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44)
2023(5967)
2022(4904)
2021(4592)
2020(3951)
2019(9215)
2018(8894)
2017(18531)
2016(9266)
2015(10734)
2014(10869)
2013(11131)
2012(10470)
2011(9553)
2010(9850)
2009(10076)
2008(9431)
2007(8709)
2006(8185)
2005(7931)
作者
(26666)
(21627)
(21556)
(20784)
(13750)
(10243)
(10147)
(8505)
(8083)
(7849)
(7396)
(7232)
(7008)
(6898)
(6738)
(6715)
(6425)
(6414)
(6186)
(5858)
(5606)
(5417)
(5089)
(5039)
(4979)
(4953)
(4801)
(4696)
(4445)
(4414)
学科
(41531)
经济(41496)
(33726)
银行(33581)
(32038)
(30550)
金融(30550)
(26533)
管理(24641)
中国(21564)
(20915)
企业(20915)
(19753)
方法(18280)
数学(17138)
数学方法(17100)
(12773)
(11896)
制度(11895)
中国金融(11874)
业务(11735)
(10484)
贸易(10469)
(10442)
(10289)
银行制(10275)
(9085)
地方(8540)
业经(8476)
(8322)
机构
大学(138768)
学院(137156)
(68876)
经济(67459)
中国(51803)
管理(51641)
研究(45237)
理学(42089)
理学院(41746)
管理学(41445)
管理学院(41181)
(37574)
(31645)
银行(30430)
财经(29310)
(28830)
(28255)
(26514)
(26133)
金融(25702)
中心(24074)
经济学(23871)
财经大学(22131)
(21934)
经济学院(21821)
人民(20944)
(20690)
科学(20014)
北京(19331)
国人(19183)
基金
项目(74647)
研究(58976)
科学(58675)
基金(55454)
(45576)
国家(45205)
社会(39029)
科学基金(38867)
社会科(37391)
社会科学(37382)
基金项目(28380)
(26938)
教育(26355)
编号(24418)
资助(24286)
(22480)
自然(21857)
自然科(21329)
自然科学(21324)
成果(21031)
自然科学基金(20957)
(18159)
(16653)
(16614)
国家社会(16597)
教育部(16440)
重点(16390)
课题(16168)
社科(15975)
人文(15912)
期刊
(76143)
经济(76143)
研究(53276)
(50179)
金融(50179)
(27737)
中国(26945)
管理(19996)
财经(16151)
(15840)
学报(13760)
科学(13690)
(13678)
经济研究(13313)
国际(11828)
大学(11514)
理论(11500)
(11360)
业经(11350)
学学(10930)
问题(10795)
实践(10378)
(10378)
技术(9833)
教育(9598)
农业(8191)
商业(7766)
中国金融(7309)
农村(6992)
(6992)
共检索到238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韦谊成  
在国家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债券市场发展的方针下,银行间市场通过监管部门及市场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逐步构建了稳固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随着银行间市场在我国经济中的体量占比逐步增大,其承担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货币政策传导媒介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成为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冠男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市场规模快速壮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市场参与者数量已从最初的16家商业银行发展到目前超过1.7万户投资者,市场体量超过50万亿元,2017年上半年债券发行规模近7.5万亿元,为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渠道,成为国家货币政策调控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冠男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市场规模快速壮大,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市场参与者数量已从最初的16家商业银行发展到目前超过1.7万户投资者,市场体量超过50万亿元,2017年上半年债券发行规模近7.5万亿元,为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渠道,成为国家货币政策调控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陈天翔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显著扩张,参与机构不断丰富,开放力度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该文简要回顾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历程,介绍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现状及其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并就继续推进市场高水平开放、助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齐欣林  姜富伟  林奕皓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市场联动加强、宏观政策变化及地缘事件冲击等影响下,银行间市场风险防控面临新的特征和挑战。而将大数据、机器学习等金融科技运用于银行间市场风险防控,可更好地对银行间市场数据可能存在的非线性性、高维特性、噪声性质进行研究,为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思路。文章介绍了金融科技在银行间市场的具体应用案例。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沈立君  
