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35)
- 2023(15738)
- 2022(12436)
- 2021(11594)
- 2020(9812)
- 2019(22052)
- 2018(21673)
- 2017(42582)
- 2016(22198)
- 2015(24682)
- 2014(24434)
- 2013(23906)
- 2012(21220)
- 2011(18482)
- 2010(18424)
- 2009(17515)
- 2008(16555)
- 2007(14735)
- 2006(12758)
- 2005(11869)
- 学科
- 济(94221)
- 经济(94116)
- 业(93148)
- 企(83246)
- 企业(83246)
- 管理(76352)
- 方法(44119)
- 数学(35754)
- 数学方法(35395)
- 银(34839)
- 银行(34692)
- 行(33080)
- 业经(31955)
- 融(31469)
- 金融(31468)
- 中国(31287)
- 财(31245)
- 农(29322)
- 制(27953)
- 务(23879)
- 财务(23829)
- 财务管理(23797)
- 企业财务(22627)
- 农业(21455)
- 技术(19445)
- 地方(17913)
- 理论(17667)
- 体(17230)
- 策(16424)
- 和(15706)
- 机构
- 学院(304248)
- 大学(298150)
- 济(133316)
- 经济(130895)
- 管理(128302)
- 理学(109569)
- 理学院(108674)
- 管理学(107194)
- 管理学院(106628)
- 研究(89357)
- 中国(86512)
- 财(65897)
- 京(60396)
- 财经(52505)
- 科学(48979)
- 经(47824)
- 中心(46453)
- 江(46171)
- 农(45611)
- 经济学(41735)
- 所(41364)
- 业大(39669)
- 财经大学(39261)
- 经济学院(37974)
- 州(37276)
- 北京(37204)
- 研究所(36999)
- 银(36126)
- 商学(36104)
- 商学院(35792)
- 基金
- 项目(200621)
- 科学(161895)
- 研究(150479)
- 基金(149591)
- 家(126779)
- 国家(125639)
- 科学基金(112503)
- 社会(99795)
- 社会科(94897)
- 社会科学(94873)
- 基金项目(79216)
- 省(78539)
- 自然(71101)
- 自然科(69611)
- 自然科学(69597)
- 自然科学基金(68406)
- 教育(68184)
- 划(63982)
- 资助(60374)
- 编号(60059)
- 成果(46284)
- 创(45612)
- 部(44888)
- 重点(44078)
- 发(43155)
- 国家社会(42092)
- 创新(41910)
- 业(40830)
- 制(40107)
- 教育部(39810)
- 期刊
- 济(143467)
- 经济(143467)
- 研究(91575)
- 中国(57464)
- 融(56731)
- 金融(56731)
- 财(54663)
- 管理(52415)
- 农(42485)
- 科学(37808)
- 学报(35693)
- 大学(29832)
- 技术(29443)
- 学学(28733)
- 农业(27447)
- 财经(26738)
- 业经(25076)
- 经(22897)
- 经济研究(22371)
- 教育(22209)
- 问题(18719)
- 技术经济(17370)
- 业(16753)
- 财会(16469)
- 理论(15849)
- 现代(15536)
- 商业(14421)
- 实践(14156)
- 践(14156)
- 贸(13975)
共检索到462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真 李茂林 朱林染
本文识别了中国商业银行2010-2020年的金融科技专利信息,并将其与企业贷款信息结合后考察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能有效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该结论在排除银行金融科技属性对优质企业的“选择效应”和遗漏变量偏误等影响后仍然成立。银行金融科技不仅能通过促进银行信贷规模扩容、减少抵押贷款依赖有效弱化企业风险规避动机,还有利于降低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缩小实体与金融投资利差,从而弱化企业投资逐利动机。此外,银行金融科技主要通过底层数字技术类专利对企业金融化发挥作用,重点影响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而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对具有较高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及非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并有利于引导企业资金回流促进实体经济创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金朵 张中华
本文通过构建多层因子交互效应面板模型,利用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综合分析企业微观个体逐利和避险动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边际驱动效应,并对不同经营状况和不同规模企业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经营状态较差的企业,其金融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风险规避;经营状态一般的非制造企业则是逐利和避险的双重驱动结果;而经营状态较好的企业主要受到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规模来看,小型非国有和大型非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关键动机是风险规避,规模一般的非国有企业体现出逐利和避险的双重效应。通过模型估算的宏观影响因子,其总体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为吻合。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增加,主导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琪 王佳敏
中央环保督察是近年来我国环保领域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环境治理效力,而且也会对微观企业的资源配置决策产生影响。基于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过度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提高企业绿色投资进而会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融资约束程度高、高管无公职经历的企业以及处在公众环境关注度较高地区的企业更强。经济后果检验表明,中央环保督察通过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提升了企业绩效。研究结论探析了宏观环境政策对微观企业资源配置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对实现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常利民
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因导致企业业绩波动、会计稳健性和双重代理成本而降低企业业绩预告质量。笔者基于投资替代理论,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研究样本的有效数据,运用Logit回归方法和OLS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对其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检验结果证实: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因导致企业业绩波动加剧、会计稳健性降低、双重代理成本增加而降低了业绩预告质量;进一步检验企业业绩预告信息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的结果证实:被强制披露业绩预告信息企业中,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对业绩预告精确度和准确度的降低,显著高于自愿披露业绩预告信息企业。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与其业绩预告质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金融化利润追逐动机影响其业绩预告质量的机制,从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拓展了投资替代理论在企业金融化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有关企业金融化和企业业绩预告方面的现有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企业科学投资决策以及实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谭磊
基于实体企业金融化和经济去杠杆两大热点问题,从商业银行股债双持视角研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发现,商业银行同时持有企业股权和债权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股债双持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通过降低财务风险(风险效应)和代理成本(治理效应)两种渠道实现。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双持对国有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全国性银行的持股比例与双持企业金融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本文对抑制过度金融化和"脱实向虚"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股债双持 企业金融化 财务风险 代理成本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于博 罗玉玲
