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5)
2023(7250)
2022(6473)
2021(5754)
2020(5233)
2019(12184)
2018(11859)
2017(22576)
2016(12580)
2015(14211)
2014(14557)
2013(14615)
2012(13739)
2011(12500)
2010(12571)
2009(11824)
2008(11913)
2007(10893)
2006(9358)
2005(8415)
作者
(39205)
(33081)
(32936)
(31632)
(20832)
(15974)
(15238)
(12905)
(12500)
(11718)
(11218)
(11125)
(10581)
(10544)
(10528)
(10468)
(10414)
(9742)
(9562)
(9527)
(8388)
(8266)
(8073)
(7622)
(7494)
(7484)
(7422)
(7415)
(6761)
(6674)
学科
(53822)
经济(53767)
(33087)
管理(32124)
方法(27154)
(25059)
企业(25059)
数学(24421)
数学方法(24108)
(16347)
中国(14132)
(13272)
(12150)
地方(12083)
农业(11308)
业经(10628)
(9810)
贸易(9807)
(9502)
(9491)
(8344)
财务(8315)
财务管理(8287)
理论(8183)
(8046)
企业财务(7801)
(7797)
银行(7765)
(7444)
金融(7440)
机构
大学(187090)
学院(185870)
(73877)
经济(72180)
管理(68017)
研究(64688)
理学(58658)
理学院(57923)
管理学(56599)
管理学院(56243)
中国(47892)
科学(43080)
(39900)
(38566)
(34562)
(33155)
业大(32198)
研究所(31726)
农业(30693)
中心(30094)
(28813)
财经(26365)
北京(24880)
(24732)
师范(24404)
(23789)
(22862)
经济学(22808)
(22777)
技术(20848)
基金
项目(124953)
科学(95964)
基金(88926)
研究(86711)
(79242)
国家(78608)
科学基金(65527)
社会(52842)
(50213)
社会科(50044)
社会科学(50024)
基金项目(47271)
自然(43801)
自然科(42787)
自然科学(42767)
(42495)
自然科学基金(41976)
教育(40969)
资助(37192)
编号(35128)
重点(29092)
成果(28839)
(27258)
(27177)
(25295)
课题(25036)
计划(24774)
科研(24742)
创新(23766)
大学(23176)
期刊
(78826)
经济(78826)
研究(50372)
中国(36005)
学报(35300)
(34611)
科学(29981)
(26684)
大学(25862)
学学(24526)
管理(23822)
农业(22989)
教育(18901)
技术(17360)
(15173)
金融(15173)
财经(12929)
(12920)
业经(12836)
经济研究(12577)
(11118)
问题(10967)
(10756)
统计(10207)
技术经济(9703)
业大(9160)
(9046)
科技(8821)
理论(8782)
资源(8772)
共检索到271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振华  李明  
针对特种重型车辆用液阻减振装置的一种锥形节流阀的动态工作过程,建立了该阀较精细的三维流-固耦合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利用直接耦合计算方法求解入口瞬态流速激励下锥阀的耦合动力学响应;通过对锥阀在多种弹性压紧力特性、结构设计状态和多种入口流速激励工况下的流体压强差及速度分布、阀门开度及阀芯受力等动态响应的细致量化分析,解释了锥阀流-固耦合自激振动现象的机理:当弹簧预紧力较大而入口流速较小时,锥阀在开启过程中必然出现阀门开度高频波动、阀芯回弹接触冲击等流-固耦合自激振动现象;取消弹簧预紧力,即可有效地抑制阀门开启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文雪  吕振华  
利用双气室式液阻减振器的较精细三维流-固耦合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获得了减振器的高速阻尼特性,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系统地分析了双气室式液阻减振器在不同初始气室容积、初始充气压强下的高速阻尼特性,并与相应的单气室式液阻减振器的阻尼特性进行了对比。单气室式液阻减振器压缩室内气室会增加压缩行程中油液的空化可能性,双气室式液阻减振器可克服这一问题,但会导致行程初期阻尼力的延迟反向。选择较小气室容积、较大充气压强的参数匹配方案可获得较好的阻尼特性;阻尼力反向迟滞时长比值随活塞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在活塞位移幅值相同的工况下,压缩行程迟滞阻尼力比值随频率的增大(2.5~15 Hz)而减小,伸张行程迟滞阻尼力比值随着活塞振动频率的增大先增大(2.5~10 Hz)、后减小(10~15 Hz)。该研究结果对于双气室式液阻减振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宇  赵淼  张章  贾贺  黄伟  
