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92)
2023(13196)
2022(11252)
2021(10549)
2020(9285)
2019(21357)
2018(21268)
2017(41444)
2016(22236)
2015(25241)
2014(25178)
2013(24866)
2012(23080)
2011(20508)
2010(20322)
2009(18635)
2008(18663)
2007(16713)
2006(14129)
2005(12670)
作者
(65270)
(54369)
(54273)
(51879)
(34613)
(26437)
(25161)
(21204)
(20659)
(19541)
(18562)
(18433)
(17286)
(17198)
(17039)
(16990)
(16678)
(16098)
(15890)
(15635)
(13415)
(13381)
(13347)
(12394)
(12385)
(12359)
(12259)
(11944)
(11121)
(10855)
学科
(86849)
经济(86750)
管理(63994)
(62159)
(52085)
企业(52085)
方法(45528)
数学(40194)
数学方法(39677)
(26157)
(23947)
(23903)
银行(23757)
(22338)
(21825)
中国(21400)
(19986)
业经(18528)
(17887)
金融(17884)
(17876)
财务(17822)
财务管理(17773)
企业财务(17007)
(16270)
贸易(16258)
(15810)
地方(15104)
农业(14458)
理论(14315)
机构
大学(314201)
学院(311539)
(124732)
管理(122443)
经济(122063)
理学(105129)
理学院(103968)
研究(102641)
管理学(102016)
管理学院(101431)
中国(84848)
(65674)
科学(64430)
(60423)
(56758)
(52295)
中心(51059)
业大(48495)
财经(48441)
研究所(47715)
(47257)
农业(45190)
(44023)
北京(40423)
(38890)
经济学(38491)
师范(38406)
(37953)
(36915)
财经大学(36405)
基金
项目(213219)
科学(168178)
基金(157625)
研究(149832)
(138918)
国家(137853)
科学基金(118504)
社会(94422)
社会科(89623)
社会科学(89597)
基金项目(83814)
(82415)
自然(79895)
自然科(78088)
自然科学(78064)
自然科学基金(76716)
(70329)
教育(69598)
资助(64930)
编号(60022)
成果(48698)
重点(48407)
(47517)
(44153)
(44013)
科研(42484)
创新(41273)
教育部(40475)
计划(40345)
课题(40115)
期刊
(126229)
经济(126229)
研究(86586)
中国(57779)
学报(53529)
(49717)
(48997)
科学(47096)
管理(42489)
(41468)
金融(41468)
大学(39537)
学学(37433)
农业(31347)
教育(27111)
技术(26566)
财经(24099)
经济研究(20579)
(20520)
业经(19796)
(17624)
图书(17022)
理论(16922)
问题(16856)
统计(15690)
实践(15589)
(15589)
(15575)
技术经济(14980)
财会(14892)
共检索到4591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伟  王芝丹  
近年来银行处罚屡创新高,其背后的监管逻辑与有效性受到关注。本文搜集2009—2021年银保监系统发布的25040份处罚信息公开表,基于量化分析发现:(1)银行监管处罚增长明显,股份制银行处罚总量和均量较高,处罚事由集中在信贷和内控,京沪津、北部沿海和东部地带均罚金额高,湘新云、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带均罚次数高。(2)个人处罚倾向高频次,单位处罚强调高金额;非经济处罚呈右偏V形变化,个人表现强于单位;处罚次数省际差距在缩小,但处罚金额差距未收敛。(3)处罚次数产生了逆向激励作用,处罚额呈现较强的正向抑制性;监管处罚震慑性减弱,重复罚款好于高频次处罚;处罚改善了银行绩效,但对风险和高管的约束性不明显。本文结论对优化银行监管处罚体系、推动监管治理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秀媛  刘亚澜  
近期各类商业银行违法违规"乱象"的出现不仅破坏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性,也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2008~2020年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接受监管处罚次数、处罚原因类型、处罚方式、处罚机构等多维度分析,以及银行历史数据和所有上市公司数据的横纵向对比分析,深入考察商业银行监管处罚的趋势和特征。本文从监管结果视角探究监管关注的重点领域并探寻可能存在的监管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水平,提升金融安全发展能力的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罗璠  詹琪  杨茗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各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愈发严格,当前发动的贸易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梳理了2008年以来美国对各国金融机构的处罚案例,从监管机构、处罚金额、处罚范围和金融监管政策等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监管处罚的特征,包括多头监管协作、处罚金额大、处罚范围广等,不难发现美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掺杂着复杂的经济或政治目的,对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存在监管歧视。基于此,本文为我国金融机构应对美国长臂管辖提出相应的建议,强调我国金融机构应在规范自身的同时,注意规避监管雷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尚微  蔡宁伟  
201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监管出现了大批巨额处罚的典型案例,引起了业界的震动与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各类公开报道入手,梳理了2007~2017年美国监管机构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处以1亿美元及以上的重大处罚情况,据此分析了美国巨额监管处罚的主体和对象,整理了处罚的内容和金额,研判了处罚的特征和趋势,最后提出了若干对策。后续,美国监管机构可能持续加大对美元交易、美国过境、美资对手等三类具有天然管辖权的处罚力度,加大对受制裁国家交易的长臂管辖权。这警示各类机构特别是"走出去"的中资机构必须严格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加强在美机构和雇员管理,并与在美交易对手建立长期互信。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孙乃中  
审计师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揭示出审计师的审计质量有待提高。本文以2001—2015年证监会对审计师的处罚公告为样本,通过分析后发现:虚增营业收入更可能导致审计师受罚;农业类上市公司更可能导致审计师受罚;证监会处罚审计师的力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证监会处罚审计师的方式由原来的"重师轻所"转向目前的"师所并罚"。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审计质量的若干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魏建   薛启航   王慧敏   姚笛  
银行监管处罚是规范银行信贷行为、维护银行业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其能否有效引导银行信贷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创新仍有待进一步考察。本文利用2011—2020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银行行政处罚信息,构建了银行监管处罚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同时以2015年《中国银监会行政处罚办法》的修订为准自然实验,探究了银行监管处罚对当地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监管处罚能够促进当地企业创新,并且该效果对于小规模企业、无银企关系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银行监管处罚主要通过增加企业可用信贷资源、优化企业信贷结构和促进企业“脱虚向实”来提高企业创新水平。进一步地,从处罚方式看,与银行信贷行为相关的处罚、对个人和机构的共同处罚以及轻度处罚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从处罚结果看,银行监管处罚在提高企业创新质量的同时,存在抑制企业突破式创新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为加强和优化银行监管措施、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罗鹏  钱永坤  徐建博  
