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24)
- 2023(14817)
- 2022(12497)
- 2021(11912)
- 2020(10159)
- 2019(23645)
- 2018(23030)
- 2017(44574)
- 2016(23761)
- 2015(27245)
- 2014(26915)
- 2013(26731)
- 2012(24709)
- 2011(22148)
- 2010(21754)
- 2009(20430)
- 2008(20345)
- 2007(17732)
- 2006(15122)
- 2005(13684)
- 学科
- 济(101829)
- 经济(101728)
- 管理(70265)
- 业(68171)
- 企(56710)
- 企业(56710)
- 方法(53331)
- 数学(48258)
- 数学方法(47785)
- 财(29728)
- 中国(27520)
- 制(26030)
- 农(25181)
- 银(25070)
- 银行(24924)
- 行(23462)
- 贸(20916)
- 贸易(20901)
- 易(20413)
- 业经(20194)
- 融(20091)
- 金融(20088)
- 务(19845)
- 财务(19802)
- 财务管理(19748)
- 企业财务(18881)
- 学(17459)
- 农业(16491)
- 地方(16389)
- 体(15339)
- 机构
- 大学(340418)
- 学院(336921)
- 济(149397)
- 经济(146754)
- 管理(135324)
- 理学(117229)
- 理学院(116080)
- 管理学(114371)
- 管理学院(113747)
- 研究(111112)
- 中国(93988)
- 京(70424)
- 财(69929)
- 科学(63489)
- 财经(56702)
- 所(54205)
- 中心(53622)
- 农(53065)
- 经(51900)
- 研究所(49213)
- 经济学(48096)
- 江(47829)
- 业大(46740)
- 北京(44225)
- 经济学院(43734)
- 财经大学(42832)
- 农业(42033)
- 范(40199)
- 院(39935)
- 师范(39808)
- 基金
- 项目(227451)
- 科学(181448)
- 基金(170936)
- 研究(164425)
- 家(148337)
- 国家(147201)
- 科学基金(127888)
- 社会(108568)
- 社会科(103232)
- 社会科学(103207)
- 基金项目(89790)
- 省(84704)
- 自然(82407)
- 自然科(80569)
- 自然科学(80547)
- 自然科学基金(79161)
- 教育(76123)
- 划(72495)
- 资助(71353)
- 编号(64079)
- 部(53065)
- 成果(51352)
- 重点(51058)
- 发(47316)
- 创(47262)
- 国家社会(46598)
- 教育部(46336)
- 科研(44479)
- 创新(44383)
- 人文(44335)
共检索到494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初海英 王海霞 王小凤
财务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银行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对借款人形成积极的治理效应。银行实践中是通过事前监督、事中与事后监督这样一个动态机制来实现其作用的。在区别了银行监督与债权治理、债务治理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银行监督在不同阶段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银行的事前监督是有效的,这可以极大地降低逆向选择风险,但事中与事后监督呈无效性特点,这说明道德风险的隐患仍然不容忽视。
关键词:
银行 事前监督 事中/后监督 动态治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郑路航
本文检验了媒体对公司治理违规行为的报道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闻媒体对利益相关者均产生了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数量和股票价格变化之间显著的关系;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决策,随着公司治理违规报道的增加,政府对公司治理违规事件的介入概率也增加;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对公司治理违规的负面报道能够显著增加公司管理者的补救行动的概率。
关键词:
媒体监督 公司治理 投资者 政府 董事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昕 沈红波
本文以Basu(1997)模型为基础,对1999~2004年上市公司银行债权监督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研究了盈余稳健性的动态变化。实证研究发现:(1)中国上市公司盈余总体上存在着稳健性,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程度比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要大;负的会计盈余变化要比正的会计盈余变化具有更大的反转率;(2)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比例越高,稳健性越高;(3)短期银行债务贷款和长期银行贷款对稳健性有显著影响,且短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大于长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4)银行债权监督对稳健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不断增强。
关键词:
银行贷款 盈余稳健性 监督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邓莉 张宗益 李宏胜
本文应用债权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选择了上市公司2001~2004年作为数据窗口,共4816个公司的混合数据样本,对银行债权治理的现金流效应、代理成本效应、以及银行债权期限结构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银行贷款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对借款公司的治理效应都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我国银行对贷款人经营活动未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
银行债权 负债融资 公司治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沈红波 张广婷 阎竣
银行贷款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工具,能够约束公司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以往的研究往往关注银行贷款的融资功能,较少关注银行货款的微观治理功能。本文从银行贷款监督的理论框架出发,实证检验了银行贷款监督对自由现金流代理成本的约束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对银行贷款监督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①对于低增长的公司,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高,代理问题越严重。②短期银行贷款和长期银行贷款都能约束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但短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更强。③进一步考虑政府的信贷干预,我们发现,在政府干预较弱的地区,短期银行贷款的监督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自由现金流代理成本问题,银...
