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4)
- 2023(14861)
- 2022(12764)
- 2021(11941)
- 2020(9725)
- 2019(22333)
- 2018(22187)
- 2017(42053)
- 2016(23337)
- 2015(26222)
- 2014(26343)
- 2013(25619)
- 2012(23731)
- 2011(21263)
- 2010(21554)
- 2009(19651)
- 2008(19053)
- 2007(16733)
- 2006(14888)
- 2005(13263)
- 学科
- 济(91366)
- 经济(91243)
- 管理(64667)
- 业(59623)
- 企(49287)
- 企业(49287)
- 方法(37757)
- 数学(32111)
- 数学方法(31700)
- 农(26168)
- 中国(26069)
- 地方(23737)
- 财(22207)
- 学(21882)
- 业经(20999)
- 制(18938)
- 农业(17342)
- 理论(16117)
- 和(15036)
- 银(15018)
- 银行(14974)
- 融(14743)
- 金融(14733)
- 环境(14591)
- 贸(14578)
- 贸易(14567)
- 行(14363)
- 教育(14283)
- 易(14042)
- 体(13857)
- 机构
- 大学(325699)
- 学院(323021)
- 管理(125881)
- 济(122268)
- 经济(119316)
- 研究(111972)
- 理学(108391)
- 理学院(107050)
- 管理学(105049)
- 管理学院(104458)
- 中国(82790)
- 科学(71037)
- 京(70786)
- 财(57474)
- 所(56460)
- 农(53780)
- 研究所(51540)
- 中心(51355)
- 江(49179)
- 业大(48501)
- 范(46484)
- 师范(46002)
- 财经(45412)
- 北京(44889)
- 农业(41928)
- 院(41202)
- 经(41119)
- 州(39964)
- 师范大学(37208)
- 经济学(35678)
- 基金
- 项目(224000)
- 科学(175309)
- 研究(165498)
- 基金(160400)
- 家(141100)
- 国家(139610)
- 科学基金(118425)
- 社会(102565)
- 社会科(96794)
- 社会科学(96766)
- 省(87619)
- 基金项目(84950)
- 自然(76541)
- 教育(76249)
- 自然科(74682)
- 自然科学(74663)
- 划(74528)
- 自然科学基金(73276)
- 编号(68625)
- 资助(65300)
- 成果(57378)
- 重点(50408)
- 部(48843)
- 发(48037)
- 课题(47958)
- 创(45905)
- 创新(42811)
- 科研(42548)
- 项目编号(42112)
- 国家社会(41635)
- 期刊
- 济(138813)
- 经济(138813)
- 研究(97918)
- 中国(66063)
- 学报(54667)
- 农(49582)
- 科学(49421)
- 管理(46172)
- 教育(44369)
- 财(42681)
- 大学(40806)
- 学学(37883)
- 农业(34013)
- 融(27930)
- 金融(27930)
- 技术(27797)
- 业经(22645)
- 财经(21612)
- 经济研究(20821)
- 图书(20496)
- 经(18412)
- 问题(17930)
- 业(17031)
- 版(16284)
- 科技(16062)
- 理论(15740)
- 资源(14798)
- 实践(14582)
- 践(14582)
- 技术经济(14391)
共检索到484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金林 马静
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形成认同。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将普通话推广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国家民族工作主线的框架下,分别从工具特性、制度属性、文化的载体与本质、人力资本效应四个方面分析普通话推广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结合我国推普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着重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剖析我国民族地区深入推普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并从普通话与民族语言之间的均衡、规模化普及向高质量普及的转变、语言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融合、规律性和异质性的统筹兼顾四个维度提出了民族地区深入推普的思路和路径,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普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语基础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明月 戴学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和根本之策。新疆通过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和文化润疆工程,使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团结的稳疆产业,成为丰富完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润疆产业,成为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兴疆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建疆产业。新疆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依托“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基于文化旅游业自身蕴含的开放机制、融合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内生机制,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进程,牢固了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新疆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近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文,公布入选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名单,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由中央四部委联合设立,依托有关"双一流"高校和具有相关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民族高校及党校、科研院所建设的重要民族研究机构,是服务决策、学术创新、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舜粤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杨慧民
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院校班集体内多民族学生齐聚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校中的生动缩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院校班集体建设存在多维契合性,使班集体成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民族院校班集体具有结构的互嵌性、文化的多彩性、价值的趋同性、共同体教育的贯穿性和育化的辐射性等特征,其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活动、文化、制度等。当下,应从建立“互嵌式”的班级结构和情景场域,构建共建共享的班级治理格局,科学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动态把握建设节奏等方面入手寻求班集体建设推进机制。
关键词:
民族院校 班集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