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27)
2023(12364)
2022(10543)
2021(9841)
2020(8302)
2019(18585)
2018(18080)
2017(35542)
2016(19320)
2015(21221)
2014(21121)
2013(20678)
2012(19162)
2011(17309)
2010(17638)
2009(16514)
2008(16815)
2007(15194)
2006(13677)
2005(12807)
作者
(58402)
(48576)
(48257)
(45955)
(31042)
(23563)
(21916)
(18855)
(18480)
(17591)
(16665)
(16179)
(15677)
(15641)
(15513)
(15045)
(14671)
(14554)
(14047)
(13987)
(12090)
(12044)
(11783)
(11122)
(11090)
(10984)
(10895)
(10612)
(9842)
(9566)
学科
(71215)
经济(71116)
(61298)
管理(59315)
(48864)
企业(48864)
方法(31597)
数学(27400)
数学方法(27000)
(23496)
(23475)
银行(23329)
(23061)
中国(22012)
(21875)
(21858)
(16903)
金融(16903)
业经(16549)
(15986)
贸易(15974)
(15617)
(15407)
(15197)
财务(15160)
财务管理(15127)
(14595)
农业(14459)
企业财务(14431)
(13548)
机构
大学(275964)
学院(275479)
(113332)
经济(110849)
管理(107351)
研究(94692)
理学(91242)
理学院(90260)
管理学(88720)
管理学院(88212)
中国(81559)
(58299)
(58055)
科学(57949)
(53497)
(48978)
财经(45053)
中心(44906)
研究所(44172)
业大(43053)
(43001)
农业(42289)
(40927)
北京(37034)
(34741)
经济学(34060)
(33736)
财经大学(33586)
(32735)
师范(32264)
基金
项目(179922)
科学(141321)
基金(132979)
研究(124750)
(118258)
国家(117250)
科学基金(99784)
社会(80395)
社会科(76275)
社会科学(76253)
基金项目(69739)
(68769)
自然(67433)
自然科(65954)
自然科学(65932)
自然科学基金(64829)
(59271)
教育(56906)
资助(55688)
编号(48319)
重点(40545)
(39874)
成果(39469)
(37354)
(37191)
科研(35136)
创新(34816)
计划(33998)
教育部(33902)
课题(33820)
期刊
(124146)
经济(124146)
研究(85924)
中国(54263)
(47907)
学报(47210)
(45663)
金融(45663)
(45003)
科学(42527)
管理(40049)
大学(35123)
学学(33590)
农业(30345)
教育(22688)
财经(22669)
技术(20904)
经济研究(20255)
业经(20235)
(19192)
问题(16370)
(15690)
(14509)
理论(14145)
国际(13632)
(13566)
技术经济(13055)
实践(12678)
(12678)
科技(12363)
共检索到426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华坚  
问题银行的关闭策略作为审慎监管的一部分,除了应确保个别银行的稳定和效率,还应确保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和效率。但是,现有的关于银行监管的标准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通常都仅考虑一个代表银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这种局部均衡的分析从银行体系的角度而言存在着缺陷。它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监管理念基础上:如果每家银行都好、那整个银行体系就好的,因此着重于微观层面的银行监管主要集中于对个体银行的监控。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体理性往往与社会理性相冲突,个体目标实现的集合未必会带来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剑辉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面临的新挑战出发,指出了商业银行在系统性风险防控方面面临的新问题,对商业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新型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嘉璘  王雪标  周鑫  
商业银行杠杆率与其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直接影响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文章通过建立面板分位数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不同风险水平下杠杆率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异质性,分析杠杆率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在传导机制。结果发现,杠杆率的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激励效应,并随着系统性风险水平的不断提高,杠杆率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激励效应也随之增强。杠杆率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机制中,利率市场化和同业业务具有中介效应,银行竞争具有遮掩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爽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强银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投资进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可行性值得关注。文章利用2017Q1—2023Q1我国25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ESG投资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ESG投资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该结论历经多轮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从ESG投资分项看,社会责任投资对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最强,公司治理投资次之,而环境保护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3)从异质性分析看,非国有商业银行ESG投资表现对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相较于国有银行更加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表明,ESG投资主要通过提升银行声誉、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来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重润  王文静  
本文运用上市中小银行2011-2020年股票收益率数据,采用CoVaR方法与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对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同业业务规模增长会加大中小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期限错配程度越高,同业业务对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越大。第二,当中小银行面对流动性冲击时,同业业务放大了流动性冲击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程度。第三,银行经营地域不同,同业业务对其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区域性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比全国性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第四,大银行系统性风险也会受到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溢出的影响。为了防控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监管部门协作和现场检查;第二,建立差异化、多渠道资本补充途径;第三,加强对中小银行负债端管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汤淳  刘晓星  
