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35)
- 2023(12492)
- 2022(10438)
- 2021(10011)
- 2020(8390)
- 2019(19340)
- 2018(18557)
- 2017(36180)
- 2016(18977)
- 2015(21325)
- 2014(20451)
- 2013(20095)
- 2012(18332)
- 2011(16343)
- 2010(15722)
- 2009(14520)
- 2008(14066)
- 2007(11628)
- 2006(9739)
- 2005(8510)
- 学科
- 济(85186)
- 经济(85105)
- 管理(59992)
- 业(58751)
- 企(49776)
- 企业(49776)
- 方法(46785)
- 数学(43151)
- 数学方法(42797)
- 财(26242)
- 中国(22034)
- 农(19913)
- 务(18282)
- 财务(18251)
- 财务管理(18218)
- 企业财务(17571)
- 贸(17102)
- 贸易(17094)
- 易(16752)
- 业经(16425)
- 制(15567)
- 农业(13055)
- 融(12672)
- 金融(12671)
- 环境(12198)
- 银(12040)
- 银行(12036)
- 体(11783)
- 地方(11608)
- 技术(11427)
- 机构
- 大学(265977)
- 学院(262653)
- 济(123727)
- 经济(122053)
- 管理(110965)
- 理学(97943)
- 理学院(97119)
- 管理学(95926)
- 管理学院(95430)
- 研究(81773)
- 中国(66087)
- 财(56952)
- 京(52755)
- 财经(47295)
- 经(43712)
- 科学(42968)
- 经济学(40602)
- 中心(38587)
- 经济学院(37032)
- 所(36977)
- 财经大学(36151)
- 研究所(33423)
- 江(33327)
- 业大(32905)
- 北京(32813)
- 农(32594)
- 商学(31433)
- 商学院(31163)
- 经济管理(30014)
- 院(29819)
- 基金
- 项目(183686)
- 科学(149712)
- 基金(142194)
- 研究(135251)
- 家(122080)
- 国家(121170)
- 科学基金(107582)
- 社会(93497)
- 社会科(89169)
- 社会科学(89150)
- 基金项目(74569)
- 自然(67877)
- 自然科(66444)
- 自然科学(66431)
- 省(65905)
- 自然科学基金(65350)
- 教育(62370)
- 资助(58603)
- 划(56542)
- 编号(51457)
- 部(44121)
- 国家社会(41183)
- 重点(40480)
- 成果(40020)
- 教育部(39601)
- 创(38852)
- 人文(38189)
- 发(37546)
- 创新(36471)
- 制(36146)
- 期刊
- 济(117402)
- 经济(117402)
- 研究(74859)
- 财(45613)
- 中国(40859)
- 管理(40035)
- 科学(33937)
- 学报(32615)
- 农(28046)
- 大学(27239)
- 学学(26000)
- 融(25630)
- 金融(25630)
- 财经(23930)
- 技术(21586)
- 经济研究(21181)
- 经(20470)
- 农业(19589)
- 教育(17704)
- 业经(17260)
- 问题(16163)
- 贸(15667)
- 统计(14350)
- 世界(14035)
- 国际(13499)
- 技术经济(13064)
- 策(12925)
- 财会(12528)
- 理论(12402)
- 决策(11590)
共检索到365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曦 朱迪星
现有的股权结构治理效应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大多建立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基础之上。考虑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和普遍存在错误定价的背景,分析了市场错误定价对股权集中治理效应的可能影响,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5—2013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治理效应会受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下错误估价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高估和低估的情况下存在非对称效应。具体而言,公司价格被高估时股权结构的治理效率更高,这一点在非国有企业中尤其明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彬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采集2001~2006年863家日本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部监控机制有效时,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该项研究结果的借鉴意义在于:完善我国股权结构的政策取向应致力于加强外部监督机制,而非改"一股独大"的绝时控股股权为股权制衡模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文芳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R&D数据,对公司控股股东类型、股权集中度及股权制衡度与公司R&D投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R&D投资强度之间呈"N"型关系;对上市公司R&D投资强度的激励效应由强到弱的股权类型依次为:私有产权控股、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股权制衡对公司R&D投资强度的影响因控股股东性质不同和股权集中度的不同而不同。
关键词:
R&D投资 股权结构 股权性质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谭燕 吴静
作为保障债权实现的手段之一,债权银行利用质押品质量的"激励效应"控制信贷风险,以降低债务代理成本。本文以2001-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质押其股权获得贷款为研究对象,分析质押品质量在银行信贷决策中的治理效用,以及股权性质和金融发展对质押品治理效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股权质押样本的质量显著高于配对样本;连续质押样本的质量显著高于非连续质押样本;股权性质所代表的政治关系显著影响了债权银行质押品质量控制效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债权银行质押品质量控制的效用越显著。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性质所体现的政治关系为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贷款,利用"隧道效应"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提...
