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47)
- 2023(11436)
- 2022(9513)
- 2021(9000)
- 2020(7281)
- 2019(16384)
- 2018(15780)
- 2017(30901)
- 2016(16255)
- 2015(17727)
- 2014(17316)
- 2013(16884)
- 2012(15700)
- 2011(14139)
- 2010(14516)
- 2009(13774)
- 2008(13131)
- 2007(11961)
- 2006(10792)
- 2005(9977)
- 学科
- 济(57860)
- 经济(57803)
- 业(52858)
- 管理(50563)
- 企(45621)
- 企业(45621)
- 银(34319)
- 银行(34174)
- 行(32627)
- 融(30909)
- 金融(30909)
- 方法(24224)
- 中国(23730)
- 制(22565)
- 数学(21133)
- 数学方法(20876)
- 财(19437)
- 技术(17097)
- 农(16311)
- 业经(14956)
- 地方(13329)
- 度(13096)
- 制度(13091)
- 贸(12843)
- 贸易(12826)
- 务(12794)
- 财务(12766)
- 财务管理(12747)
- 易(12582)
- 技术管理(12320)
- 机构
- 学院(217430)
- 大学(214819)
- 济(95508)
- 经济(93426)
- 管理(84868)
- 研究(72453)
- 理学(71537)
- 理学院(70848)
- 管理学(69904)
- 中国(69545)
- 管理学院(69465)
- 财(49479)
- 京(43390)
- 科学(39206)
- 财经(38115)
- 中心(36868)
- 银(35864)
- 所(35153)
- 江(34634)
- 经(34631)
- 银行(34514)
- 农(32458)
- 行(32186)
- 研究所(31335)
- 经济学(30569)
- 融(30282)
- 金融(29770)
- 州(28853)
- 财经大学(28653)
- 经济学院(27559)
- 基金
- 项目(137860)
- 科学(110537)
- 研究(104240)
- 基金(101029)
- 家(86210)
- 国家(85431)
- 科学基金(74956)
- 社会(67864)
- 社会科(64683)
- 社会科学(64669)
- 省(54746)
- 基金项目(52081)
- 教育(47989)
- 自然(46766)
- 自然科(45808)
- 自然科学(45798)
- 划(45219)
- 自然科学基金(45076)
- 资助(41618)
- 编号(41150)
- 创(35075)
- 成果(34287)
- 创新(31831)
- 重点(30947)
- 部(30704)
- 发(30086)
- 课题(29562)
- 性(28838)
- 国家社会(28159)
- 教育部(27164)
- 期刊
- 济(103926)
- 经济(103926)
- 研究(73734)
- 融(55872)
- 金融(55872)
- 中国(48181)
- 财(38203)
- 管理(34988)
- 农(29934)
- 学报(27460)
- 科学(27323)
- 教育(24209)
- 大学(21833)
- 学学(20731)
- 财经(19587)
- 技术(18625)
- 农业(17811)
- 经济研究(17657)
- 经(16750)
- 业经(16178)
- 问题(12437)
- 理论(12152)
- 国际(11963)
- 贸(11913)
- 技术经济(11155)
- 科技(11110)
- 实践(10947)
- 践(10947)
- 坛(10328)
- 论坛(10328)
共检索到353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后建 尹希果 卞小娇
本文在对银行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银行金融创新的普及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这一论断出发,本文运用1994年-2008年的季度数据,对银行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金融创新能够抑制产出存款准备弹性的释放,但就产出实际利率弹性的影响却不明显,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理论模型推导的结果,最后本文就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银行在银行金融创新普及的状态下如何有效发挥货币政策效力提出了简要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航 汪洋溢 马亮
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 1998年以前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 ,金融创新对各国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产生强烈的冲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日趋弱化 ,同时 ,本文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创新对我国 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效果的冲击是稀薄的 ,货币供应量与产出之间仍具有稳定的相关关系。总之 ,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逐渐趋于下降 ,如何削弱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成为各国中央银行面临的新的挑战。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货币政策 协整检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波 叶龙生
不纠结于M2与社会融资规模两者是否相竞争地适用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相反,基于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历史演进的系统梳理,以及金融创新背景下增加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实践的理论溯源及对比分析,本文实证评价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有效性、金融创新因素的可能影响,进而探讨货币政策转型的客观必要性。研究发现:与分别单独作用相比,M2和社会融资规模共同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创新冲击因素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创新冲击后,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呈现趋同趋势,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产出、通货膨胀有效性降低,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利率关系渐行渐远。这意味着,我国亟需在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型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浩
审慎使用货币政策,以实现"外堵热钱,内防通胀,把好流动性的总闸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货币内生性的视角,对对冲型货币政策的由来和运行特点及正负效应进行理论疏导,准确界定了国内外流动性环境变化对国内货币政策操作的制约和影响,并提出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增强商业银行绩效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向前 孙彤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膨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2006—2014年相关变量的月度数据,采用FAVAR模型测度货币政策目标受影子银行影响的效果。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会在一定时期内减弱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加剧物价水平的不稳定性,降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影子银行 货币供应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蓓 陈晓东 李成
货币政策调控能否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对经济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银行产权异质性决定的市场风险偏好,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揭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在影子银行存在与否两种情形下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当金融市场不存在影子银行时,股份制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敏感性高于国有银行,主要源于两类银行的股东构成不同,高管任命和考核机制迥异;为了规避监管约束,金融市场催生出影子银行,隐性放松了银行贷款条件,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但影子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差异性,发展初期对贷款替代率较高,资金60%以上进入实体经济,对经济的边际贡献显著,其中,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替代尤为突出。此时,影子银行虽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但也缓解了强硬政策"一刀切"迫使银行抽资断贷对经济的损伤;伴随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强,部分资金转向"同业",此时影子银行对经济的贡献降低,但资金涌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积聚了大量金融风险。因此,与单一加强监管相比,持续深入的金融改革才是彻底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出路。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许可 丁攀 颜蕾 金为华