关键词:
银行贷款 监督 自由现金流量 代理成本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玲 任宇
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证券分析师会对审计监督产生一定的影响。以2001—2010年沪深两市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审计意见和会计盈余稳健性作为衡量审计监督质量的替代指标,实证考察证券分析师关注与审计监督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关注与民营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督质量负相关,表明证券分析师关注与外部审计监督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雷强
通过对银行监督力度和借款人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贷款规模和银行声誉与借款人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贷款规模越大、银行声誉越高,借款人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小,说明我国银行对借款人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另外,银行存款与贷款抵押、再融资和贷款类型等贷款特征对银行监督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面起不到制约作用。
关键词:
银行监督 盈余管理 贷款规模 银行声誉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韩东京
本文选取所有权结构作为公司代理成本的衡量指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两个方面对所有权结构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从审计的需求方来说,当第一大股东壕沟防御效应越强时越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来缓解公司的代理冲突,减少代理成本;从审计的供给方来说,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较少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代理问题,即当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时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很大。但相对非四大来说,四大审计事务所在审计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代理问题。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
关键词:
所有权结构 审计需求 审计意见 公司治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耿云江 田旗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深化,在职消费的监督与治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在职消费关系的分析上,很少关注外部媒体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治理效用。文章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公司治理与媒体监督的相关理论,梳理出媒体对在职消费的监督治理效用,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的媒体监督能显著规范在职消费,但对下年在职消费的治理效用不显著;相较于国有上市公司,媒体对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在职消费具有显著的治理效用。
关键词:
在职消费 媒体监督 公司治理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许荣 徐一泽 刘怡君 戴稳胜
企业环境治理正在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课题。作为公司治理重要机制的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否有效监督企业环境治理迫切需要实证研究回答。本文以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公司购买董责险对污染排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购买董责险后,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表明董责险能够发挥积极环境治理作用,促进企业污染减排,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PSM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董责险通过强化外部监督提升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进而激励企业采取积极的环境治理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较为完善时,董责险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当企业面临较高的业绩压力时,董责险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环境污染治理。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启国 高挺
以我国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用,并对其治理效用的作用期限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董责险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消极影响,这支持了董责险的机会主义假说;董责险对上市公司的机会主义效应存在一定时滞性,在上市公司认购董责险3年后开始显现出来。研究董责险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董责险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 机会主义 监督效应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石晓飞 牛伟娜 白云鹏
董事会成员的异质性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女性董事更是这个热点中焦点。基于女性董事监督效用的视角,本研究以2008年至2014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理论分析女性董事的人力资本、责任感和保守性分别与董事会行为强度、勤勉度和沟通度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女性董事参与度对董事会监督效用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存在女性董事董事会的董事会会议频数更高,独立董事出勤率更好,更加倾向于选择沟通更好的现场会议形式,并且监督效应更显著。这样的结论符合女性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监督积极性的假说,表明董事会性别异质性确实有助于提高董事会的监督效用。
关键词:
董事会 女性董事 监督效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陆智强 李红玉
本文以2006—2008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跨年度混合横截面的计量方法,考察了董事会的两个职能——监督与决策职能对董事会规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监督强度因素方面,股权集中度与董事会规模负相关,自由现金流量与董事会规模正相关,经理持股比例与董事会规模负相关。其次,实证研究并没有发现决策效率因素与董事会规模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此外,公司规模、行业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公司董事会规模。据此,本文认为董事会规模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内生变量。
关键词:
董事会规模 监督强度 决策效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圣利 王丽娟
文章采用2015—2017年沪深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监督对企业研发补贴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贴有效改善了企业研发补贴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企业研发补贴对研发补贴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不同类型,研究其监督效应对企业研发补贴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研发补贴绩效的改善更为显著,在考虑产权性质的前提下,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绩效更具影响力。
关键词:
研发补贴 研发补贴绩效 稳定型机构投资者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萍 徐巍
从外部非正式制度视角出发,考察媒体监督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与公司的内部控制改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来自权威媒体的负面报道更能促使公司改善内部控制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较大的企业经济影响力削弱了媒体的监督效应。研究发现对于理解外部监督机制中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的互补关系,进一步发挥媒体监督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媒体监督 经济影响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盈余质量、外部监督与股价崩盘风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股权制衡:合谋还是监督?——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关联交易、外部监督与盈余持续性——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错误定价与股权集中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银行治理、股权结构与审计收费——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银行关联与企业风险——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于债务契约的银行监督有效吗?——来自盈余管理视角的经验证据
银企关系、政治联系与银行借款——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司治理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影子银行融资能够发挥债务治理效应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