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76)
2023(16535)
2022(13552)
2021(12709)
2020(10492)
2019(24215)
2018(23862)
2017(45589)
2016(24741)
2015(28097)
2014(28137)
2013(27299)
2012(24951)
2011(22138)
2010(22542)
2009(20714)
2008(19186)
2007(17050)
2006(14996)
2005(13536)
作者
(70113)
(57827)
(57092)
(54929)
(36603)
(27594)
(26305)
(22638)
(22075)
(20687)
(19735)
(19374)
(18363)
(18247)
(17918)
(17882)
(17131)
(17060)
(16606)
(16535)
(14412)
(14277)
(14087)
(13226)
(13092)
(12853)
(12832)
(12782)
(11669)
(11490)
学科
(91250)
经济(91140)
管理(68317)
(65517)
(55086)
企业(55086)
方法(38265)
中国(33939)
数学(32677)
数学方法(32175)
(30697)
(27966)
金融(27958)
(26514)
银行(26469)
(26427)
(25533)
业经(22582)
(22342)
地方(21772)
(21471)
理论(19766)
农业(17589)
(16392)
(16162)
财务(16079)
财务管理(16049)
(15330)
贸易(15314)
企业财务(15301)
机构
大学(338972)
学院(337324)
(129076)
管理(128345)
经济(126023)
研究(113750)
理学(110443)
理学院(109187)
管理学(107003)
管理学院(106415)
中国(89794)
(72586)
科学(70826)
(65378)
(57031)
(54322)
中心(53263)
研究所(51692)
(50596)
财经(49905)
业大(49275)
(47325)
师范(46768)
北京(46228)
(45292)
农业(42360)
(41605)
(41389)
经济学(39154)
技术(37624)
基金
项目(229098)
科学(178381)
研究(170990)
基金(163193)
(141589)
国家(140325)
科学基金(119983)
社会(105180)
社会科(99447)
社会科学(99422)
(90447)
基金项目(86008)
教育(79904)
自然(76558)
(75615)
自然科(74783)
自然科学(74764)
自然科学基金(73360)
编号(71308)
资助(66691)
成果(59827)
重点(51423)
课题(50059)
(49571)
(48575)
(47546)
项目编号(44362)
创新(44245)
大学(43520)
科研(43457)
期刊
(142563)
经济(142563)
研究(105633)
中国(73486)
学报(55114)
(51285)
教育(50714)
(49847)
科学(48791)
管理(48323)
大学(42103)
(41748)
金融(41748)
学学(39006)
农业(33689)
技术(30704)
财经(24731)
经济研究(23082)
业经(23007)
(21098)
图书(19049)
问题(18446)
(17093)
理论(16746)
(15922)
科技(15729)
实践(15397)
(15397)
技术经济(14879)
现代(14761)
共检索到512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何虎生   张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应有之义。在融入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此确保其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在小学阶段,要结合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以常识化教育启迪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在中学阶段,要结合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以知识化教育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在大学阶段,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显著增强、认知视野显著扩大的特点,以哲理化教育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论断,引导他们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岳凤兰  赵曾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洪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高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民族高校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依循“思想引领”—“情感培育”—“行为自觉”的价值向度,推动各族师生全方位嵌入。然而,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实践存在共同体话语体系尚未成熟、新型平台建设不充分、理论研究深度不足、教学模式不够多样等现实困境。通过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中增进政治认同,在搭建宣传教育媒介平台中增进思想认同,在强化理论研究中增进理论认同,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增进情感认同的“四个认同”有效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民族高校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及促进民族高校转型升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李雪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差异性与共同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机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的具象化与操作化。本研究借助S-CAD主观性政策框架,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参与者特性、权责特性、事项特性、时空特性政策要素及“主体—价值—政策”逻辑一致性要素关系。基于此,结合对5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大中小学调研,剖析“一体化”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堵点。研究发现,“一体化”实践多以校长领导力为驱动,尚未形成规范的机制;构建“一体化”机制面临价值认识不一致、主体职责不匹配、课程体系衔接不足、育人情境适切性不够等制度障碍。为此提出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建议,一是组建以受教育者成长为价值旨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的育人共同体,达成“主体—目标”共识;二是建立责权分配机制,实现“主体—政策”对等;三是以大思政观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保证“目标—政策”协同系统;四是完善阶梯式实践育人机制,增强“政策—目标”成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偞婷  刘华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环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明确其内在逻辑支撑和价值基础,探索形成一体化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石海祺  郑光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然要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首先要明确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定位思政课教师队伍职能和呈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层次等要求,并通过确立教师队伍一体化培育目标、建立教师队伍一体化实践体系、明确教师队伍一体化职责功能和健全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保障措施等路径来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新格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迅速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本文以中国知网所收录的论文为分析对象,希望通过梳理、反思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这一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洁  
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高职思政课在这一语境中既有“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阶段性定位,又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类型性定位。双重定位凸显了高职思政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使其成为一体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面临主体缺位、观念桎梏、衔接不畅和协同乏力等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需下好聚才先手棋、打好铸魂主动仗、使好育人连环招以及出好协同组合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明   刘丹航   郭世杰  
中华传统节日彰显出浓郁的文化特征,蕴含了深厚的历史记忆,是文化传承和形塑社会的重要载体,节日活动更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以节日为纽带,在社会互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涉及物质、制度和符号象征等文化事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一脉相承,节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相互融合,既具有统一性,也体现出多样性。研究发现,随着现代化社会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忽视了节日文化属性,对节日文化理解不足,造成节日环境氛围日渐式微、节日历史记忆淡薄、节日文化象征与精神内涵缺失等问题,因而提出将节日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方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节日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以节日教育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增强节日文化教育研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杭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实体的反映,其心理本质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情感维度是感受系统,意志维度是动机系统,行为维度是执行系统。助推理论认为,可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与本质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具化为微观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四维系统为切入点,将助推策略这一微观路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叙事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杭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实体的反映,其心理本质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情感维度是感受系统,意志维度是动机系统,行为维度是执行系统。助推理论认为,可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与本质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具化为微观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四维系统为切入点,将助推策略这一微观路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叙事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