违章处罚是我国煤矿普遍采用的一种负向激励方式。为了增加处罚的威慑,煤矿更多采用较高处罚金额的手段,而忽略了惩罚概率这一同样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不确定惩罚下的矿工期望收益模型,分析了矿工安全投入的影响因素和具有威慑力的最优处罚。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了"高额"和"高频"两种模式对矿工实际的威慑效果。进一步,深入煤矿内部安全监管制度从源头寻找效果不同的原因。本文的结论是:违章处罚理论上会增加矿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投入;处罚的力度和频度共同影响着处罚的威慑力;现实中,"高频处罚"对于矿工的威慑力显著,而"高额处罚"并没有显著改变矿工行为;煤矿设置的最低查处任务,未能有效激励安监员,退变成为其努力目标,导致矿工违章被抓概率极低,大幅降低矿工的违章成本,是"高额处罚"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育林  
在银行监管政策适度的情况下,监管者还应在监管环境上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避免违规不罚、处罚不力、处罚不严的现象,从而真正实现监管效能,达到监管目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余海宗  袁洋  
本文以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按其违规形式分为有报表舞弊行为的公司和有会计信息违规披露行为的公司两种,并进一步把报表舞弊细分为与收入相关的舞弊和与资产相关的舞弊,通过设置Logistic模型验证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与其审计师受处罚之间的相关规律,即当审计师不能识别并公正地报告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舞弊,特别是与收入有关的报表舞弊时受处罚可能性就很大。进而明确审计师的责任并对审计准则的修订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卢孔标  赵祥鹏  
处罚是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手段,除了惩戒金融机构违规行为,还能对行业运行予以指导和警示。分析监管罚单是研判银行业监管强度和动向的重要视角之一。近年来,银保监会通过官网发布的罚单信息,是业界密切关注的焦点,其中巨额罚单更是频频跃居各类媒体报道头条。罚单数量和金额保持同步增长2018年1月13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银监发[2018]4号文),指出在2017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明雷  黄远标  杨胜刚  
监管处罚作为审慎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范化解银行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国银行业微观数据,考察了银行业监管处罚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监管处罚显著抑制了违规银行风险,有利于维护银行系统稳定。特别是在2015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修订后,对银行风险防范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监管处罚有效性,发现监管处罚的风险抑制作用不仅具有长期效应,还能起到“杀鸡儆猴”的警示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银行的规模和国有属性会弱化监管处罚的风险抑制作用,而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后这种弱化作用有所减小。此外,搭配经济类处罚或纳入机构为主体的处罚措施实际效果会更好。但监管处罚也存在对高风险银行处罚不足,而对低风险银行处罚过度的问题。本文丰富了监管处罚有效性的内涵,为建立防范化解银行风险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闫明杰  
近年来,非行政处罚性监管这一行政手段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其监管效应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会计监管视角,剖析非行政处罚性监管的实质,并分别从信号传递理论、有效契约理论视角解读非行政处罚性监管效应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非行政处罚性监管的预期效应主要表现在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发现契约设计缺陷、识别机会主义行为和防范财务舞弊四个方面,其非预期效应主要体现为对实施环境、关联制度、非直接参与主体和监管路径的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运森  邓祎璐  李哲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出具问询函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监管手段,但这种非处罚性监管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市场是否认可其监管作用?市场反应的强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显著影响?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财务报告问询函的研究发现,市场对问询函收函公告的反应显著为负,对回函公告的反应显著为正,财务报告问询函有信息含量且市场认可财务报告问询函的监管作用,而且上市公司特征以及财务报告问询函特征会进一步影响市场的反应强度。结论意味着问询函在信息披露监管方面发挥了作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泳泽   夏龙龙   段胜岚  
统一大市场建设亟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本文结合大样本的工商企业数据、行政处罚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整理了2000—2018年13种类型的企业行政处罚数据,以2014年实施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作为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寻信息公示制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并分析行政处罚对违规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实施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会显著影响企业行为选择,降低企业被处罚的可能性。行政处罚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鞭策效应”,促进企业成长,且这种影响具有长期的动态性。同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行政处罚对企业成长的促进效应有所减弱。不同类型的行政处罚方式给企业成长带来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广告类和税收类行政处罚对企业成长会带来短期的负面冲击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受到监管处罚后会出于挽回声誉的考量,进而增加销售费用以加大广告支出,并通过技术创新途径促进企业成长。本文既为评估信息公示和行政处罚的实际效果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市场监管机制完善和企业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飞鸽  
详细阐述了一个没有被双方接受的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组合的博弈模型,根据博弈模型得出结论:从长远来看,为更有效抑制金融违规行为的发生,加重对被监管者的处罚固然重要,但更有效的措施却是加重对监管者失职行为的处罚,加强对监管者自身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