该文对充气式再入与减速技术(inflatable reentry and descent technology,IRDT)中使用的锥形减速结构流场进行了气动热仿真计算。计算模型基于有限体积法对N-S(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求解,使用非平衡双温度模型计算流场热化学反应。为了验证算法准确性,对钝体标准模型ELECTRE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飞行试验和文献结果基本相符。锥形减速结构仿真工况高度为70km,来流Ma为13,仿真结果表明:激波后振动温度被激活,并逐渐升高至平动温度,同时空气中离解组元浓度逐渐升高;结构表面热流与压强在驻点附近沿径向快速降低,随后热流呈线性下降,压强近似为常量。对4种不同半锥角的锥形减速结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50°、55°和60°半锥角激波位置及表面热流基本相同,65°半锥角激波距离前缘点更远,同时表面热流更低; 4种半锥角驻点压强基本相同,外围压强随半锥角增加呈线性增加。仿真结果可为IRDT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慧  赖强  
提出了一个含立方项的新三维连续混沌系统.分析了该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运用分岔图、Lyapunov指数谱、相平面图等数值仿真研究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对不同的参数值条件,系统将呈现出单稳定性、单周期、单混沌状态.对不同的参数值和初值,系统存在双稳定性、双周期以及双混沌吸引子现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维维  张丽珍  王世明  胡庆松  
振荡水翼式潮流能采集系统一般通过二维水翼水动力学模型建立其关于俯仰与升沉方向两自由度的运动方程。但水翼三维模型与二维模型在诱导阻力计算上有着一定的差别,而诱导阻力又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因此有必要对振荡水翼三维的水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本文根据叶素理论,以梯形翼作为三维水翼模型的代表,建立了梯形振荡翼的水动力学模型和运动方程。对该模型采用三维非结构网格和动网格技术进行数值模拟,着重探讨梯形比对其运动状态和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动网格模拟三维梯形振荡水翼的水动力学特性,得到的水翼运动状态与二维的相同;振荡水翼的诱导阻力会改变其稳定振荡频率和升沉运动幅值,直接影响了系统的能量采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玉玺  吴晓磊  马世昌  郭啸  刘新儒  
在系统论视角下,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构建了湿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分析了该复合系统存在的因果特性、多重反馈特性、系统非线性和系统惯性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并将其划分为湿地生态子系统、湿地区域经济子系统和湿地社会子系统共3个子系统。在系统动力学的指导下,分别设计了湿地生态、生产、生活的因果反馈分析图和系统结构流图,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完成了系统动力学方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分析,为湿地生态、生产、生活的协同耦合问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隋立起  田丰  李波  曾远帆  田光宇  陈红旭  
为分析电驱动机械变速器换挡过程接合套和接合齿圈的动态特性,该文建立了考虑齿轮耦合振动的换挡过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中,接合套和接合齿圈在接合过程中的接触冲击由非线性接触力学模型描述,含间隙的传动齿轮非线性振动由齿轮动力学集中质量法建模描述。这2种非线性运动过程最后由统一的动力学方程耦合。考虑到接合套和接合齿圈不同的接合状态,总结了5种状态,并分别列出其耦合动力学方程,进而通过Runge-Kutta法对系统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所得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接合套和接合齿圈的接触冲击力,结果表明:即使仅存在微小的转速差和转角差,瞬时冲击力也高达23 800 N。该仿真结果对于接合套和接合齿圈的优化设计及提升换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强  杨晓云  罗姣燕  徐权  
研究了在一类特殊的、同时具有保守性和耗散性的三维自治动力学系统中隐藏多吸引子的共存现象.随着控制参数的变化,系统的平衡点从无平衡点演变为非零平衡点进而再演变为无平衡点,或者从非零平衡点演变为无平衡点.定性探讨了系统平衡点的演化与稳定性分布,并采用分岔图、李雅普诺夫指数谱和相轨图等动力学方法,开展了不同初始条件下随控制参数变化的分岔分析.设计并制作了硬件电路,实验结果验证了共存多吸引子的真实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金森  杨艳波  
