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13)
- 2023(11788)
- 2022(10562)
- 2021(10252)
- 2020(8692)
- 2019(20581)
- 2018(20620)
- 2017(40578)
- 2016(21711)
- 2015(24562)
- 2014(24592)
- 2013(24251)
- 2012(21964)
- 2011(19624)
- 2010(19675)
- 2009(17877)
- 2008(17525)
- 2007(15187)
- 2006(13331)
- 2005(11724)
- 学科
- 济(83946)
- 经济(83845)
- 管理(64366)
- 业(60674)
- 企(52668)
- 企业(52668)
- 方法(44577)
- 数学(39109)
- 数学方法(38444)
- 银(22076)
- 银行(21929)
- 制(21885)
- 财(21439)
- 行(20538)
- 中国(20427)
- 农(20258)
- 业经(18364)
- 学(17971)
- 融(16093)
- 金融(16092)
- 理论(15849)
- 地方(15426)
- 贸(14635)
- 贸易(14624)
- 务(14511)
- 财务(14437)
- 财务管理(14403)
- 易(14172)
- 企业财务(13709)
- 和(13493)
- 机构
- 大学(303202)
- 学院(300503)
- 管理(126068)
- 济(115411)
- 经济(112735)
- 理学(109848)
- 理学院(108679)
- 管理学(106509)
- 管理学院(105991)
- 研究(93605)
- 中国(76475)
- 京(64355)
- 科学(58864)
- 财(53824)
- 农(46202)
- 所(46172)
- 业大(44725)
- 中心(44043)
- 财经(43931)
- 江(42706)
- 研究所(42274)
- 北京(40679)
- 经(39997)
- 范(38405)
- 师范(38069)
- 农业(36324)
- 州(35800)
- 院(34055)
- 经济学(33499)
- 财经大学(33080)
- 基金
- 项目(208981)
- 科学(164853)
- 基金(152947)
- 研究(150997)
- 家(132552)
- 国家(131453)
- 科学基金(114412)
- 社会(93808)
- 社会科(88875)
- 社会科学(88852)
- 基金项目(81710)
- 省(80724)
- 自然(77153)
- 自然科(75432)
- 自然科学(75417)
- 自然科学基金(74071)
- 教育(70463)
- 划(68190)
- 资助(64666)
- 编号(62199)
- 成果(49328)
- 部(46192)
- 重点(45797)
- 创(43218)
- 发(42121)
- 课题(41717)
- 科研(40273)
- 创新(40126)
- 教育部(39925)
- 大学(39395)
- 期刊
- 济(119978)
- 经济(119978)
- 研究(87767)
- 中国(54407)
- 学报(46095)
- 管理(45426)
- 科学(43282)
- 农(40526)
- 财(40219)
- 融(36918)
- 金融(36918)
- 大学(35236)
- 学学(33206)
- 教育(32597)
- 农业(27098)
- 技术(26378)
- 财经(21133)
- 业经(19954)
- 经济研究(19159)
- 经(17749)
- 理论(16219)
- 图书(15825)
- 实践(15127)
- 践(15127)
- 问题(14896)
- 技术经济(14675)
- 科技(14380)
- 业(14131)
- 统计(14044)
- 商业(13625)
共检索到432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江会 刘兴堂
通过构建"银行俘获—监管者声誉"模型研究我国银行俘获行为和监管者声誉问题,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银行体系中,具有市场势力的大银行,更有动机和能力俘获金融监管者,并造成了监管者声誉的持续缺失。基于这一理论,本文多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俘获和监管者声誉问题,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银行监管者不但存在被俘获的现象,而且监管者一旦选择了"屈服",其强硬声誉便会丧失,从而损害监管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国金融监管者声誉、约束银行俘获行为、提升金融监管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规模 俘获行为 监管者声誉 监管绩效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擎 潘李剑
本文使用2006-2010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期限结构、行业分布及风险承担四个方面实证研究了资本监管制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监管当局、地方政府及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利益博弈,由于历史原因及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征导致城市商业银行被地方政府"俘获","俘获"加重了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干预,从而导致资本监管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主要体现在:当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监管压力时会增加对中长期贷款、房地产与电力、水利等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的贷款资产的配置比例,降低拨备覆盖率和提高贷款集中度。本文还认为,由于受地方政府的干预,监管当局给...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春铃 石桂峰
作者通过构建不对称信息结构下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应用Bayes法则对证券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的动态化以及二者声誉变动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模型结论显示,监管者对承销商的违规或错误评估行为的“宽容”以及任何“下不为例”的监管思维不仅会加剧自身声誉的下降,而且会导致承销商评估失误概率的上升和承销商声誉的下降,表明监管者声誉和承销商声誉具有一损俱损的关联性。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世强 张青超 眭悦
影子银行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结构、市场机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层次结构、存在形态、核心功能都与外国影子银行存在较大差别。本文在厘清我国影子银行构成及其规模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影响,并对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规模 监管政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雨露 马勇
