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83)
- 2023(9570)
- 2022(8487)
- 2021(7922)
- 2020(6560)
- 2019(15403)
- 2018(15393)
- 2017(29867)
- 2016(16328)
- 2015(18312)
- 2014(18258)
- 2013(18063)
- 2012(16335)
- 2011(14707)
- 2010(14350)
- 2009(13052)
- 2008(12370)
- 2007(10541)
- 2006(9032)
- 2005(7636)
- 学科
- 济(63394)
- 经济(63329)
- 管理(47396)
- 业(43835)
- 企(37271)
- 企业(37271)
- 方法(32240)
- 数学(28126)
- 数学方法(27776)
- 农(15823)
- 中国(15181)
- 学(15173)
- 财(14847)
- 业经(13712)
- 地方(12794)
- 环境(12210)
- 和(10991)
- 理论(10898)
- 农业(10557)
- 技术(10515)
- 贸(10480)
- 贸易(10476)
- 易(10151)
- 务(10009)
- 财务(9948)
- 划(9947)
- 财务管理(9933)
- 企业财务(9418)
- 制(9328)
- 教育(8692)
- 机构
- 大学(228815)
- 学院(227094)
- 管理(94779)
- 济(85264)
- 理学(83397)
- 经济(83313)
- 理学院(82512)
- 管理学(80995)
- 管理学院(80613)
- 研究(73475)
- 中国(52163)
- 科学(48659)
- 京(48374)
- 农(37638)
- 业大(37040)
- 所(36775)
- 财(36756)
- 研究所(34081)
- 中心(33147)
- 江(30690)
- 财经(30561)
- 北京(30409)
- 农业(29838)
- 范(29617)
- 师范(29324)
- 经(27847)
- 院(26862)
- 州(25773)
- 技术(24300)
- 经济学(24146)
- 基金
- 项目(165124)
- 科学(129153)
- 基金(119570)
- 研究(118633)
- 家(104626)
- 国家(103763)
- 科学基金(89282)
- 社会(72785)
- 社会科(68926)
- 社会科学(68906)
- 省(65176)
- 基金项目(64507)
- 自然(60254)
- 自然科(58835)
- 自然科学(58823)
- 自然科学基金(57725)
- 划(54886)
- 教育(53705)
- 资助(49390)
- 编号(48249)
- 成果(38146)
- 重点(36420)
- 部(35505)
- 发(34623)
- 创(34504)
- 课题(32755)
- 创新(32142)
- 科研(32024)
- 计划(30567)
- 大学(30420)
共检索到311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燕平 刘桂华
锈色粒肩天牛是我国森林植物检疫一类重要的钻蛀性害虫 ,幼虫蛀入木质部后 ,一切防治手段较难奏效 ,准确掌握卵期预报是防治成败的关键。通过 1 997~ 1 999年恒温、变温饲养测定 ,2种方法统计计算 ,卵的发育起点温度C =1 2 2 9± 3 1 0或C =1 2 2 6± 0 81或C =1 2 0 2± 1 57;有效积温K =1 64 63± 3 2 1 2或K =1 74 67± 9 0 2或K =1 75 52± 1 6 3 0 ,理论表达式为Y =1 2 2 9± 1 64 4 2X、r =0 .983 1 >r0 .0 1=0 .60 55或Y =1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桂华 唐燕平
在连续 3a的定位观测和分析基础上 ,本文初步报道了锈色粒肩天牛与文献报道中的几种寄主树种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1)根据室内饲养下成虫对不同树种的取食及产卵情况和在不同树种上接种 (卵 )的幼虫情况 ,可将几种寄主树种分为 4类 :高感树种 (国槐 )、低感树种 (云实、黄檀 )、抗虫树种 (刺槐 )、免疫树种 (旱柳 ) ;(2 )酚酸类物质在旱柳中的含量 (3 0 3~ 9 73mg·(10 0g) - 1 ) ,显著高于其它树种中的含量 (1 71~5 39mg·(10 0g) - 1 ) ,可能是锈色粒肩天牛在旱柳上表现拒食、拒产卵、拒钻蛀的重要原因。氨基酸含量较高、组分相对最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卢希平 杨忠岐 孙绪艮 乔鲁芹 王晓红 魏建荣
室内在器皿内和半自然条件下,利用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进行寄生性试验,最佳效果分别达80%和86.67%。林间在山东泰安、聊城等地选取5处被锈色粒肩天牛危害的国槐行道树作为试验地,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块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进行生物防治试验。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虫口数为依据,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林间各处理最佳防治效果为:单纯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块后,株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2.23%和71.67%,同时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及卵块时,其株虫口减退率为82.64%。但3者间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块,对锈色粒肩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晓红 杨忠岐 王小艺 唐艳龙 张彦龙
