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5)
- 2023(13172)
- 2022(11438)
- 2021(10433)
- 2020(8961)
- 2019(20121)
- 2018(20256)
- 2017(37960)
- 2016(21263)
- 2015(24214)
- 2014(24463)
- 2013(23839)
- 2012(22136)
- 2011(20209)
- 2010(20559)
- 2009(19248)
- 2008(18953)
- 2007(17485)
- 2006(15177)
- 2005(13575)
- 学科
- 济(85156)
- 经济(85055)
- 管理(58096)
- 业(52344)
- 企(42196)
- 企业(42196)
- 方法(36943)
- 数学(31940)
- 数学方法(31574)
- 农(24386)
- 中国(23209)
- 财(22017)
- 学(20904)
- 地方(20616)
- 制(17749)
- 业经(17652)
- 农业(16010)
- 贸(15688)
- 贸易(15683)
- 理论(15276)
- 易(15117)
- 银(13711)
- 和(13684)
- 银行(13656)
- 融(13263)
- 金融(13255)
- 行(13014)
- 务(12945)
- 财务(12901)
- 财务管理(12854)
- 机构
- 学院(305072)
- 大学(302994)
- 济(115948)
- 经济(113074)
- 管理(108404)
- 研究(106388)
- 理学(92352)
- 理学院(91164)
- 管理学(89127)
- 管理学院(88599)
- 中国(80052)
- 科学(70038)
- 京(65405)
- 农(59677)
- 所(56840)
- 财(54712)
- 研究所(51604)
- 江(49316)
- 业大(49170)
- 中心(49166)
- 农业(47455)
- 财经(42669)
- 范(42281)
- 师范(41710)
- 北京(41093)
- 州(39309)
- 院(38448)
- 经(38371)
- 技术(36635)
- 省(35405)
- 基金
- 项目(200008)
- 科学(154074)
- 研究(143777)
- 基金(140333)
- 家(124632)
- 国家(123568)
- 科学基金(102825)
- 社会(86986)
- 社会科(81979)
- 社会科学(81954)
- 省(80928)
- 基金项目(73655)
- 划(68373)
- 教育(68025)
- 自然(67517)
- 自然科(65887)
- 自然科学(65862)
- 自然科学基金(64649)
- 编号(60612)
- 资助(58211)
- 成果(50288)
- 重点(46357)
- 发(44171)
- 课题(43621)
- 部(43014)
- 创(40985)
- 科研(38813)
- 创新(38335)
- 计划(38014)
- 大学(36683)
- 期刊
- 济(133764)
- 经济(133764)
- 研究(87886)
- 中国(65443)
- 学报(55365)
- 农(54115)
- 科学(47875)
- 财(44255)
- 教育(40495)
- 大学(40108)
- 管理(38792)
- 学学(37669)
- 农业(36268)
- 技术(27720)
- 融(26140)
- 金融(26140)
- 业经(23318)
- 经济研究(21443)
- 财经(20870)
- 业(19363)
- 经(18027)
- 问题(17282)
- 版(16907)
- 图书(16180)
- 商业(14491)
- 技术经济(14436)
- 统计(14433)
- 贸(13992)
- 科技(13978)
- 业大(13902)
共检索到461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亚明 王巧
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个恒久主题是对“一”与“多”关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就包含着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内在需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既要在哲学层面上深刻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两者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也要在理论层面上正确认识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定位,还要在实践层面上秉持着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本原则来指导民族工作,扎实稳妥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性 差异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亚明 杨文帅
准确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兼具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多元一体结构,共同性与差异性生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结构之内,两者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共生融合中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了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功能则要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中,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论是增进共同性还是尊重和包容差异性,都旨在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内在结构 共同性 差异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课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文心 何虎生
在多民族国情和多变化世情复杂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依托,而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关键词"共同体"聚焦"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意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者都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立足主体性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看属于现代国家的认同建构范畴,是中华民族之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的实现在理论维度上要求顺应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主体性发展导向,包容中华民族的结构张力;在历史维度上要求理清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主体性生成进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现实维度上要求保障从思想观念到物质利益的主体性实现路径,落实民族平等的价值原则。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联廉 杨妍茜
时下正处信息技术时代,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远非过去所能及。新媒体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表现路径。新媒体是认同机制的重要要素,达成认同共识离不开新媒体传播。新媒体已成为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云南加快新媒体矩阵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矩阵平台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新媒体+文化+生态+产业+治理+致富的经典整体传播模式。面对当前新媒体“社群”传播时代的新挑战,云南持续充分发挥新媒体正能量影响,对其内容、载体、手段、监管和机制创新,实现新媒体的角色由想象的感性到印象的理性命题转变的自觉认同。
关键词:
新媒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舜粤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宣辰 程倩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传播语境的变迁,也带来了文化空间的延伸和社会互动的变革。其中,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煽动与破坏,会诱发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的断裂、混乱和隐退,打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联结的紧密性和稳定性。由此,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确证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转向”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中华文化符号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建构和价值情境的展演,回应个体情感、刻写群体情感、强化共同体情感,实现民族情感从体验感知到认同领悟的演进,发挥“情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