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转轨经济中的银行监管具有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表现在市场结构、监管体制和监管者偏好等方面,同时也决定了转轨经济中的最优监管策略可能有别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情形,尤其是当监管者存在自利倾向时,监管行为可能偏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偏离的程度受到交替关系临界值、声誉权重、审查成本和社会福利权重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转轨经济 监管代理关系 监管者自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华坚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依靠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的隐形担保进行经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不存在市场退出的问题。然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的隐形担保逐步弱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俊豪 王慧 龙怀钢
本文基于2013—2018年我国银行小微信贷数据,考察了资本监管、银行规模与小微信贷的关系。研究表明,大银行能为信息较为完备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信贷资金,中小银行在信贷服务中对小微企业的包容性更高。资本监管对不同规模银行小微信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和非线性特征,随着银行对资本监管政策适应性的提高,监管压力不断降低,大银行小微信贷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中小银行呈现出先减后增趋势。资本监管与中小银行小微信贷的关系,受大银行挤出效应的显著影响。此外,本文还发现金融科技有助于降低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小微信贷的影响,对小微信贷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凤春
银行声誉机制是解决监管部门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运用KMRW模型分析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声誉机制对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银行声誉 金融监管 博弈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战勇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监管等外部约束常会出现失灵,而纯粹职业生涯考虑虽能激发银行经营者内在激励效应,但无法解决经营者职业生涯末期的徇私问题。因此,“外部约束”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成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的需要。两期动态博弈模型显示,监管的引入削弱了隐性职业声誉激励,产生一定“挤出效应”;监管的引入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徇私问题,但使银行经营者在其职业生涯末期的忠诚度增强,改善了纯粹依靠职业声誉所产生的激励。监管有效也需要一定条件:一是好的职场环境,二是公平的声誉评价机制,三是合适的监管强度。可见,提升银行内部控制水平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要完善机制外,还要加强银行文化和共同价值观建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郑晖
次贷危机的爆发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巴塞尔资本协议Ⅱ未能达成其既定目标。笔者认为,大型金融机构通过与监管规则制定者结成密切关系网络,享有信息优势并进而享有"先行者优势",加之巴塞尔委员会自身相对封闭、缺失问责制的运作模式,导致委员会制定协议Ⅱ的过程被主要金融机构"监管俘获",这是使得协议Ⅱ未能达成目标的重要原因。危机后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制定过程中,上述原因并未完全消除,因此笔者对协议Ⅲ能否达成其目标持怀疑立场。
关键词:
金融监管 监管俘获 巴塞尔协议 银行业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好文 陈璐
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条件下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监管绩效,是金融监管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信息结构对于监管的重要性,认为声誉机制的建立可以降低银行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并运用KMFW模型,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银行声誉机制减少违规动机的过程,指出应该注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将外部监管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促使银行自发选择接受监管且减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动机,这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策略。结合我国实情,本文提出可通过银行风险评级、建立可置信的惩罚机制、完善银行内部治理机构、改进监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和完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等措施,建立健全银行声誉机制,以进一...
关键词:
信息约束 金融监管 声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冉勇
银行监管腐败是金融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将银行监管腐败的变迁归纳成三阶段,探讨了银 行监管腐败的成因及反腐败的重点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银行监管 腐败 博弈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龚明华 刘鹏飞
本文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监管监管者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机制进行了文献梳理和初步研究。首先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等三个方面综述了监管监管者的理论基础,并分别分析监管监管者的六个主要机制,最后,提出区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有机结合的整体机制设计。
关键词:
监管监管者 理论基础 主要机制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旭光 于海娇 张士玉
通过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问卷调研,并结合统计学中列联表的Kendall相关分析方法,对监管者自我服务偏见、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进行分析,检验监管者的自我服务偏见和后视偏见之间、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之间以及推卸责任效应和后视偏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监管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服务偏见、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且这三者之间两两存在关联。监管者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非理性认知偏差,并且在纠正这些偏差时注意不同偏差之间的关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