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6)
2023(4124)
2022(3554)
2021(3283)
2020(2735)
2019(6260)
2018(5958)
2017(11545)
2016(6099)
2015(7087)
2014(6811)
2013(6888)
2012(6396)
2011(5967)
2010(5870)
2009(5562)
2008(5555)
2007(5158)
2006(4705)
2005(4487)
作者
(22126)
(18159)
(17982)
(17117)
(11684)
(8931)
(8242)
(7285)
(6949)
(6715)
(6375)
(6214)
(6148)
(5948)
(5934)
(5773)
(5455)
(5447)
(5384)
(5328)
(4860)
(4616)
(4553)
(4213)
(4180)
(4177)
(4144)
(4080)
(3836)
(3714)
学科
(20828)
经济(20802)
管理(17239)
(16702)
(15431)
银行(15285)
(14289)
企业(14289)
(14080)
(12169)
方法(9996)
业务(8835)
数学(8693)
数学方法(8587)
(8537)
制度(8532)
(8246)
金融(8245)
银行制(7689)
(7354)
中国(6097)
供销(5906)
(5906)
(5087)
(4666)
(4527)
业经(4507)
(4424)
贸易(4419)
(4324)
机构
大学(90597)
学院(88642)
研究(36643)
(34368)
经济(33592)
中国(33501)
管理(29825)
(25875)
科学(25316)
理学(24782)
理学院(24406)
管理学(23836)
管理学院(23714)
农业(21205)
(21022)
(20820)
研究所(19427)
业大(17690)
(17409)
中心(16991)
银行(16657)
(15920)
(15409)
(14635)
(13209)
(13041)
北京(12949)
(12892)
财经(12451)
(12311)
基金
项目(61025)
科学(46380)
基金(45029)
(42406)
国家(42119)
研究(36537)
科学基金(34619)
自然(25742)
自然科(25164)
自然科学(25146)
自然科学基金(24729)
(23935)
基金项目(22821)
社会(22172)
社会科(21064)
社会科学(21056)
(21000)
资助(20206)
教育(16277)
计划(14528)
重点(14483)
科技(13311)
(13153)
(12772)
(12667)
科研(12665)
编号(12542)
创新(12086)
(11719)
专项(10840)
期刊
(35766)
经济(35766)
研究(27984)
(23352)
金融(23352)
学报(23206)
(23197)
中国(19544)
科学(18458)
大学(16321)
学学(15798)
农业(14275)
管理(12172)
(11609)
(7737)
业大(7242)
技术(6628)
财经(6532)
经济研究(6431)
农业大学(6313)
教育(5791)
(5588)
(5533)
国际(5314)
业经(5101)
理论(4819)
实践(4395)
(4395)
科技(4382)
林业(4323)
共检索到145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思  王军  
以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菌链格孢刺葵专化型为材料,研究其对寄主和非寄主叶片伤口的趋向性及其特异性。结果显示病菌对寄主叶片伤口具有强烈的趋向性,对非寄主伤口则基本缺乏定向性生长。趋向性的存在和强度与病菌对供试植物的识别和成功侵染有密切联系。病菌的趋向性受到伤口与孢子之间距离的影响,在500μm范围内,趋向性反应最强,但当距离超过1000μm后,趋向性下降甚至消失。伤口新鲜度是影响趋向性强度的另外一个因素,新鲜伤口对真菌芽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24h的伤口对芽管吸引力大幅下降,48h或以上时间的伤口基本失去了吸引力。沾染了非寄主叶片汁液的寄主伤口的吸引力下降;而沾染寄主叶片汁液的非寄主伤口的吸引力却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敏  王迎  史晓梦  田红雨  杜绍华  冉隆贤  
[目的]发掘枣缩果病菌可能存在的潜在寄主,为探究枣缩果病的初侵染来源寻找突破口。[方法]用gfp标记的枣缩果病初侵染互隔链格孢菌CN193菌株(CN193::gfp)的孢子悬浮液,以刺伤和无伤两种方式,接种选自枣园周围栽植的番茄、烟草、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然后,将发病部位病健交界处的组织置于加有10μg·mL~(-1)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病组织和从各寄主上分离获得的病菌菌丝。[结果]刺伤接种7 d后,除烟草外,其他刺伤的材料均发病,发病率依次为番茄果实45.8%、苹果果实79.2%、苹果叶片75.0%、梨果实56.3%、梨叶片52.1%、毛白杨叶片66.7%和加杨叶片54.2%;无伤处理的仅番茄发病,其他材料和对照组均未发病。番茄病部组织的荧光清晰可辨;在发病的番茄果实、苹果果实和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白杨和加杨离体叶片病部组织分离后长出的菌丝中,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荧光。[结论]枣缩果病菌能成功侵染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并可使各寄主植物产生与番茄黑斑病、苹果褐纹病、梨黑斑病和杨树叶枯病相同的症状,推断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为枣缩果病菌的潜在寄主,扩大了枣缩果病菌初侵染来源的范围,为进一步开展枣缩果病的防治拓宽了渠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东颖  赵玲云  黄丽丽  颜霞  
