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6)
2023(10381)
2022(9299)
2021(8940)
2020(7417)
2019(17374)
2018(17459)
2017(33928)
2016(18575)
2015(20859)
2014(20745)
2013(20580)
2012(18841)
2011(16796)
2010(16466)
2009(14787)
2008(14070)
2007(11887)
2006(10154)
2005(8616)
作者
(51596)
(42587)
(42327)
(40303)
(27209)
(20632)
(19316)
(16886)
(16333)
(15109)
(14887)
(14162)
(13384)
(13272)
(13169)
(12809)
(12759)
(12656)
(12227)
(11988)
(10583)
(10251)
(10180)
(9729)
(9552)
(9515)
(9417)
(9338)
(8530)
(8488)
学科
(70037)
经济(69958)
管理(50521)
(47696)
(39606)
企业(39606)
方法(33304)
数学(28671)
数学方法(28345)
(19328)
中国(17850)
(16603)
地方(16316)
(16279)
业经(15636)
农业(13214)
理论(12591)
(12001)
(11753)
贸易(11746)
(11335)
环境(11265)
技术(11075)
(10995)
(10759)
财务(10700)
财务管理(10684)
教育(10271)
企业财务(10059)
(9758)
机构
大学(254499)
学院(251154)
管理(103148)
(94135)
经济(91911)
理学(90428)
理学院(89379)
管理学(87894)
管理学院(87447)
研究(82404)
中国(59143)
(54716)
科学(52966)
(41441)
(40633)
(39021)
业大(38682)
中心(37509)
研究所(37393)
(35658)
师范(35374)
(35044)
北京(34505)
财经(34080)
(30994)
农业(30637)
(30155)
(29089)
师范大学(28969)
经济学(26774)
基金
项目(179795)
科学(140889)
研究(132539)
基金(129657)
(112244)
国家(111283)
科学基金(95895)
社会(81498)
社会科(76988)
社会科学(76968)
基金项目(70549)
(70246)
自然(63462)
自然科(61944)
自然科学(61932)
自然科学基金(60773)
教育(60629)
(59277)
编号(55508)
资助(52639)
成果(44496)
重点(39501)
(39299)
(37776)
课题(37288)
(37215)
创新(34551)
科研(34409)
项目编号(34077)
教育部(33714)
期刊
(100715)
经济(100715)
研究(73294)
中国(44468)
学报(40089)
科学(37365)
管理(35324)
(34972)
教育(30708)
大学(30047)
(29901)
学学(27754)
农业(24940)
技术(21492)
(17122)
金融(17122)
业经(16746)
图书(16730)
经济研究(15155)
财经(15054)
问题(13195)
理论(12966)
科技(12792)
(12688)
(12341)
资源(12259)
实践(12102)
(12102)
(11774)
情报(11615)
共检索到353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焦杰  刘薇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都是史学研究必须利用的最基本的文献。由于来源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有所不同。以唐代妇女史资料为例,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关于唐代妇女尤其是姬侍婢妾群体的记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叙述差异的出现与文本来源和记录者有关,也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所载妇女群体所属的社会分层有关,同时也与她们个体的生活经历和际遇有关。目前的妇女史研究,史料单一和研究手法单一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研究的内容大多停留于复原而难以进入更深更广的层次,尚需要从整合史料和研究手法方面多下功夫。而从整个历史学研究来看,这种现象并不孤立。为了促进历史研究的科学性,采用多元的研究手法、综合多种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杨博  
依新出文献所记史事角度,不同种类的新出文献对于同一叙事主题(人物、事件)均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叙述差异情况。叙述差异的产生与战国时期文本编纂、流传的情境息息相关。"史"、"语"、"子"等取材于"世"、"书"等成书较早、材料较原始的文献,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构成了战国文本丰富形态之一隅。不同文本的差异叙述,发展了"言公"与"私意"的论断。"言公"在于共同文化背景、共同目标的相同,而差异叙述的目的则在于发扬"私意",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丽  
正如“文学回忆录”书系主编向继东在丛书总序中所言:“让作家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尽可能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史料。换一种说法,这套书也可以叫做‘百年个人文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的《叶兆言文学回忆录》作为“文学回忆录”书系之一种,叶兆言在文学回忆中写尽了他对于文学的反思及其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为研究叶兆言的学者提供了新的一手资料与视角。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朱光明  陈向明  
本文以加拿大学者康纳利的叙述探究与范梅南的现象学研究两种教育研究方法为例,比较了教育叙述探究和现象学研究方法在理论来源、研究方式和文本呈现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凸显两种研究取向的区别特征,从而加深对二者的理解。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飞  
诗人有意为之的"非个人化"或者说对诗歌涉及自我生命内容的语焉不详,成为现代性写作的突出标志。"我"是替身、多重自我、任一主体,"我"在词语的意义上作为引领者成为迈向无数可能的他者之写作通幽的曲径。张枣和臧棣在繁复的诗歌写作中皆致力于打通诗写主体、文本主体之间的壁障,他们都能娴熟地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钻进诗歌秘密的通道,使"我"作为"虚构的另一个"成为变幻与对位的线索。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福昌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 ,对唐代农村名称、类型、密度和规模进行研究。唐代村落主要以“村”、“店”、“庄”三字命名。根据其功能、地理位置、经济特征等不同的标准 ,唐代村落可分为多种类型。唐代两村之间的距离在 2 7公里左右或大于 2 7公里 ,村落的规模一般在三四十户人家以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晓亮  
唐宋是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社会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自唐代中后期至宋代以来,国家对市场的管理由以往那种以市制为代表的"直接管理"模式,向以税务设置为代表的"以税代管"模式转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国家市场观念以及市场管理实践渐变的表现。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丹  
《活动变人形》总体上采用了叙述人外视角,另外还穿插了限知视角和内视角,各个视角转换灵活,充分发挥了各视角的优势,反映了叙述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并且不停的视角转换还产生了复调的美学效果,使得文章内蕴更加丰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安福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志清  
《尚书大传》作为《尚书》的首部经说,十分重视古礼、古乐的传述,尤以古乐叙述最为丰富且独特,更因有些内容不见于《尚书》和先秦其他经书、子书而具有特殊的古史文献价值。巡狩贡乐、陈诗观风、迎时气之乐是其所述古乐较具价值的部分,它们既有口传历史和逸《礼》的来源,也有伏氏一派在古史描述中吸纳的儒家礼乐观念和制度设计,同时还包括伏生学派所在齐地文化的影响。朴素的自然认知、古老的祭祀观念以及理性的政治文明,形成其古乐叙述不同文化形态相混融的特点。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尚书大传》中的古乐叙述,可以帮助我们寻绎早期国家礼乐文明的影迹,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和特征。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安福  
屯垦戍边是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重要举措,唐朝将其推进到了历史新高度,维护了唐朝在西域的稳定和发展。首先,唐朝在东天山的伊州、西州和庭州地区首开屯戍,并建立了直接属于中央政府的正州进行管理,此后唐朝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东天山屯田,天山北麓的庭州、轮台等地的草原绿洲也被大量开发出来,并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之地,推动了不同族群参与到屯垦戍边活动中;作为西域腹地的塔里木地区,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四镇”进行屯田,成为唐廷稳定西域局势、逐鹿中亚的军政中心。唐朝在西域的屯垦戍边策略,促进了西域社会发展和盛唐局面出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以全国人口普查原始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分孩次递进生育模型,重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连续变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中国生育转变的基本特点,以期为深入研究中国生育问题和规律奠定基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开玉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