利用2008-2018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基于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具有倒U型非线性影响,银行创新水平存在临界值,小于临界值水平的银行创新会激增系统性风险,而现阶段样本银行创新水平均已突破临界值,当前银行创新有助于抵御系统性风险。另外,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非国有银行、小型银行的倒U型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风险会加剧早期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正向影响;长期来看,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或呈现N型影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思遥   沈沛龙  
基于中国36家上市银行2009~2022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利用DCC-SVR-GARCH-CoVaR模型测算系统性风险溢出率,实证分析ESG评级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提高能够显著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且ESG评级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削弱作用主要由公司治理(G维度)驱动;地方性银行的ESG评级提高对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削弱作用更强;ESG评级提高会通过降低银行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两种渠道削弱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升会强化ESG评级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充分完善ESG评级体系,将ESG评级纳入商业银行业务战略、内部治理与风险管理体系中,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柯孔林  
本文以中国上市银行2008-2017年季度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的银行体系稳定效应。研究表明,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促进了(抑制了)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不同货币政策周期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强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货币政策与贷款价值比之间具有互补性,增加贷款首付比要求,有利于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资本要求配合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并不能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最后,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协调两方面,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璐  童中文  
本文研究风险相关性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对风险相关性指标进行设计和量化并纳入风险测度体系,基于1996~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结果表明:相比单一变量而言,交叉变量与其他风险指标相关性更高;若忽略风险相关性,在银行业较稳健的情况下将会高估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而在银行业风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将会低估银行业系统性风险;M2/GDP、信贷、房价指数、不良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是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的重要因素;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与系统性风险水平的相关程度较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强  张瑞怀  
近年来,由于证券市场的风险骤增以及银行的违规操作,导致证券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或转嫁,成为银行传统风险之外的主要风险。银行盲目过度垒上市公司以及对券商的违规操作是证券风险转化为银行风险的主要形成路径,强化银行对证券业融资的风险理念、规范信贷融资行为、构筑风险预警机制等,才能有效防范证券风险转化为银行风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史永奋  崔林林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凸显了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成为衡量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矩阵法构建我国银行的风险传染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和相对熵两种方法分析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家银行倒闭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传染。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方法下的风险敞口矩阵更符合实际;2005年的银行风险传染过程会发生一到二轮,且受到负面影响的主要是股份制银行;由于银行核心资本的提高,2009年的风险传染则几乎不会发生。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琳  廉永辉  
作为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非信贷资产业务,债券投资如何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分析表明,债券投资对系统性风险的综合影响取决于其个体风险分散效应和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孰强孰弱。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2008—2018年25家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实证检验债券投资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债券投资同时具有降低银行个体风险和增加银行个体与系统关联性的效果。进一步分析表明,一方面,对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而言,债券投资的个体风险分散效应较弱、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较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持有较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时,债券投资的系统关联性提升效应较强。本文研究对于监管部门协调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监管、防范债券投资业务引致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永钢  滕宇  
以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的28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基于系统性风险分解视角,实证检验了业务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与个体风险存在正“U”形的非线性关系,与关联性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正“U”形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规模对业务多元化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静  胡晓红  
本文以条件在险价值法(CoVaR)为基础,通过引入状态变量模拟尾部风险的时变特性,采用市场化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工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大,平安银行最小;自次贷危机以来,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呈逐步下降趋势。论文还采用商业银行自身的特质指标,结合向前的△CoVaR检测模型,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自身的VaR水平、杠杆率、股价净值比、规模等指标对其向前的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从逆周期缓冲角度为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有效帮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