【目的】对生防菌HHs.015抑制苹果腐烂菌(Valsa mali)在寄主中侵入、定殖、扩展的现象进行组织学与细胞学观察,阐释生防菌HHs.015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机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生防菌HHs.015侵入寄主的方式,对HHs.015作用下寄主体内的苹果腐烂菌亚细胞结构变化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寄主胼胝质的发生与积累情况。【结果】HHs.015通过树皮皮孔、毛孔等自然孔口侵入树皮,与苹果腐烂菌的侵入方式一致,可能在空间位点上与病原菌存在竞争作用;HHs.015作用下寄主体内的苹果腐烂菌菌体细胞壁不均且加厚、质壁分离、细胞质凝缩固集并形成大液泡,还能够诱导寄主产生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艳  刘邮洲  刘永锋  李建斌  乔俊卿  许凌宇  
为研究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在寄主根部的侵染过程,以湖北长阳火烧坪根肿病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pH及培养基质对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该病原菌在寄主根部的侵染情况。结果显示,在温度24℃、pH 6.5以及过滤除菌的根分泌液条件下,休眠孢子的萌发率最高。通过观察根肿病菌不同时间段的侵染情况发现,第3天时游动孢子开始侵染根毛;第5天时形成大量原质团,且根毛顶端开始膨大;第8天时大量的原质团开始分化;第11~13天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且部分游动孢子成熟释放;第25天时观察到根部肿大,且镜检发现根皮层细胞内充满大量的休眠孢子囊。说明甘蓝根肿病菌与温度、pH以及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蔚书涵   秦小杰   吴其超   李玲   臧德奎   马燕  
【目的】芍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遭受病原菌侵染,感染病害,由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引起的红斑病是其主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目前对芍药红斑病的抗病机理尚未清晰。本研究运用生理学和转录组学手段,探究芍药响应细极链格孢侵染的生理变化及分子途径。【方法】以芍药‘大富贵’为试验材料,取A. tenuissima接种后12、24和96 h的芍药叶片,测定其相关生理指标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以未接种叶片为对照。【结果】病原菌接种后,芍药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强,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脯氨酸含量降低。在A. tenuissima侵染芍药12、24和96 h后,芍药分别有5 045、5 961和2 748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有4 284、5 665和3 536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部分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光合作用、信号转导和节律相关条目中。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信号等通路中。3条抗病通路(植物-病原菌互作、MAPK信号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中共同富集到53个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中包括1个MPK6、2个PR1、4个MKK4/5和46个BAK1。随机选取9个芍药响应细极链格孢侵染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基因表达规律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实RNA-seq的准确性。AP2/ERF-ERF、WRKY、bHLH和MYB-related转录因子家族是芍药响应A. tenuissima侵染的关键转录因子家族。【结论】A. tenuissima侵染芍药后,芍药通过提高SOD、POD、CAT和PAL的活性提升抗氧化能力,清除病害胁迫所产生的大量活性氧,通过增加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脯氨酸的含量进行渗透调节保持细胞水分。BAK1、PR1、MKK4/5和MPK6在芍药响应A. tenuissima侵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推测PlERF20、PlERF1b、PlWRKY41、PlMYC4和PlMYB62是芍药响应A. tenuissima侵染的抗病相关转录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乐  邢艺林  李正楠  郭金堂  冉隆贤  
【目的】建立枣缩果病菌链格孢菌的抗硫酸铜标记,为揭示链格孢菌在枣树上的侵染规律与深入掌握枣缩果病菌的致病机制和有效控制该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抑菌圈法,从硫酸铜、氯化钴、硝酸银和放线菌酮4种药剂中筛选出硫酸铜可以作为标记链格孢菌CN193菌株的药剂。应用孢子萌发抑制法,在凹玻片中按1∶1的比例放入1.0,1.5,2.0 mg·m L~(-1)硫酸铜与链格孢菌孢子悬浮液的混合液,培养12 h后通过孢子萌发抑制率确定硫酸铜的起始浓度。将培养基中硫酸铜的浓度由1.5 mg·m L~(-1)逐渐提高至4.5 mg·m L~(-1),以培养菌株对硫酸铜的抗性;选取单孢培养,得到稳定的抗硫酸铜突变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新伦  谢荔岩  吴祖建  
