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75)
2023(4841)
2022(3981)
2021(3694)
2020(3055)
2019(7059)
2018(6454)
2017(14009)
2016(7297)
2015(7979)
2014(7827)
2013(7590)
2012(6928)
2011(6008)
2010(5989)
2009(6067)
2008(6375)
2007(5881)
2006(5377)
2005(5145)
作者
(18953)
(15957)
(15615)
(15214)
(10281)
(7499)
(7287)
(6056)
(5825)
(5802)
(5357)
(5310)
(5249)
(5135)
(4934)
(4862)
(4721)
(4697)
(4684)
(4159)
(4098)
(3769)
(3766)
(3680)
(3600)
(3563)
(3515)
(3297)
(3203)
(3152)
学科
(30996)
经济(30959)
(29410)
管理(28369)
(27580)
企业(27580)
方法(17615)
(16628)
(16611)
银行(16483)
数学(16068)
数学方法(16030)
(15121)
(15104)
(13876)
财务(13875)
财务管理(13857)
企业财务(13509)
(10134)
金融(10134)
业务(9564)
(8712)
制度(8710)
银行制(8065)
(7051)
体制(6483)
中国(6258)
业经(6144)
公司(5342)
(5214)
机构
大学(102542)
学院(100273)
(48109)
经济(47299)
管理(43276)
理学(37199)
理学院(36968)
管理学(36701)
管理学院(36516)
中国(33194)
(28154)
研究(27948)
(22805)
财经(22633)
银行(21868)
(20748)
(20446)
(19607)
财经大学(17530)
(16678)
金融(16384)
经济学(16137)
中心(15400)
经济学院(14868)
(14680)
商学(14345)
商学院(14243)
(13090)
(12524)
(12391)
基金
项目(62366)
科学(51099)
基金(50013)
研究(45392)
(41932)
国家(41615)
科学基金(37878)
社会(32772)
社会科(31466)
社会科学(31452)
基金项目(26493)
自然(23977)
自然科(23505)
自然科学(23501)
自然科学基金(23125)
(21534)
资助(20920)
教育(20851)
(18158)
编号(16532)
(15546)
国家社会(14528)
教育部(14481)
人文(14196)
重点(13427)
(13254)
(13248)
成果(13114)
(12802)
大学(12470)
期刊
(47310)
经济(47310)
研究(35676)
(33736)
金融(33736)
(25472)
管理(16096)
中国(14956)
财经(12584)
学报(11577)
科学(11275)
(10763)
(10452)
大学(9979)
学学(9796)
经济研究(8152)
财会(7953)
国际(7606)
(6708)
会计(6677)
理论(6448)
问题(6302)
技术(5977)
业经(5773)
实践(5758)
(5758)
农村(5421)
(5421)
通讯(5237)
会通(5236)
共检索到160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宗益  邱婕  
从金融深化程度和银企关系的角度,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以2003—200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银行贷款对过度投资的控制作用及其具体途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对上市公司特别是低成长性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具有控制作用;短期贷款对银行持股上市公司的控制作用要强于对非银行持股上市公司的控制作用,并且短期贷款的控制作用随着金融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杨  许承明  严长德  
本文选取了2000-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银行贷款对公司治理几乎没有功效,没有降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虽然随着银行贷款规模的增大,经理人的职务消费有所下降,但是企业效益却没有得到提升。同时,经理人替换频率与贷款规模没有显著性关系,银行贷款并没有发挥破产威胁的作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杨勇  黄曼丽  宋敏  
本文讨论了银行贷款以及商业信用融资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影响。通过对1995到2000年间上市公司CEO更换的研究,我们得到两个结论:第一,在经营业绩为负的公司中,银行贷款与强制性CEO更换存在负向关系,而商业信用融资与强制性CEO更换存在正向关系;第二,在盈利能力一般的公司中,商业信用融资与强制性CEO更换仍为正向关系,但银行贷款与强制性CEO更换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商业信用融资在CEO强制性更换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善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而银行贷款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有负面的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贯春  张军  叶永卫  
本文利用手工整理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数据系统考察了银行贷款及其所有制结构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银行贷款显著降低了企业投资效率,具体表现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同时加剧,而且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贷款上。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企业承受的债权人监管力度与国有银行贷款显著负相关,但与非国有银行贷款不显著相关。特别地,考虑到银行贷款及其所有制结构与借贷成本和债务期限结构紧密相关,本文排除了这两个竞争性假说。随后的异质性检验发现,上述效应在内外部治理能力弱的企业更为凸显。本文强调,银行贷款及其所有制结构并未发挥有效的外部治理效应,政策制定者需要继续深化银行业市场化结构改革。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沈红波  刘烨  张广婷  
本文从事后的角度研究企业出现财务困境后银行贷款的动态调整。实证研究发现:(1)银行的事后监督主要通过调整长期借款实现;(2)银行调减困境公司的长期借款,对国有和民营公司的调减幅度差异不显著,国有企业在陷入困境当年有一定的信贷优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优惠逐渐消失;(3)长期借款的调整是一次调整,而不是逐年调整,且调整的方向和幅度与公司财务指标显著相关;(4)长期借款调增的困境公司,其EBIT增长率明显高于调减或调平的公司。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对首次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我国银行通过调整长期借款增强了对债务人的约束,已发挥其相应的公司治理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房义来  王立清  杨宝臣  尹辉  
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3-200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所有制结构与上市公司银行贷款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的贷款比率受货币政策影响更大。货币政策对公司长期贷款比率有正向影响,其中货币政策对国有上市公司长期贷款比例影响不显著,而对民营上市公司长期贷款比率影响显著。在我国金融、法制等制度不够完善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变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政府在货币政策调控时,应注重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光顺   魏宁  
