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90)
- 2023(12036)
- 2022(10122)
- 2021(9864)
- 2020(8425)
- 2019(19682)
- 2018(19029)
- 2017(37387)
- 2016(19520)
- 2015(22138)
- 2014(21609)
- 2013(21319)
- 2012(19641)
- 2011(17348)
- 2010(17005)
- 2009(15970)
- 2008(15506)
- 2007(13119)
- 2006(11210)
- 2005(10108)
- 学科
- 济(83343)
- 经济(83261)
- 管理(59776)
- 业(56710)
- 企(47620)
- 企业(47620)
- 方法(45402)
- 数学(41836)
- 数学方法(41478)
- 财(27553)
- 银(23782)
- 银行(23636)
- 制(23615)
- 中国(23419)
- 行(22207)
- 农(18795)
- 融(18195)
- 金融(18194)
- 务(17868)
- 贸(17853)
- 贸易(17837)
- 财务(17835)
- 财务管理(17791)
- 易(17505)
- 企业财务(17112)
- 业经(15596)
- 体(13493)
- 度(12630)
- 农业(12618)
- 制度(12616)
- 机构
- 大学(269997)
- 学院(264641)
- 济(124723)
- 经济(122785)
- 管理(110873)
- 理学(96223)
- 理学院(95389)
- 管理学(94247)
- 管理学院(93744)
- 研究(84659)
- 中国(78027)
- 财(60371)
- 京(55021)
- 财经(48699)
- 经(44929)
- 科学(43837)
- 中心(42307)
- 经济学(41197)
- 所(38781)
- 经济学院(37471)
- 财经大学(37268)
- 江(36257)
- 农(35482)
- 研究所(34894)
- 北京(34586)
- 业大(32616)
- 商学(30933)
- 商学院(30683)
- 院(30653)
- 银(30072)
- 基金
- 项目(180012)
- 科学(145882)
- 基金(138689)
- 研究(133130)
- 家(118641)
- 国家(117768)
- 科学基金(104127)
- 社会(90711)
- 社会科(86533)
- 社会科学(86513)
- 基金项目(72490)
- 自然(65601)
- 自然科(64191)
- 自然科学(64179)
- 省(64112)
- 自然科学基金(63109)
- 教育(61374)
- 资助(58052)
- 划(55321)
- 编号(50741)
- 部(43498)
- 成果(40466)
- 国家社会(39761)
- 重点(39748)
- 教育部(38895)
- 创(37838)
- 人文(37201)
- 发(37009)
- 创新(35545)
- 大学(35507)
- 期刊
- 济(120367)
- 经济(120367)
- 研究(82697)
- 财(48835)
- 中国(46011)
- 融(45607)
- 金融(45607)
- 管理(40033)
- 科学(33361)
- 学报(32370)
- 农(29798)
- 大学(27214)
- 学学(25766)
- 财经(25073)
- 技术(21643)
- 经济研究(21370)
- 经(21334)
- 教育(18714)
- 农业(18372)
- 问题(16308)
- 贸(16252)
- 业经(16205)
- 国际(14960)
- 世界(14407)
- 理论(14224)
- 统计(14130)
- 技术经济(12897)
- 财会(12817)
- 实践(12537)
- 践(12537)
共检索到393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沈红波 张广婷 阎竣
银行贷款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工具,能够约束公司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银行贷款的融资功能,较少关注银行货款的微观治理功能。本文从银行贷款监督的理论框架出发,实证检验了银行贷款监督对自由现金流代理成本的约束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对银行贷款监督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①对于低增长的公司,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高,代理问题越严重。②短期银行贷款和长期银行贷款都能约束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但短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更强。③进一步考虑政府的信贷干预,我们发现,在政府干预较弱的地区,短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自由现金流代理成本问题,银...