关键词:
股权质押 质押品质量 治理效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建波 孙菊生
本文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来考察公司治理特征、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提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 )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 ,在实行股权激励前业绩普遍较高 ,存在选择性偏见。 (2 )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与由第一大股东选派的董事比例显著正相关。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兼任的公司 ,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显著高于两职分离的公司。 (3 )成长性较高的公司 ,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 (4)强制经营者持股、用年薪购买流通股以及混合模式的激励效果较好。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 ,对于那些内部治理机制弱化的公司 ,经营者存在利用股权激励机制为自己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俊霖
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4年沪深两市中发生的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通过构建Logit回归模型来研究市场错误定价对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错误定价对于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具有驱动作用,上市公司的股票被高估的程度越高,并购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非国有上市企业比国有上市企业更有可能发生并购;并购公司的股票价值越被高估,选择股票支付的概率就越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冬梅
选取2008—2009年A股上市公司以及2006—2010年因财务报表舞弊被监管部门处罚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股权结构与投资者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适度集中并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对我国投资者保护效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国有控股特别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国资委控股与投资者保护效率显著负相关;但在投资者保护的公平性上更多地体现出正向的促进作用。(3)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偏离度与投资者保护效率负相关,但并不显著。
关键词:
股权结构 投资者保护效果 效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华伟
经理人股权激励是公司治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激励机制,本文通过实证检验来阐释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股权激励通过影响公司经理人的收益,进而影响其行为,这些行为将通过经理人制定和执行公司的各种财务决策,并最终通过公司对外报告的会计业绩表现出来。本文使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所披露的公开信息,来检验和对比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业绩水平。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公司业绩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三种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中,股票期权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权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股权激励 股票期权 企业业绩 公司治理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肖淑芳 喻梦颖
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后的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沪深两市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了股权激励与股利政策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公司的送转股水平和现金股利水平从公告计划前一年起显著高于非股权激励公司;上市公司公告股权激励计划对送转股和现金股利水平均有正向的影响,但从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较为适合自身的特征,但在送转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异常高送转",表明送转股是管理层眼中最大化其股权激励收益的更为理想的掘金工具。
关键词:
股权激励 送转股 现金股利 股利保护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卢锐 邢怡媛
股权分置改革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大制度变革,而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是衡量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常用指标。文章旨在分析与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变化以及机构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治理效应。基于2002年-2008年我国A股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总体上得到了提高;机构投资者有助于提高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但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变化不显著;相对于境内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股改后显著提高了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余玉苗 王宇生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4—2009年的数据,从债权人治理的新视角,实证研究了贷款银行的治理作用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银行的治理作用会导致审计收费降低,但这种治理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中,银行治理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在民营企业中,银行治理能通过约束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审计收费水平下降。与不存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的民营企业相比,在存在这类代理问题的民营企业中,银行的治理作用更加显著。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邓莉 张宗益 李宏胜
本文应用债权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选择了上市公司2001~2004年作为数据窗口,共4816个公司的混合数据样本,对银行债权治理的现金流效应、代理成本效应、以及银行债权期限结构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银行贷款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对借款公司的治理效应都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我国银行对贷款人经营活动未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
银行债权 负债融资 公司治理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肖作平
本文采用一系列OLS回归从公司治理角度经验检验了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1)股权结构是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2)管理者持股与债务比率负相关,但不显著;(3)股权集中度与债务比率正相关;(4)股东人数与债务比率负相关;(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和其他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差与债务比率负相关;(6)国家股比例与债务比率成U型关系;(7)法人股比例与债务比率正相关,但不显著,且它们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8)流通股比例与债务比率成三次曲线关系。
关键词:
资本结构 股权结构 股权集中 公司治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国强 彭家生
本文以2005—2007年中国A股市场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及其配对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法,考察了股权激励与财务重述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相比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模式,实施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更高。研究结论支持了有股权激励尤其有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经营者可能有短期盈余操纵行为的观点。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股权激励 财务重述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浩 向显湖
本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业绩预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提高公司自愿披露业绩预告的概率,并且能够促使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质量(形式上的精确性和实质上的准确性)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窗口的延长,股权激励计划对业绩预告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逐渐减弱;不同股权激励方式(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对业绩预告信息质量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结论丰富了公司业绩预告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为管理层激励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客户股权集中度与供应商关系专有资产投入——来自上市公司核心客户的经验证据
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反应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管股权激励与会计舞弊——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管理层激励、股权结构与创新绩效——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R&D投资迎合行为:理性迎合渠道与股权融资渠道?——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社会网络、股权集中度与大股东减持——基于A股市场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于不同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税收筹划行为研究——来自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与审计费用——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