【目的】以南方7种典型树种树叶为研究对象,比较一维燃烧性评价方法和多维可燃物燃烧性评价方法的相似程度,为燃烧性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方7种典型树种的叶片为材料,利用锥形量热仪对其进行热分析,获取燃烧时能量释放速率、释放总量等参数,根据主成分综合排序方法对其进行一维燃烧性评价,根据文献中提出的多维可燃物燃烧性评价指标对其进行三维燃烧性评价,分别计算2种燃烧性空间距离,根据距离进行排序,然后对2种方法的排序进行秩分析,以评价一维和三维燃烧性评价方法的相似程度。【结果】每个树种有2种评价方法共21个排序对,其中,只有2个树种的2种方法排序全部相同,2种排序秩只差1位的有3对,其余的...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朱振涛  周晶  李平  陈星光  吴孝灵  
运用动力学、自组织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有多个企业参与的合作项目中各成员企业观点的演化规律。根据提炼出的影响项目成员组织观点一致性的主要因素,建立考虑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和合作企业间耦合作用的观点演化动力学模型,分别研究线性和非线性耦合作用下成员企业观点演化的动力学行为。在非线性耦合作用下,组织观点演化存在观点冻结区、观点类线性收敛区和观点分岔区三个区域,推导得到可以用来判别观点演化所处区域的企业间初始观点分歧的临界值,发现在观点分岔区可能出现由企业间沟通强度阈值决定的组织观点趋同突变和决裂突变的演变现象,通过计算仿真验证这两种突变还与成员企业的凝聚作用强度、对相异观点的开放度以及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晓瑞  贺庆棠  舒立福  
利用锥形量热仪对木荷、茶树、火力楠、女贞、石楠、枇杷、马尾松和杉木等树种的燃烧性进行了测定 ,比较了8个树种的抗火能力 ,并分析了常用防火树种木荷鲜叶和落叶燃烧的热量、CO2 和CO释放过程 .结果表明 ,木荷鲜叶与落叶均不易燃烧 ,茶树、木荷和火力楠的抗火能力强 ,适宜于作防火林带树种 .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马香媛  李庆华  
本文从国内外有关互联网及系统动力学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入手,构建"五流"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把推进网络强国实施的"五流"融合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对网络强国的互联网"五流"融合模型中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的必然性及系统动力学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研究在系统内部,各个主体和要素形成的复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信息流如何带动其他四流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提出相应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的策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飞  
本文利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在考虑到地区间生产技术差异和要素质量差异条件下,建立了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理论的检验框架。并使用中国1995年和2004年各省份工业细分行业截面数据,对中国省份间要素相对价格是否相等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理论在中国并不成立,各省份间要素相对价格存在多锥形均衡。进一步,利用1995~2006年各省份面板数据构建Panel Date模型,对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人均资本存量、产业结构、经济体制改革、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各省份要素相对价格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谭章禄  袁慧  
为研究影响信息化标准策略实施效果的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构建信息化标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信息化标准策略的各要素及不同取值与系统行为之间的变化关系,得出信息化标准系统表现较优时的变量组合或系统结构,从而对更好地实现信息化标准策略实施效果提出对策建议,对提高企业或国家信息化标准建设的经济价值提供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喻登科  周荣  
分析了团队知识网络的3种主要结构、3种主要知识行为以及知识绩效测量方式,系统研究了团队知识网络结构、行为与绩效的作用路径,并提出6个假设。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团队知识网络结构、行为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仿真检验。结果表明,6个假设基本都得到验证。由此得出结论:团队知识网络的结构和知识行为会影响知识增长绩效,而知识增长绩效的实现会逆向促进团队知识网络结构和知识行为的演化,且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行为会相互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