【目的】对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ssy stunt virus,RGSV)侵染寄主水稻后其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筛选、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RGSV和寄主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in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和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7.0分析软件寻找差异表达蛋白,MALDI-TOF-MS(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仲凯  何跃锋  方琦  程晓非  董家红  尹跃艳  丁铭  
应用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对3种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侵染寄主细胞病理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 TZSV)侵染的番茄,叶部细胞中病毒粒体呈块状聚集于内质网池中,果实细胞中呈块状、管状或单个粒体散布于细胞质中,细胞核较完整,叶绿体空泡化;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侵染的蝴蝶兰叶部细胞和亚细胞结构消失,病毒粒体分布较少,聚集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池内;花生黄斑病毒(Groundnut yellow spot viru,s GYSV)侵染的辣椒果实的亚细胞结构较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谈家金  冯志新  
利用马尾松水培离体松枝作接种材料 ,分别接种消毒后的松材线虫、松材线虫伴生细菌坚强芽孢杆菌和松材线虫与坚强芽孢杆菌的混合液 ,以研究松材线虫与其伴生细菌在松枝中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 :松材线虫和坚强芽孢杆菌混合接种 ,松枝发病 ,松枝髓部发生褐变 ,褐变的过程是由接种枝发展到主枝 ,再由主枝下部向上部发展 ,而单独接种松材线虫或坚强芽孢杆菌 ,松枝不发病 ;松材线虫和坚强芽孢杆菌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松材线虫 ,松枝中的松材线虫繁殖量大、扩散速度快 ;松材线虫在松枝中扩散的过程是 :接种枝→主枝→侧枝→新梢 ,在主枝中由下部向上部扩散 ;松枝髓部褐变过程和松材线虫在松枝中扩散过程相一致 ,松材线虫...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昕  沈爱华  林永敬  王秋芹  林海萍  
通过回接结瘤后定期制作半薄、超薄切片,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分离自浙江省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根瘤的2株Frankia菌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Frankia菌从根毛细胞侵入后向内部的皮层细胞延伸,受Frankia菌侵入的刺激,侵染的根毛细胞产生大量电子云密度不等的沉积物。沉积物包裹Frankia菌继续向内侵染,形成"侵染线"穿越细胞壁进入邻近细胞,最终到达根瘤。根瘤产生的时间程序为:接种6 d后Frankia菌已侵染根部细胞;接种12 d后形成了根瘤原基;15 d后根瘤原基的部分薄壁细胞被Frankia菌侵染后,转变为前根瘤;接种24 d后前根瘤进一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乐娟   史雪叶   唐玲涵   李飞   杨胜俊   杨跃虎   刘晓周  
【目的】探明尖孢镰刀菌胁迫下非洲菊根系基因表达的变化,挖掘非洲菊根系抗病菌胁迫的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等分子机制,为非洲菊根腐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健康非洲菊根系和被尖孢镰刀菌侵染96 h感病的非洲菊根系为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从尖孢镰刀菌侵染非洲菊根系获得10 218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7 273个,下调基因2 945个。有3 401个DEGs隶属于72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数量最多的转录因子为MYB和AP2/EFR家族,其次为C2H2、bHLH、NAC和C3H等家族。GO富集结果显示,DEGs共注释到53个功能组,其中氧化还原过程、胞质溶胶、细胞分裂位点、膜组成成分、金属离子结合等的DEGs较多。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DEGs显著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生物合成途径。3条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多数DEGs上调。光合作用途径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中多数DEGs表现下调。在α-亚麻酸代谢途径中,共有49个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其中4个脂氧合酶(LOX2S)基因和2个氢过氧化物脱水酶(AOS)基因,均下调表达。【结论】MYB、AP2/EFR、C2H2、bHLH、NAC和C3H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以及调控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等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参与响应非洲菊抗根腐病胁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章淑玲  张绍升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娴   陈思思   谢剑波  