本文以2009-2019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为样本,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强化约束预期、激励预防性动机,导致企业提高预防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水平;但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通过抑制流动性来制约资产价格泡沫,从而弱化投机性金融资产的配置,进而抑制金融化。(2)除直接影响外,存在"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企业金融化"的间接影响机制。紧缩性政策会激励影子银行发展,这一方面缓解了企业预防性动机,降低了预防性金融资产配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金空转和资产价格泡沫,激励企业逐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推升了金融化水平。(3)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尽管紧缩政策通过传统信贷和影子信贷对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但借传统银行信贷渠道抑制投机与金融化,仍是紧缩性政策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本文拓展了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路径分析,为监管当局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引导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胡潇予
中小微外贸企业是我国外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外贸企业“主力军”。同时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金面薄弱、利润率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当前汇率市场大幅震荡的背景下,经营利润面临巨大挑战。提升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管理服务,是当前促外贸、稳增长、保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夯实汇率市场改革发展的关键工作。
关键词:
中小微企业 金融普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方明 金健
企业在面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会如何配置金融资产?本文基于上市工业企业年度数据,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总体上会促进企业金融化;区分金融资产类型后,发现企业会增加流动性金融资产,而减持逐利性金融资产;这表明在面临经济政策不确定时,企业金融化倾向更甚,但其动机主要表现为流动性寻求。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存在基于企业杠杆率、成长性、盈利能力,风险承担能力、规模的异质性特征;但这种特征仅显著存在于流动性金融资产配置上;这表明不同个体特征的企业在面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的风险态度差异,体现在流动性寻求方面比在利润追逐上更明显。而外部融资约束的异质性影响均存在于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配置上。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放 戴静 胡文佳
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否放大了金融风险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股价稳定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显著抑制了股价崩盘风险,且上述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主要通过抑制非效率投资而非改善业绩的机制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影响。以上检验结果不仅揭示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其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机理,而且分析了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否加剧企业风险,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琳 廉永辉 唐伟霞
本文从债权人视角研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基于2007—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半年度数据,考察了企业金融化对其获得银行贷款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企业获得的新增贷款越少,其支付的贷款利率越高,说明企业金融化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通过增加财务风险和信息更不透明两条途径发挥作用,并且在盈利较差、分析师关注度较低和国有企业中,金融化带来的负面融资效应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我国企业金融化的经济后果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置效率,对引导经济"脱虚向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继国
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为防范金融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抑制资金“脱实向虚”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显著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解决跨平台数据共享问题,作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促进企业主业投资,进而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在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处于金融监管较强地区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为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韩丰泽 戴金平
文章使用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两种存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可以显著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利用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以及更换回归方法、主要变量和考虑样本选择问题后,此结论依旧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可以通过调节企业金融化程度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因此,金融科技对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促进企业“脱虚向实”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异质性分析显示,这种促进作用对中小型企业、低信息披露质量企业、低竞争行业企业和位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更为明显。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对外直接投资 金融化 生产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婕 杨吉喆 戴鹭
近年来,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问题凸显。现有研究表明,企业可能出于"蓄水池"或"替代"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本文基于2007—2019年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首次从金融周期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金融化动机。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与金融周期正相关,繁荣的金融市场对企业金融化具有促进作用;低融资约束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对金融周期波动更敏感,企业金融化的主导动机是"替代"而不是"蓄水池";企业持有长、短期金融资产均出于"替代"动机,且短期金融资产"替代"效应更显著。本文所得结论对引导非金融企业回归实体经济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金融周期 金融资产 融资约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军 杨秋萍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