藏期调控,继而实现田间同步释放。寄生蜂是生物防治领域内研究历史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类群之一,关于寄生蜂低温贮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作者综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芳 李鑫 张金钰 刘玉玉 梁耀龙 许玲 林晓丽 柳颖 张京理 姜超
【目的】探讨金纹细蛾及其优势种寄生蜂的主要行为。【方法】通过饲养、解剖及持续摄像记录等方法,研究了金纹细蛾及其优势种寄生蜂的取食、化蛹、羽化和交配等行为。【结果】金纹细蛾初孵幼虫入叶后先钻长(从起点至末点)>0.5 cm的"S"型蛀道再扩展潜食;老熟幼虫化蛹初期虫体僵直,间或侧翻、尾部上下摆动,随之以"3圈/s旋转1 min,间歇20 s"的周期性运动约5 h成蛹;羽化高峰在09:00左右,羽化初期,以"破壳器"破虫疤下皮,摇摆渐出至腰腹处稍停,蛹裂,成虫出,历时1~3 min,初羽化成虫静伏叶背,翅呈蓬松状,18~60 s后双翅紧贴竖起,渐长,6~20 min后复位;成虫交配高峰在08:30...
关键词:
金纹细蛾 寄生蜂 初寄生 重寄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骏 郑敏琳 陈家骅
斯氏蜜蜂茧蜂是中华蜜蜂的寄生蜂,会给蜂业带来较大危害,实践中其常常被误定.为分清该种类,达到正确防治的目的,本研究重新对采自福建省武夷山市的该种寄生蜂雌性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相较于与蜂业相关的其他寄生蜂,该种体型较大(体长4.4~5.0 mm),体形修长;触角较细长(31~32节),但长度短于体长;腹部侧扁;产卵器长而弯曲.
关键词:
斯赞蜜蜂茧蜂 中华蜜蜂 再描述 害虫防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桂健 陈振中 江楠 牛长缨
介绍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柑橘大实蝇寄生蜂,对其进行形态、分子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该寄生蜂胸、腹部大部分黑色,前翅脉m-cu后端开叉,触角为63~67节,整个前足橙黄色,中足胫节和跗节橙黄色,后足黑色,中胸背板有明显的盾纵沟。进一步对COI基因和28sRNA基因构建NJ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寄生蜂与全裂茧蜂属中的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Diachasmimorpha kraussii、Diachasmimorpha tryoni三者亲缘关系最近。在自然条件下寄生蜂的羽化历期要明显长于柑橘大实蝇,且羽化寄生蜂的雌性比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结合其形态特征,命名为柑橘大实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feijeni)。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杰军 王自力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陈晓鸣
采用定点诱集方法研究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种群结构与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达11种,均属小蜂总科;以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整个种群数量的45 9%、37 3%和11 4%。优势种群数量变动是影响混合种群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建议抓住优势种群发生高峰期,制定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有效控制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