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1)
2023(11179)
2022(8849)
2021(8330)
2020(6437)
2019(14358)
2018(13986)
2017(25113)
2016(13854)
2015(15924)
2014(15752)
2013(14431)
2012(12930)
2011(11420)
2010(11981)
2009(11061)
2008(9930)
2007(9055)
2006(7840)
2005(7121)
作者
(36564)
(29996)
(29588)
(28783)
(18665)
(14262)
(13816)
(11478)
(11462)
(10968)
(10136)
(10073)
(9566)
(9382)
(9333)
(9126)
(8932)
(8868)
(8695)
(8508)
(7575)
(7275)
(7274)
(7025)
(7015)
(6962)
(6645)
(6557)
(6168)
(6137)
学科
(40146)
经济(40094)
管理(35415)
(29883)
(25482)
金融(25475)
(25123)
企业(25123)
中国(23170)
(23018)
银行(23003)
(22359)
(21384)
(15228)
(13951)
理论(13501)
地方(13341)
方法(12630)
教学(12624)
业经(12183)
(11282)
财政(11074)
教育(11041)
中国金融(11024)
数学(10540)
数学方法(10266)
(9498)
(9495)
财务(9464)
农业(9453)
机构
学院(174789)
大学(173263)
(61644)
经济(59854)
研究(57440)
管理(56146)
中国(49610)
理学(47093)
理学院(46548)
管理学(45342)
管理学院(45041)
(37751)
(35978)
科学(34538)
中心(29006)
(28922)
(27928)
(27379)
(27071)
师范(26980)
财经(26401)
研究所(24979)
(24085)
(23791)
业大(23343)
技术(23097)
北京(22985)
(21445)
农业(20913)
师范大学(20861)
基金
项目(113584)
研究(92002)
科学(86625)
基金(75206)
(64037)
国家(63329)
社会(54419)
科学基金(53414)
社会科(51267)
社会科学(51255)
(48533)
教育(45967)
编号(40551)
(39286)
基金项目(38521)
成果(36169)
课题(30823)
自然(30446)
资助(29791)
自然科(29680)
自然科学(29671)
自然科学基金(29095)
(27156)
重点(26538)
(25538)
项目编号(25374)
(24804)
(24767)
(23721)
大学(22998)
期刊
(72088)
经济(72088)
研究(58641)
中国(48984)
教育(42165)
(32839)
(30942)
金融(30942)
学报(27153)
(25310)
管理(22320)
大学(21926)
科学(21532)
学学(19413)
技术(18304)
农业(16405)
财经(13778)
职业(13153)
业经(12141)
经济研究(12040)
(11871)
图书(11846)
(8916)
论坛(8916)
(8864)
书馆(8802)
图书馆(8802)
问题(8541)
(8239)
财会(7996)
共检索到287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岳凤兰  赵曾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洪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高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民族高校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依循“思想引领”—“情感培育”—“行为自觉”的价值向度,推动各族师生全方位嵌入。然而,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实践存在共同体话语体系尚未成熟、新型平台建设不充分、理论研究深度不足、教学模式不够多样等现实困境。通过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中增进政治认同,在搭建宣传教育媒介平台中增进思想认同,在强化理论研究中增进理论认同,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增进情感认同的“四个认同”有效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民族高校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及促进民族高校转型升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虎生   张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应有之义。在融入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此确保其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在小学阶段,要结合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以常识化教育启迪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在中学阶段,要结合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以知识化教育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在大学阶段,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显著增强、认知视野显著扩大的特点,以哲理化教育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论断,引导他们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明   刘丹航   郭世杰  
中华传统节日彰显出浓郁的文化特征,蕴含了深厚的历史记忆,是文化传承和形塑社会的重要载体,节日活动更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以节日为纽带,在社会互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涉及物质、制度和符号象征等文化事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一脉相承,节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相互融合,既具有统一性,也体现出多样性。研究发现,随着现代化社会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忽视了节日文化属性,对节日文化理解不足,造成节日环境氛围日渐式微、节日历史记忆淡薄、节日文化象征与精神内涵缺失等问题,因而提出将节日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方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节日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以节日教育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增强节日文化教育研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石婧逸  熊冰  
文化心理场是社会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具有共同价值倾向的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基于共同历史经历和相似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族群依存的心理生活空间,场域的疆界在时间的延续性中流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生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心理场以身份认同和族群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为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形态。从文化心理场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和价值转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场域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主体间文化互动的关照,再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塑造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身份认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内涵,能够从心理的深层结构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化解国家认同危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文静  祖力亚提·司马义  
铸牢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出发,构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即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象征教育重在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符号和形塑集体记忆;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情境和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价值观教育重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指导价值实践。这一逻辑层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认知内化为情感,并促成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学前及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不同阶段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为: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初中教育阶段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高中及中专教育阶段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大学教育阶段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左亚妮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历史证明、具有中国特色、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特殊的民族差异、独特的文化传统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多民族聚居的复杂情况也注定了我国要将民族工作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是做好各民族地区的基本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的交融互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使各族人民体验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感,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真实感和幸福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圭表引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志勇   李家莹   马琪乐  
民族院校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识课程则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本研究聚焦6所国家民委直属民族院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通识课程现状进行剖析,并总结实践经验及存在困境。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具有占比大、类别设置多样、内容选择异中有同等特点,但也存在分布比例失衡、班额偏大、实施方式参差不一等问题。建议增设通识课程类别与模块,调整课程比例与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民族院校协同合作。本研究可为探究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路向,同时也可为民族院校促进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