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72)
2023(18796)
2022(16207)
2021(15047)
2020(12863)
2019(29044)
2018(28576)
2017(55424)
2016(29854)
2015(33110)
2014(32955)
2013(32484)
2012(29839)
2011(27016)
2010(26816)
2009(24901)
2008(24133)
2007(21207)
2006(18573)
2005(16370)
作者
(88467)
(73705)
(73065)
(69694)
(46803)
(35533)
(33301)
(28973)
(28183)
(26105)
(25174)
(24837)
(23435)
(23153)
(22982)
(22831)
(22056)
(21906)
(21165)
(21060)
(18262)
(18120)
(17994)
(16877)
(16707)
(16339)
(16318)
(16007)
(14980)
(14405)
学科
(130255)
经济(130125)
管理(84346)
(81924)
(67427)
企业(67427)
方法(58010)
数学(50743)
数学方法(50140)
中国(32045)
(30623)
(29653)
(28236)
(27306)
业经(26794)
(26565)
银行(26417)
地方(26297)
(24941)
(21877)
金融(21875)
(21848)
贸易(21835)
(21181)
农业(20097)
(19953)
财务(19878)
财务管理(19841)
理论(19658)
企业财务(18874)
机构
大学(425654)
学院(423015)
(175030)
经济(171455)
管理(166229)
理学(144012)
研究(143286)
理学院(142437)
管理学(139759)
管理学院(139013)
中国(113883)
科学(90051)
(89157)
(79659)
(76389)
(72433)
业大(67106)
研究所(66587)
中心(66162)
财经(64635)
(61377)
农业(60526)
(58919)
北京(55557)
经济学(54239)
(51916)
(51505)
师范(51260)
(49876)
经济学院(48784)
基金
项目(293427)
科学(229610)
基金(214783)
研究(205244)
(189880)
国家(188378)
科学基金(161189)
社会(131032)
社会科(124280)
社会科学(124247)
(113934)
基金项目(113888)
自然(107816)
自然科(105367)
自然科学(105335)
自然科学基金(103455)
(96402)
教育(93801)
资助(89427)
编号(80837)
重点(65767)
(64069)
成果(63847)
(61729)
(60586)
科研(57162)
创新(56696)
课题(55290)
计划(55057)
教育部(54648)
期刊
(186498)
经济(186498)
研究(126014)
中国(75478)
学报(74079)
(67722)
科学(65484)
(60528)
管理(59940)
大学(55394)
学学(53070)
(51948)
金融(51948)
农业(44317)
教育(36215)
技术(35211)
财经(32348)
经济研究(31222)
业经(28497)
(27704)
问题(23960)
(22660)
技术经济(21211)
理论(20832)
(20652)
科技(20283)
统计(19823)
业大(19115)
实践(18786)
(18786)
共检索到6187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童玉芬  陆军  陈小平  
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提高了金融市场竞争水平,但竞争在促进银行业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银行信贷风险带来显著影响。本文采用国内63家商业银行2005-2017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银行竞争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经济运行阶段的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商业银行竞争与信贷风险的关系受利润边际效应和风险转移效应的共同作用,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商业银行竞争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第二,商业银行竞争与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时变性,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阶段竞争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第一,在深化银行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风险积累状况,把握好改革节奏和力度,保障市场化改革进程稳步推进、逐步放开;第二,面对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要引导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机制,推动银行业从"跑马圈地"的粗放式扩张向价值银行、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符林  邱田振  
信贷风险一直是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作为一种系统性风险很难通过组合的方式进行分散,其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也逐渐被国内银行业经营者和学者重视起来。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以不良贷款表示的我国信贷风险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一些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弱化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冲击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颖  唐晓彬  武一  
文章对我国1952~2009年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识别和检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特征,发现二机制状态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对于刻画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比较适合,刻画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波动十分明显,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比较平缓。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晓峰  陈志斌  陈华  
本文采用带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VECM模型在多国经济框架下有效地识别和分析了从1991年至2008年世界经济周期的演化特征,进而研究了世界经济周期演化对中国经济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世界经济在"经济增长"阶段的持续性要强于"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由"经济衰退"转向"经济增长"的概率为0.34,而由"经济增长"向"经济衰退"转换的概率为0.16。世界经济周期的转换一般是在一个季度以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最深,进而经过七个季度后影响逐渐消失;对此,当期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如果世界经济是由"经济增长"向"经济衰退"阶段转换时,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1个百分点。同时本文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饶晓辉  
笔者采用Clements和Krolzig参数检验方法,利用我国1979年第1季度~2009年第4季度实际季度GDP增长率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的深度、尖度及陡度型非对称、经济周期的划分以及持续性等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具有陡度型非对称特征,但并不具备深度型和尖度型非对称特征;我国经济从低速增长状态转移到高速增长状态的可能性较大,远远大于经济从低速增长状态转移到适速增长状态的可能性;经济处于适速增长阶段的持续性最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持续性次之,而低速阶段持续性最低,且它具有一定的惰性但又具有较高的概率转向高速增长阶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浪南  刘宏伟  