本文以2013~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从上市银行中获取的逐笔贷款数据为基础,使用存在借贷关系的银企匹配数据集,就负责任的银行贷款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实际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负责任的银行贷款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ESG评分,表现为贷款银行的ESG评分每提高1分,将会推动其放贷的上市公司后续ESG评分提升0.019分。机制检验发现,负责任的银行主要通过退出威胁、议价能力和信息披露机制改善上市公司ESG表现。异质性分析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异地银行更能改善上市公司的ESG表现;相比于国有上市公司,负责任的银行对非国有上市公司的ESG改善作用更大。区分ESG分项指标研究表明,银行的环境保护投资(E)、社会责任投资(S)和公司治理投资(G)均能有效促进上市公司相应ESG表现的改善。本文结论为理解银行在塑造企业ESG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方军雄  
现有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普遍支持我国银行存在"金融歧视"的结论,但此类研究无法排除债务融资是企业自主选择结果的解释。为此,本文选取1996~2004年IPO公司上市前后的数据对所有制与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前后不同所有制企业与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截然相反,作为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股票发行上市进一步扩大了民营公司与国有公司债务融资的差异。据此,我们推断,民营上市公司更少的银行贷款、更短的债务期限结构,不是"金融歧视"的结果,而更可能是更加企业自主决策的结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德明  冯晓  
利用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银行贷款、债务期限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系,结果发现,银行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表现为内控质量较高的公司能获得更多的长期贷款、更长的贷款期限,但银行仅能识别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却无法识别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是反映企业风险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信贷资金盲目流入高风险企业的情况并不严重。同时意味着,在利用信贷资金扶持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关注此类企业的风险,避免信贷资金过度流入高风险的非国有上市公司。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江伟  
本文从公司投资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银行贷款的控制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银行贷款对于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控制效应,但是这一控制效应并没有随着我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而有所增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银行贷款对于民营上市公司的控制效应要强于国有上市公司,而且前者的控制效应会随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强,始于2003年的银行业第三阶段的改革,对于两类公司中银行贷款的控制效应都没有起到加强的作用。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解陆一  
商业银行的信贷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分析银行信贷对微观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分析了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其银行贷款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没有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都存在投资不足的现象;而获得银行贷款后,国有企业出现明显的投资过度现象,非国有企业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过度投资现象。本文的结果有助于解释我国大部分国企投资过度,而民企却普遍存在投资不足的原因,并对评估银行扩张信贷政策的实际经济效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玉珍  张心灵  
文章从最具约束力的银行贷款融资契约入手,研究银行贷款中的限制条款对代理成本和公司经营活动的限制及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利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作平  张樱  
本文从代理成本视角理论推演终极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度、金字塔层级、终极控制股东类型)对银行贷款契约(贷款利率、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担保)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越强、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度越大、金字塔层级数量越多,银行贷款契约越紧缩(贷款利率越高、贷款金额越少、贷款期限越短、贷款担保越严格),反之亦然;(2)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量权越多、终极控制股东类型是国有属性,银行贷款契约越宽松(贷款利率越低、贷款金额越多、贷款期限越长、贷款担保越宽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焯亮  
本文选择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假设两方面探究企业信用评级对银行贷款成本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以信用评级为解释变量并加入相应的控制变量对企业银行贷款成本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研究结果发现:信用评级对企业银行贷款成本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即随着企业信用评级提高,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成本越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财务杠杆率都对企业银行贷款成本具有解析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伟  彭鹏  
以我国2006~2011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考察政治关系及经营环境差异对民营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及贷款违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比无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总额更多、期限更长的银行贷款;(2)经营环境越差,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比没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但不具有长期借款优势;(3)政治关系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违约没有显著性影响,经营环境中的社会诚信、行政管理、法治环境对贷款违约也没有显著性影响,而金融服务质量与贷款违约显著负相关;(4)宏观货币政策对政治关系、经营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的获得以及经济后果的影响关系有一定的调节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