关键词:
银行贷款 监督 自由现金流量 代理成本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昕 沈红波
本文以Basu(1997)模型为基础,对1999~2004年上市公司银行债权监督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研究了盈余稳健性的动态变化。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上市公司盈余总体上存在着稳健性,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程度比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要大;负的会计盈余变化要比正的会计盈余变化具有更大的反转率;(2)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比例越高,稳健性越高;(3)短期银行债务贷款和长期银行贷款对稳健性有显著影响,且短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大于长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4)银行债权监督对稳健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增强。
关键词:
银行贷款 盈余稳健性 监督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俊秋 倪春晖
本文以2006~2009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银行贷款成本视角,实证检验政治关联对会计信息债务契约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具有债务契约功能,银行贷款成本与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但是,政治关联这一非正式制度安排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了隐性担保,降低了会计盈余信息在银行贷款成本决策中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政治关联对会计信息债务契约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本研究将政治关联纳入会计信息披露研究领域,丰富了会计信息债务契约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杜兴强
通过手工收集中国上市公司半年报自愿审计数据,实证研究了半年报自愿审计对上市公司银行债务融资的影响以及与此相关的盈余管理与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半年报自愿审计的上市公司下半年新增贷款总额显著更高、平均利率显著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半年报自愿审计的上市公司进行了显著向上的盈余管理,且获得银行贷款后显著进行了过度投资。上述结果联合表明,半年报自愿审计的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和操纵的财务报表获得了利率更低与更多的银行贷款,但导致更为严重的过度投资行为。从而,半年报自愿审计市场的独立性堪忧。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杨淑娥 苏坤
本文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以我国2002-2006年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自由现金流对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约束作用。研究表明: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对终极控制股东存在"激励效应";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具有"堑壕效应",且当现金流权较高时,终极控制股东的"堑壕效应"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发生不仅需要其有"能力"和"动机",还需要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这个"机会",较少的自由现金流能够有效地约束终极控制股东的攫取行为。
关键词:
终极控制 自由现金流 公司绩效 PP冲突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作平 张樱
本文从代理成本视角理论推演终极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度、金字塔层级、终极控制股东类型)对银行贷款契约(贷款利率、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担保)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越强、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度越大、金字塔层级数量越多,银行贷款契约越紧缩(贷款利率越高、贷款金额越少、贷款期限越短、贷款担保越严格),反之亦然;(2)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量权越多、终极控制股东类型是国有属性,银行贷款契约越宽松(贷款利率越低、贷款金额越多、贷款期限越长、贷款担保越宽松)。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郑军 林钟高 彭琳
基于2007—2011年的上市公司样本,探讨内控质量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分析发现:相对于内控质量低的企业而言,内控质量高的企业获取银行新增贷款的可能性显著更高;进一步,在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内控质量的提高更能有效增加企业获取新增贷款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中国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制度条件下,提高内控质量是缓解融资约束的替代机制之一,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内控质量 银行贷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玉莲
笔者以2002年~2005年获得非标审计意见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上市公司各年度银行贷款占资产总额比例以及贷款的自然对数作为银行贷款决策的替代变量,考察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民营上市公司在持续经营不确定情况下,银行贷款决策更加严格,而国有上市公司没有因此受到明显影响,但持续经营不确定的国有上市公司债务违约现象比该类民营上市公司更严重。这说明政治关系、政府干预影响了银行向国有上市公司的贷款决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雷强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操控自由现金流行为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抵押贷款、再融资以及贷款类型等银行债权特征以及银行存款对自由现金流的影响。本文对银行债权特征对自由现金流约束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在抵押贷款、贷款类型和银行存款方面对上市公司操控自由现金流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再融资和自由现金流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再融资贷款占比较低,自然银行对之影响较弱。
关键词:
银行债权 自由现金流 贷款特征 银行存款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初海英 王海霞 王小凤
财务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银行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对借款人形成积极的治理效应。银行实践中是通过事前监督、事中与事后监督这样一个动态机制来实现其作用的。在区别了银行监督与债权治理、债务治理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银行监督在不同阶段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银行的事前监督是有效的,这可以极大地降低逆向选择风险,但事中与事后监督呈无效性特点,这说明道德风险的隐患仍然不容忽视。
关键词:
银行 事前监督 事中/后监督 动态治理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连立帅 陈超
本文检验了外资银行贷款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利用2001—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发现获得外资银行贷款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并且这一效应在金融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更强。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外资银行贷款影响企业国际化的作用路径,发现高声誉的外资银行更能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并促进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展国际化。本文的结论有助于理解外资银行进入后的作用体现及其机制,同时也将国际化进程理论引入到金融研究领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连立帅 陈超
本文检验了外资银行贷款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利用2001—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发现获得外资银行贷款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并且这一效应在金融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更强。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外资银行贷款影响企业国际化的作用路径,发现高声誉的外资银行更能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并促进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展国际化。本文的结论有助于理解外资银行进入后的作用体现及其机制,同时也将国际化进程理论引入到金融研究领域。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杜颖洁
本文以2004-2010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对公司的银行借款可得性、借款抵押要求以及借款成本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与民营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率显著正相关,且对于市场化程度越低地区的民营上市公司而言,银行关系对借款可得性的影响更显著;(2)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与民营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期限显著正相关,且相同条件下,具有银行关系的民营上市公司借款时的抵押物要求显著更低;(3)民营上市公司高管具有的银行关系与公司的借款成本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银行关系 贷款歧视 民营上市公司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史小坤 陶雨琴 贾丹丹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探讨上市企业内部董事声誉对其银行贷款的影响。以2003~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内部董事声誉对企业银行贷款具有显著影响;拥有声誉良好的内部董事的企业相对没有具备良好声誉的内部董事的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数量更多,期限更长,成本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作用受到外在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市场化水平越低的地区,声誉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越显著,即声誉在外在制度环境不完善的地区可作为正式制度的替代机制,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作平 张樱
本文实证检验终极控制股东(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金字塔层级、终极控制股东类型)、社会资本如何影响银行贷款契约(贷款利率、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担保),以及终极控制股东和银行贷款契约之间的关系如何受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越强、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度越大、金字塔层级的数量越多,银行贷款契约越倾向于紧缩(贷款利率越高、贷款金额越少、贷款期限越短、贷款担保越严格);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量权越多、终极控制股东类型是国有属性,银行贷款契约越倾向于宽松(贷款利率越低、贷款金额越多、贷款期限越长、贷款担保越宽松)。(2)高水平的社会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企业生命周期、财务资助与银行贷款——基于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制度环境、独立审计与银行贷款——来自我国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法律诉讼、政治关系与银行贷款契约——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公告的信息含量——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还是优序融资假说
企业自由现金流、债务异质性与过度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银行监督效应与贷款定价——来自上市公司的一项经验研究
自由现金流量与持续盈利能力——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逆周期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银行关系、政治联系与民营企业贷款——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审计意见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