【目的】通过生理指标和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解析杨树响应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为探究杨树叶片在胶孢炭疽菌侵染下生理及分子响应模式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方法】以毛白杨无性系LM50为试验材料,对胶孢炭疽菌侵染后3种抗氧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关键基因及其表达模式。【结果】病原菌侵染叶片6 d后,丙二醛含量和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共检测到4 547个杨树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 262个基因上调,2 285个基因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糖类、脂类、次生代谢产物、苯丙烷、谷胱甘肽、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及代谢等生物学通路。WRKY、ERF等转录因子家族表达量明显改变,可能在杨树响应病原菌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7个WRKY和23个ERF转录因子表达明显受到激活。MapMan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侵染导致氧化胁迫的产生,植物激素含量也增加,这些激素作为信号激活防御反应,最终诱导大量抗病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结论】27个WRKY和23个ERF转录因子可能在杨树响应病原菌胁迫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谷胱甘肽、苯丙烷和类黄酮次生代谢通路可能参与杨树响应胶孢炭疽菌侵染过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帅康   王彩霞   施万斌   鲁海龙   董安昊   刘楚丽   马荣  
[目的]探讨嗜果刀孢菌对新疆其他主要树种的潜在危害,提高该病害的诊断和检测效率。[方法]本文将嗜果刀孢菌通过离体叶片接种至6科19种植物的健康叶片上,初步测定其致病性和寄主范围;参考tef1序列设计了嗜果刀孢菌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常规PCR和实时荧光PCR对76株嗜果刀孢菌和22株其它真菌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并优化实时荧光PCR的反应体系;另外,应用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对田间自然发病样本和人工接种7、10、13、16、19、21、24、48 h后的野杏叶片样品进行常规PCR检测。[结果]15种植物叶片在接种嗜果刀孢菌5 d后出现明显病斑,不同寄主的病斑大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新疆小叶白蜡的病斑面积最大,达28.99 mm~2,而紫叶矮樱、黄果山楂、新疆杨、鞑靼桑等4种植物叶片未发病。本研究设计的特异性引物W0404-14-F/W0404-14-R扩增出的特异性条带为113 bp,对照及其它真菌无扩增条带。常规PCR检测的灵敏度为5.99×10~(-1)ng·μL~(-1)。在野杏叶片接种10 h后通过常规PCR可在叶片内检测到嗜果刀孢菌。[结论]嗜果刀孢菌可为害15种其他树种,具有潜在危害性;PCR快速检测方法检测嗜果刀孢菌速度快、特异性强,本研究首次探索了嗜果刀孢菌潜在寄主范围及P CR.快速检测方法,为由嗜果刀孢菌引起的穿孔病的诊断及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波  胡桂萍  肖荣凤  
【目的】分析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脂肪酸生物标记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特性,建立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脂肪酸生物标记鉴别模型。【方法】通过脂肪酸鉴定系统(Sherlock MIS)对来自于西瓜、香蕉和花生寄主的22株尖孢镰刀菌进行脂肪酸生物标记检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尖孢镰刀菌脂肪酸的同质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特征脂肪酸,利用Bayes逐步判别方法,建立尖孢镰刀菌寄主专化型判别模型。【结果】从供试的22个菌株中检测到8种脂肪酸,其中常见脂肪酸有6条,相对含量60%以上的主要脂肪酸有16:0、18:0和18:2 CIS 9,12/18:0a。对常见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与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