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0)
- 2023(12915)
- 2022(11041)
- 2021(10322)
- 2020(9065)
- 2019(21029)
- 2018(20682)
- 2017(41519)
- 2016(22106)
- 2015(24760)
- 2014(24938)
- 2013(24701)
- 2012(22684)
- 2011(19819)
- 2010(19627)
- 2009(18370)
- 2008(18087)
- 2007(16144)
- 2006(13549)
- 2005(12154)
- 学科
- 济(88044)
- 经济(87952)
- 业(63279)
- 管理(62816)
- 企(52515)
- 企业(52515)
- 方法(46715)
- 数学(41976)
- 数学方法(41476)
- 财(27121)
- 银(23429)
- 银行(23283)
- 制(22707)
- 农(22561)
- 行(21812)
- 中国(21294)
- 务(18607)
- 财务(18561)
- 财务管理(18524)
- 学(17749)
- 企业财务(17659)
- 融(17547)
- 金融(17542)
- 业经(17214)
- 贸(16644)
- 贸易(16632)
- 易(16205)
- 地方(16033)
- 农业(15202)
- 理论(13181)
- 机构
- 大学(307000)
- 学院(305842)
- 济(127686)
- 经济(125106)
- 管理(121028)
- 理学(104912)
- 理学院(103844)
- 管理学(101965)
- 管理学院(101402)
- 研究(97387)
- 中国(82445)
- 京(62766)
- 财(60451)
- 科学(59372)
- 农(54262)
- 中心(49243)
- 财经(48870)
- 所(48411)
- 业大(46475)
- 江(45668)
- 经(44508)
- 研究所(44213)
- 农业(42903)
- 经济学(40602)
- 北京(38491)
- 经济学院(37047)
- 范(36830)
- 财经大学(36816)
- 州(36743)
- 师范(36383)
- 基金
- 项目(209662)
- 科学(165763)
- 基金(155382)
- 研究(148943)
- 家(135715)
- 国家(134645)
- 科学基金(116395)
- 社会(95839)
- 社会科(91041)
- 社会科学(91011)
- 基金项目(82587)
- 省(81422)
- 自然(77245)
- 自然科(75539)
- 自然科学(75514)
- 自然科学基金(74190)
- 教育(69585)
- 划(68674)
- 资助(64459)
- 编号(58946)
- 部(47414)
- 重点(47205)
- 成果(46964)
- 发(43928)
- 创(43852)
- 科研(41535)
- 创新(41063)
- 教育部(41016)
- 国家社会(40189)
- 人文(39864)
共检索到443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青 刘志远 张健
本文分析了银行处理不良贷款背后的心理动因,并以不良贷款拨备与剥离作为银行放弃对不良贷款恶性增资概率的替代指标,实证检验了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对2005年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银行董事长、行长的更替带来不良贷款拨备与剥离的增加,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银行放弃不良贷款或对贷款质量有更稳健的认识,从而降低不良贷款恶性增资产生的概率。此外,退出董事的资历影响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且为正向关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奕
本文针对1999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两次剥离不良贷款的情况,分析了现行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剥离之后资产的处置所产生的影响,并建议按市场原则转移不良贷款,以便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处置的优势,真正化解银行风险。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剥离 资产管理公司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韩伟
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贷款进行剥离,是国家为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个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无论在政策制定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第一次剥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的问题。二是单靠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力量消化数额庞大的不良贷款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三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施“二次剥离”是现实形势下实现银企双赢的客观选择,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资产管理公司 剥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符进喜
由于经济、金融体制转换时期的种种原因,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陷入了“收贷难”的困境,不仅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而且已成为影响农村金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健全盘活不良贷款运行机制入手,大胆实施制度创新,运用剥离的方法、措施,防范化解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维护农村金融、经济、社会稳定。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不良贷款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阎永新 韩文秀
信用风险是造成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根治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有三个:银行上市建立银行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政府制定灵活的金融政策。
关键词:
信用风险 银行 不良贷款 企业 坏账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中国银监会江西监管局非银处课题组
国家对三家银行的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通过财政委托、协议转让、商业化收购等方式剥离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于受政策性和非市场化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剥离接收存在一些问题。完善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机制,改进不良贷款收购方式;完善政策法规,规范不良资产剥离行为;充分发挥银监部的职能作用,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碧英
银行不良贷款是产生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高不良资产对银行和经济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在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机理。
关键词:
博弈 不良贷款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儒昞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到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曾诗鸿
日本、韩国等国家曾经因为银行不良贷款造成了银行危机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问题,银行不良贷款已经成为一个令经济界、政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银行不良贷款是一种“金融污染”,会对一个国家的福利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现有文献的不足出发,设计了一个含有贷款、银行不良贷款的社会福利函数(效用函数),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与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银行不良贷款 宏观环境 微观经济因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娄彦坤
笔者是位从事过人行、工行管理工作的退休人员,退休后仍念念不忘银行的业务发展,因此,就对银行贷款形成风险呆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据调查,基层银行不良贷款的比率居高不下,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控制线,对银行的业务开展带来很大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孙丽 张雨濛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势严峻,再次成为焦点话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和银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市银行的利润几乎全部处于下降状态,2015年三个季度的拨备覆盖率不但逐季下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甚至已经接近150%的监管红线,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承受能力正不断减弱。本文针对16家上市银行重点分析了不良贷款的行业、地区分布和贷款对象的结构特征,发现2015年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华东及沿海一带,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公司不良贷款高于个人,而且随着不良资产规模的扩大,行业及地区的范围都会有所扩散,商业银行对不良...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拨备覆盖率 风险管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志元 孙莹
受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9个季度增加,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不良贷款的成因宏观方面看是"三期叠加"的结果,微观层面看是银行信贷管理失范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银行普遍存在"粉饰"资产质量的现象,由此导致新增不良贷款大部分是由不良贷款历史存量转化而来。这样,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存量贷款中的隐性不良贷款入手解决增量不良贷款。解决方法有两种,即,剥离存量隐性不良贷款与自我消化存量隐性不良贷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梁志元 孙莹
受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9个季度增加,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不良贷款的成因宏观方面看是"三期叠加"的结果,微观层面看是银行信贷管理失范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银行普遍存在"粉饰"资产质量的现象,由此导致新增不良贷款大部分是由不良贷款历史存量转化而来。这样,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存量贷款中的隐性不良贷款入手解决增量不良贷款。解决方法有两种,即,剥离存量隐性不良贷款与自我消化存量隐性不良贷款。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刘莹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贷业务风险越来越高,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从风险导向角度研究不良贷款的内部审计处置方法,并提出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不良贷款处置策略,以期为创新银行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不良贷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农业银行湖北省襄樊市分行课题组 王本国 张志军 周亮 沈瑞云 张光军 余传兵 张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