我国的改革开放战略已经实施二十多年,总体来说,在推进导向市场化、机制民营化、空间国际化方面实现了很大进展,但时至今日,人们也普遍地认为:金融行业和高等学校可能已成为改革的最大瓶颈,连铁路、民航、电信等行业的改革也走在了前面,金融业的最大特征依然是计划集权,高度集中,垄断经营,呈现出严重的金融结构不对称,具体体现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光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债券市场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是实现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目标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境外投资者持有一国在岸发行固定收益资产比例是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灰色预测方法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境外投资者持有率进行建模预测,有效规避了金融数据建模中解释变量共线性程度高、影响方式复杂的弊端,以期达到预定研究目的。研究表明:我国银行间境外投资者持有量在未来几年会迎来迅速增长,其持有结构也相对平衡;因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的快速上升,境外投资者持有比率的增长相对较缓,需要更加积极的政策及配套制度与可比国家接轨。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市场课题组  
文章根据机构参与者在外汇市场的报价与交易行为提取多维度指标,借助线性和非线性ARDL模型,从理论和计量模型多角度分析和量化境外金融风险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文章发现:境外风险对外汇市场流动性和波动率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存在不对称性。例如:市场参与者对美国金融压力上升反应不敏感,但当美国金融压力下降环境宽松时,资本外流对我国外汇市场流动性和波动率造成显著负面影响。此外,引入境外风险指标能够显著提高对外汇市场风险的预测精度。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常学  奚静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作出了重大调整,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在信息披露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改进,随着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进入实施阶段,其在信息披露、市场结构、市场交易、信用评定等方面对银行间市场的影响也将逐步体现出来。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白雪  牛锋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业务创新不断涌现。2013年出现的"钱荒"事件,暴露了同业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风险隐患,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银行间市场的关注。本文基于金融业务创新的视角,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非标"与同业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现状,针对金融业务创新的规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许再越  
二十多年来,中国银行间市场发展迅速,银行间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平均增速在30%以上。银行间市场交易产品种类丰富、类型齐全。2017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量接近1000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主要金融市场总交易量的70%,成员超过2万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枢纽作用。银行间市场的迅速发展及瞩目成绩背后,金融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容小觑。科技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淋漓尽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冲  盘宇章  
银行间市场是促进还是阻碍了金融稳定?既有研究认为银行间市场作为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以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制度安排,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效应:通过风险分担促进金融稳定,或者为金融传染扩散提供了渠道。本文通过理论模型表明,在异质性流动冲击下,银行间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能够使银行避免清算长期资产带来的损失,从而有效降低了金融传染的可能性。采用民国时期上海银行业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在1935年"白银风潮"期间.有效的银行间市场在维护会融稳定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林毓琍  
在纪念建国70周年的日子里,作为一名金融行业的古稀老者,回望自己走过的人生之旅,不禁思绪万千。从1968年奔赴北大荒屯垦戍边的上海知青,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回城考入人民银行系统工作,我与共和国同命运;从1991年走上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领导岗位分管外汇外资工作,到1998年担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我与金融改革共成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付淦  
相对于股票市场的“金融脱媒”,我国债券市场正逐步壮大。一方面,债券市场的金融创新改变着企业的间接融资方式,同时,为不同的机构和个人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另一方面,“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也持续地推动着债券市场的金融创新。二者相互促进的效应也影响着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渐进过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忠生  李东  
金融安全是一国金融的良性运转及对于其国内金融的有效控制。因此,国内银行的低效经营及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的过度影响力都会危及国家的金融安全。实证数据反映,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缺乏效率,如果不加以解决,最终将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银行业对外开放使国内银行企业面临巨大挑战,但适当地应对不仅不会危及金融安全,相反会改善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加强金融安全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