利用白蜡吉丁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对锈色粒肩天牛低龄幼虫(1~3龄)、花绒寄甲对中老龄幼虫(3龄末—老熟幼虫)和蛹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林间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和管氏肿腿蜂在蜂虫数量比为5∶1时,释放25天后锈色粒肩天牛低龄幼虫的平均虫口退减率分别为14.84%和12.57%;锈色粒肩天牛中老龄幼虫和蛹期按天敌与害虫数量3∶1和10∶1的比例分别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释放30天后锈色粒肩天牛的平均虫口退减率分别为46.50%和38.63%;释放花绒寄甲60天后平均虫口退减率分别为60.00%和52.67%。根据解剖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样木所得到的防治效果调查数据,得出4种估测实际寄生率的回归方程,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军 骆有庆 温俊宝 张志明 冯继华 陶万强
该文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结合北京地区城市林业特点 ,提出北京地区重大外来有害生物风险量化评估体系 ,并应用该评价体系 ,进行了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锈色粒肩天牛对北京地区的风险评价 .3种有害生物的量化评估值分别为红脂大小蠹 2 4 6、美国白蛾 2 30和锈色粒肩天牛 2 0 2 ,因此对北京地区而言 ,3种昆虫皆为具高度风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依据对 3种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价结果 ,进行了广泛的风险交流 ,结合北京林木保护站对北京地区外来有害生物管理的经验 ,初步提出了适合北京地区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定殖的管理措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赵艺 徐华潮 马艳 史黎央
为探究虫酰肼和灭幼脲对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生理机制的影响,用经灭幼脲(T1)和虫酰肼(T2)处理的木屑饲喂锈色粒肩天牛幼虫,测定天牛幼虫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 E)活性,每12 h取样,持续72 h。结果显示:T1处理CAT活性先升高,24 h后降低;T2处理CAT活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T1和T2处理SOD活性、GSTs活性显著增高(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叶碧欢 李海波 叶卫邦 陈友吾
【目的】基于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可快速准确鉴别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幼虫与其他天牛幼虫的目标基因,为该保健昆虫的食药用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利用线粒体COⅠ、 COⅡ、 Cytb基因和28S细胞核基因的通用引物分别克隆获得4种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序列检索、多重比对、序列信息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结果】基因克隆最终获得锈色粒肩天牛4种基因序列的片段大小分别为817、 545、 434和1 088 bp。特殊位点分布结果显示:28S的保守位点占比最高,其后依次为Cytb、 COⅠ和COⅡ,变异率则正好相反。COⅠ、 COⅡ和Cytb基因片段的碱基组成和替换信息特点均表现为A+T含量>G+C含量,颠换高于转换,28S基因片段则表现为A+T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惊秋
对寄主木段中的桔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Hope)幼虫、桑粒肩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幼虫的声行为进行了研究。天牛幼虫在寄主内可因取食、爬行活动而产生沿寄主传导的固体声。与爬行声相比,幼虫取食声的振幅大、持续时间短(约60ms)、间歇发出,振动频率可达700Hz;爬行声的振幅小、持续时问可达数百毫秒、可连续发出,振动频率低于300Hz。取食声信号因天牛幼虫的种类和寄主的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别。桔褐天牛幼虫取食声功率谱为准谐型,谱带2(B_2)为主能量带,其主峰频率(MPF=424±43Hz)约为B_1的MPF的1.8倍频。桑粒肩天牛幼虫取食声功率谱多...