创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项重要举措,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对完善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H省37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月度数据,以2020年6月两项创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实施这一外生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与传导机制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两项创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除了直接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的贷款占比外,还显著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呈现出"量增价降"的政策效果,精准滴灌成效斐然。因此,建议政策制定者灵活把握两项工具的实施期限,政策执行者提升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地方政府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货币政策结构化创新发挥最大效应。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朱恩涛 张小雅 翁玉颖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近年快速扩张,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传导机制和调控效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理论分析,文章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以2003—2014年的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和货币政策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影子银行的扩张,而影子银行确实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性,这对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齐志鲲
本文建立并比较了四个分别强调不同因素的信贷市场模型 ,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银行惜贷”现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论解释和征策含义分析。得出结论 ,只有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行为与信贷市场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相结合才能完全解释“银行惜贷”现象 ;而且 ,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惜贷”与信贷紧缩问题 ,并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融资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信贷紧缩 信贷配给 逆向选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余文建 阮峥 施海松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扩张不断加快,为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挑战,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带来了机遇。本文详细分析外资银行扩张对现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短期冲击以及长期影响,并指出应对外资银行扩张的关键是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调控机制,使之适应更加市场化的经济和金融环境。
关键词:
外资银行 货币政策 短期冲击 促进作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史焕平 刘鑫
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角度,对数字金融发展影响数量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机理分析,并基于2013-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通过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数字金融发展增强了价格型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了数量型政策的有效性,同时缓解了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风险上升代价;第二,数字金融通过减缓信贷市场摩擦使价格型政策更有效,而替代性融资方式增多则令数量型政策效果打折扣;第三,数字金融在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方面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均促进了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非对称效应以及对银行风险上升的抑制效果的增强;第四,地区间数字金融发展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金融监管力度的差异,导致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上述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要充分认识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使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有针对性地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提高数字金融监管能力,完善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调控协同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数字金融,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中介作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倪丹容 李洁
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存在是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 ,它对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用及宏观经济的运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 ,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存在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 :( 1 )导致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和货币供给量可控性的降低 ;( 2 )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 ;( 3 )导致二元金融结构与区域金融的回流效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销。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非正式金融市场活动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非正式金融市场 正式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华 梁恒
金融二元结构的存在是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为了研究非正规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首先利用改进的?值法估测出1994-2012年非正规金融的规模,结果显示,近几年,其已占正规金融规模的1/3左右。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实证计量方法重点分析了非正规金融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非正规金融与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给量M2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是促进M2扩张的Granger原因;同时,正规金融、货币当局债券发行与其国外资产均对货币供给量M2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二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丽英 乐明浚
本文以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市场利率下降;抵押补充贷款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最大,常备借贷便利对利率的影响最大,常备借贷便利对利率影响既迅速又强烈;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要大于对利率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供应量 利率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安
本文对银行竞争环境下影子银行效用与信贷成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做了理论推导,并分析了银行竞争与影子银行之间的关系及其阻碍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文章选取国内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数据,对银行竞争与影子银行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是中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度不断提升,银行竞争促使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攀升,实际社会融资规模提高;二是银行竞争越强,信贷成本越低,影子银行效用越高,影子银行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冲击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具有周期性递减的特点;三是影子银行规模的提升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具有实质性影响,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缓释作用可能引发流动性陷阱。最后,得出相关启示:通过引导差异化经营等方式降低银行业竞争成本与弱化同质化竞争,通过强监管政策抑制影子银行规模的大幅攀升,对存量影子银行规模采取稳中有降的指导政策,逐步降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缓释作用,保障货币政策产出函数的预期一致性,防范经济进入流动性陷阱。
关键词:
银行竞争 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 脉冲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