本文利用1979年至2004年之间中国GDP季度数据,采用三区制马尔可夫均值和方差转移的二阶自回归(MSMV(3)-AR(2))模型和贝叶斯Gibbs抽样非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MSMV(3)-AR(2)模型对我国经济状况提供了很好的拟合,显著支持增长率序列具有三区制状态:低速增长阶段,适速增长阶段和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增长阶段的均值、方差、阶段性之间的转移概率的不同。我国经济周期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增长阶段的自维持概率和阶段性之间的转移概率的不同。此外,我国经济"适速增长阶段"的稳定性最高,"高速增长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范剑青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模型等计量方法 ,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序列进行随机分解和相关性分析 ,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长尾性质进行大量实证检验 ,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序列之间的扰动和关联进行了计量分析 ,从中不仅识别了经济波动当中的各种非对称类型 ,而且分析了产生非对称的原因。本文分析得到的一些重要检验结果 ,可以作为描述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典型化事实 ,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中国经济的运行趋势 ,检验和校正相应的经济理论。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 ,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造成的 ,而价格水平和总需求等因素却保持了比较明显的稳定性。通过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分析和经济变量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大丰  朱平芳  刘弘  
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HP滤波和时间趋势剔除技术对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对数序列(季度)进行了长期趋势的剥离,得到了反映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周期成分;区分了关于经济周期的两种类型的非对称:深度型(DEEP)非对称和陡峭型(STEEP)非对称;利用Sichel(1993)提出的对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检验方法,对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了非对称性的检验,结果发现了实际GDP(对数)等经济变量中周期性非对称的证据。实际GDP(对数)序列出现周期性非对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证研究表明价格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非对称性调整,而价格的非对称性调整会导致对社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乐一  张文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经济周期非对称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最初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类型,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致力于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机理研究方面,并且近些年来,对非对称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其理论意义即学术价值和政策含义方面。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彭勇  
本文运用偏度(Skewness)统计量,检验了我国28个省及直辖市的GDP时间序列的非对称性,同时也对28个省及直辖市的GDP数据对我国GDP序列的非对称性冲击影响进行了检测;体制的变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我国经济周期非对称性波动的重要原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贾凯威  
使用1980~2010年的季度数据,应用带通谱回归技术分两个阶段研究人民币汇率传递关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传递存在关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在汇率传递的第一阶段,繁荣时期的本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影响小于其他周期阶段的影响;在汇率传递的第二阶段,繁荣时期的进口价格上升对本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比其他周期阶段更强;此外,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第一阶段的传递具有完全性,而在第二阶段的传递则为部分传递。鉴于汇率传递具有关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操作要注意"冷热"有别,增强政策的灵活性与前瞻性。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  戴春林  刘任捷  苏敬工  丁玉岚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化、我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大背景下,对经济周期中的银行信贷经营行为进行重点研究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运用经济金融周期理论、不完全资本市场理论等,在深入分析经济周期与信贷经营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影响,并从信贷发展战略、信贷经营机制、信贷风险管理、信贷经营模式创新及信贷经营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金融企业。
[期刊] 预测  [作者] 许月丽  战明华  
在年度总量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对周期阶段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的分省面板数据对1997~2007年时段内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利率与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到了如下结果:一是利率政策效应在经济高涨与低迷时是不同的;二是不同经济类型的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存在重大差别;三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具有结构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研究的政策含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斌  
货币政策在治理1998年后的通货紧缩中表现出来的明显弱效与此前在治理通货膨胀中的显著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问题引起了国内政策和理论部门的关注。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效力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和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基于经验检验结果,本文发现中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产出没有影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影响产出,货币政策效力存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力对时间因素非常敏感,只在短期内对产出具有显著的影响;经济周期因素对货币政策作用于实际产出的效果没有影响,货币政策效力不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晓彬  向蓉美  
文章利用多变量动态的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结合中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2季度的宏观经验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与非对称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协动性特征显著但非对称性特征不明显,进而揭示出了此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