关键词:
天牛科 幼虫 声行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永安 王玉珠 张龙 秦启联 许效仁
A new pathogen Nosema glabripennis Zhang parasiting the longhorned beetle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bout 2.8% of the real pathogens for naturally dead longhorned beetles were microsporidiums and the other pathogens were mostly saprophytic or other parasitic org...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微粒子虫 生物防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殷幼平 程惊秋 蒋书楠
桑粒肩天牛(AprionagermariHope)幼虫肠道内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以内切-β-1,4-葡聚糖酶(Cx酶)活性最强、β-1,4-葡萄糖苷酶次之,外切-β-1,4-葡聚糖酶(C1酶)最弱、测定了Cx酶和β-1,4-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特性以及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二者的最适作用PH值分别为4.4和5.6;最适作用温区分别为30℃—45℃和45℃—50℃;Cx酶经50℃处理2h酶活性仅下降18.8%,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完全丧失。9种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都无明显激活作用,相反,除Hg++和Pb++对酶活性有强烈抑制作用外,Mn++和Cu++即使在0.005mol/L低浓度下,对酶活性...
关键词:
纤维素酶,桑粒肩天牛,动力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茹桃勤 李向东 宋宏伟 孙金钟 宋小菊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在河南省是危害杨树的最主要蛀干害虫,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已成为影响杨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结合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对杨树光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林 杨春材 洪国朋 范贤龙 任建敏
角蜡蚧是雪松等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之一,产卵多、繁殖强、危害重,准确测报其发生量与若虫孵化期,是防治成败的关键。通过1997年5月对产卵末期雌虫体质量、体长及产卵量的测定与室内变温、恒温饲养研究,其平均虫体质量x1=0.1103±0.0849g,体长x2=7.027±0.202mm,产卵量(y)=4880.5±4440.53粒;产卵量与虫体质量、体长相关方程式分别为:y1=-571.25+50078.3x1,r1=0.9719>r0.01=0.496;y2=-10356.46+1983.39x2,r2=0.8436>r0.01=0.496。卵发育起点温度:C=10.25±1.53℃或C=9.94...
关键词:
角蜡蚧 雪松 产卵量 预测预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博光 李周直 葛庆杰
对光肩星天牛危害杨树的调查表明,光肩星天牛产卵处的高度与杨树胸径呈正线性相关.以往认为光肩星天牛喜在树干分枝处的观点只适用于胸径大于15cm的情况,而在胸径小于15cm的情况下,光肩星天牛主要产在主干基部或中部无分枝处.进一步调查的数据表明,光肩星天牛产卵时对树干直径、树皮厚度有严格的选择.对鲁伊莎杨测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树干直径与树皮厚度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线性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光肩星天牛只要对两因子之一进行选择,另一因子也就同时确定了.据林间观察和分析,树皮厚度在光肩星天牛产卵部位的选择中可能更为重要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产卵,杨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峻 周章义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asteh)成虫对寄主有选择性.在品种林中优先选择大关杨、鲁伊莎杨等品种补充营养和刻槽产卵.低虫口密度下很少选择I-69杨,I-72杨和50号杨等品种。光肩星天牛刻槽产卵后各杨树品种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不同,抗性品种刻相处大量流液,且伤口愈合快,致使天牛卵的孵化历期延长.卵孵化前伤口愈合,使卵死亡.而感虫品种刻槽处无大量流液,伤口愈合也较慢,虫卵可以正常孵化.人工创伤试验证明,I-69杨、I-72杨等抗性品种的伤口愈合速度和流液量都明显高于感虫品种。生化测定和工人饲养幼虫试验表明,大关杨的营养效应明显高于I-69杨.
关键词:
杨树品种,光肩星天牛,刻槽产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晓乾 范海娟 赵红盈 宋小双 邓勋 周琦
通过野外接虫和人工模拟刻槽的方法,对光肩星天牛产卵分泌物对刻槽微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刻槽微生境含水量,在0~7日龄期间均高于对照和人工模拟刻槽含水量,同时呈逐渐向对照含水量接近并趋向平稳,8~9日龄期间与对照含水量基本一致。有效刻槽微生境中pH值均高于人工模拟刻槽微生境和对照,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有效刻槽微生境中微生物数量变化,在0~4日龄期间有效刻槽微生境真菌数量低于对照,4日龄后逐渐与对照真菌数量接近,5~9日龄期间两者基本一致。有效刻槽微生境细菌数量在0~5日龄期间低于人工模拟刻槽和对照,5~6、6~9日龄期间分别呈和对照细菌数量接近和基本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